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在瀛洲乡大坑口村南。大坑口古称龙川。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间重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长宽比例2比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匾、联在“文革”中被人卸去。整体建筑融砖、木、石三雕于一体,尤以木雕“多、精、美”著称。有浅浮、深浮、镂空,浮镂相配、线浮并用。内容集吉禽祥兽、花草竹木、山水云霞、天体水族、楼台亭榭、戏文故事、人物博古、风情习俗之大成。专家誉为“木雕艺术厅堂”。1982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9.5万元,1987年11月至次年9月12日修缮前进。后又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氏宗祠在城西曹家井路35号。明嘉靖间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扩建,东向,三进七开间,占地1156平方米。祠北有濂溪书院、桂花厅、瑞二公祠、特祭祠;祠南有文昌阁。民国7年(1918)书院改为私立淑培小学。解放后为机关用房。80年代初原附属建筑拆建法院大楼,祠堂后进改为宿舍。今保留中进大厅、前进门楼和部分石刻、木雕。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氏宗祠文昌阁在县城北门内。胡氏,乃金紫胡。东向。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70年代末拆建成中共绩溪县委党校。祠尚存大青石狮一对和部分石雕。文昌阁完好,深11米,阔8米。门楼重檐歇山式。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氏宗祠文昌阁在城内犁尖角与东大街交接处(今南大街57号)。祠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80年代初,改建为二轻局办公楼。尚存文昌阁,双层,重檐歇山式,占地20.25平方米。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牌坊
南门外牌坊群县城南门外至徽溪桥,有明清牌坊19座。坊名:三进士坊,为胡富、汪滢、冯瑢立;尚书坊,为胡富立;科第传芳坊,为进士胡光、举人胡宗华立(清圮);登俊坊,为举人许魁立;大司空坊,为胡松立;绣衣坊二,一为御史胡松立,一为御史胡宗宪立;世登科第坊,为戴骝、戴祥、戴嘉猷立;进士坊二,一为知府郑恭立,一为知府汪仲成立;达尊坊,为尚书胡松立;都宪坊,为御史胡宗明立;少保坊,为胡宗宪立;诰封坊,为参政胡淳立;恩隆节钺坊,为御史胡思伸、赠按察使胡儒、赠都御史胡守贵立(清圮);大夫坊,为同知程伯祥立;节孝坊三。建国后尚存12座,1958至1969年,因市政建设拆除。
木牌楼城内西大街项家桥巷口,有跨街楠木牌楼,上覆瓦。明成化元年(1465)为举人章英立。旧志称“登科坊”。1956年11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为“江南一绝”。1970年拓宽街道拆除。
奕世尚书坊在瀛洲乡大坑口龙川河南岸。四柱三门五楼,高10米,阔9米,进深3米。花岗石构架,额枋、平板、檐口板、斗拱、丁头拱、挂落、鳌鱼、脊兽用茶园石雕琢。柱下两向8块高2.3米、阔0.8米抱鼓石撑护。主、次楼及边楼以斗拱出跳。主楼上下,鸱吻紧抱正脊,歇山式,中座仙人,四角飞翼。“恩荣”匾周雕双龙戏珠纹饰。南向:主楼花板刻楷体“奕世尚书”4字。大额枋镂鲲鹏展翅,中额枋为仙鹤飞翔,小额枋为双狮滚球与双龙衔珠。依次,花板刻楷体“成化戊戌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戌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下花板刻“钦差提督军务兼巡抚苏松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方濂、周如斗,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荞,钦差提督学校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遵、周斯盛,钦差巡按浙江等处监察御史袁淳、伍令,徽州府知府周滋孝,绩溪县知县林应雷、胡叔才。皇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二十六日吉旦立”。次楼结构同主楼,左右分刻“大司徒”、“大司马”。北向:“恩荣”匾下花板刻“奕世宫保”;上花板刻“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宪”;下花板内容同南向;大额枋镂双龙戏珠,中小额枋刻山水人物、亭台楼阁。次楼左右分刻“青宫少保”、“青宫太保”。两边间大小额坊有雄狮、麒麟、鹦鹉、天鹅等雕刻。1982年10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7月10日升省级。10月省文物局拨款维修。
冯瑢进士坊在浩寨乡冯村。四柱三门五楼,花岗石结构。高8米,阔8.2米,进深2.45米。东向:上层“恩荣”匾,下层额枋正中“进士第”3字,款落“钦差巡抚南直隶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恕,钦差巡按提调学校监察御史戴珊、翟谦”与“巡按南直隶监察御史崔瑄,赐进士及第翰林编修曾追,为戊戌春闱同年冯瑢书”。西向:款落“徽州府知府王勤、经历张聪、同知张英、知事袁顺、通判娄宗、照磨王懋、推官杨宣、检校谷英”与“绩溪县知县吴珏、主簿张进、县丞江筏、典史程刚、儒学教谕李瑛、训导徐寅,大明成化已亥岁(1479)七月吉日立”。1982年10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升为省级。
司平坊在家朋乡磡头,沿溪跨道,二柱三楼歇山式,花岗石结构,高10米,宽4米。南向,恩荣坊。石柱底层两侧石狻猊4只撑护。上下额枋镂刻鲲鹏展翅与双龙戏珠。中间平板正面楷刻“元戎分理”,反面“易奥司平”。款落“钦差巡抚右佥都御史宋仪望,钦差提督学校御史谢廷(),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武坤享;徽州知府宦孔昕、同知()、通判徐庭行,绩溪知县李星、主簿李文卿、典史教谕庄希益、训导李佳,为广西都司正断事许时润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
三、学宫
孔庙在今城内北大街,县委机关大院。北宋庆历四年(1044)兴学,原在县治东。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知县滕廧增建一堂二位四斋舍30余间,白州试艺给官田5顷。淳熙六年(1179)县令张杰建两庑三门讲堂直舍。嘉定中知县王柟辟地重建直舍3间。宝庆中知县赵时份重建大成殿,知县胡岩肖重修东西庑,知县俞任重立学门。元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德祐二年毁于兵火。十四年教谕胡遂孙及张旂、汪梦斗、胡泳、高山等人捐资置地城西,建学宫殿堂斋舍,卢疏斋书“大成殿”匾。至元二十七年又遭兵火。大德元年(1297)创屋数间。至大元年(1308)县尹张纲重建庙堂门庑斋舍。延祐五年(1318)县尹刘亨晋重建棂星门,甃讲堂地,造石泮桥。元统二年(1334)县尹刘士毅重修。至正八年(1348)县尹孔文学捐俸辟西楹。明洪武五年(1372)知县蔡美修棂星门,置射圃。天顺元年(1457)主簿黄俊重修大成殿5间,两庑各6间,中门5间,泮桥甃以石。成化元年(1465)县丞臧昶修棂星门,易以石柱,泮池周遭甃石栏。十四年知县吴珏移射圃于学后西山,旧射圃立宰牲房。十九年知县郭絍于庙两旁置门。二十一年郭絍与主簿李延寿创馔厨、号房于两斋隙地。弘治十年(1497)知县高梁、胡汉相继建泮池石桥。正德七年(1512)教谕敖铖详请知府熊桂,迁建明伦堂,以旧堂址建文庙,3大间,两庑各13间,庙前尊经阁5间,阁外两旁有斋,明所各5间,宰牲所3间,神库、神厨各房2区,外有泮池、石桥,桥前有泮宫坊,坊前为棂星门。九年“熊侯修绩溪县庙学成。庙有大成殿,殿广45尺。庑东西各13楹,庑南北神库各4楹。庙门5楹,门上有尊经阁,外左右有斋,明所中有泮池,池前有泮宫坊,坊前则棂星门”(胡富《重修庙学记》)。同年殿悬“万世师表”匾,设孔子牌位龛座。嘉靖二十三年修理孔庙。四十四年(1565)教谕周光重葺大成殿及两庑。万历六年(1578)知县陈嘉策重修文庙尊经阁并建东斋。清顺治六年(1649),教谕端茂杞《重修圣庙碑记》:“绩邑于徽属为弹丸,而学宫宏敞巨丽几甲江南。”八年知县郭四维重修大成殿。康熙十年(1671)知县刘滋重建大成殿。雍正九年(1731),教谕汤显忠重葺大成殿及两庑、戟门、棂星门。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孙银槎倡议重建文庙。至四十八年建成殿堂5间,前筑露台,砌石栏。东西庑各7间,庑旁各2间,戟门5间,门东2间为斋,明所西2间为宰牲所。重浚泮池,修泮宫坊及石桥、围墙、棂星门。嘉庆九年(1804)邑人程鹤年重修戟门及东西围墙。庙前通衢东有储俊坊,西有毓才坊。民国30年(1941)行政院、省政府令各地对“圣庙妥为保护,以肃观瞻”。县政府重修大成殿。31年孔庙遭日机轰炸,存正殿15间、两庑18间、下堂5间、棂星门9间。祀器无存。坐落大獒乡有孔庙香灯田40亩,归教育租息项下统收。自奉祀官裁撤后无专人管理。35年县政府修复孔庙。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期,庙为县医院所用。1958年驻县委会。今大成殿旧貌如初,重檐式,结构完整,惟顶脊缺宝珠及两角鱼尾。“万世师表”巨匾和孔子牌座尚存。殿基260平方米。殿前、两庑、庭院石栏完好。院内古植金桂、丹桂两株,长势盛旺。泮池、石桥尚存。其余古建已改造。
明伦堂址在今绩溪中学院内西南部。明洪武五年(1372)知县蔡美始建。正统十三年(1448),知县刘志扩建。后经多次迁徙扩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邑人胡宗宪捐资,知县林应雷重迁学址,建堂7间。万历《绩溪县志》:“明伦堂在县治西,……东有进德斋,西有修业斋,前有仪门,匾曰:‘行远登高’。”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县李之韡重修。雍正九年(1731)教谕汤显忠扩建。光绪八年(1882)三月修考棚。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明伦两等小学堂,考棚成教室。民国29年(1940)改为县立初级中学。后几经改建,今存中进门厅。门楼阔15.2米,进深5.8米,天井阔15.2米,进深5.7米,厅阔15.2米,进深8.2米。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民居
葛氏住宅在城内东大街70号,户主葛恒念。明代中叶建筑。厅屋南向,大门朝东面街。三进:前、中进五开间,中隔天井。后进三开间。占地287.87平方米。前进有隔扇门6扇。厅竖梭柱,柱础两层,上为莲瓣形楠木柱櫍,下为覆盆状柱础。蜀柱左右置卷云叉手。梁柱接点处装丁头拱,梁驼荷叶形,造型别致,雕刻美观。1986年9月1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适故居在上庄村内。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正屋南向,砖木结构,二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门面二柱单门一楼式,上嵌砖雕、鸱吻。门前黑底金字“胡适故居”木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前进堂前摆设如旧,置条桌、八仙桌、太师椅。上悬“胡适故居”横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两旁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钱君匋书。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西部是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木床、桌、椅、橱、凳等。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二兄)使用。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片。后堂进深较浅,堂前挂胡适父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上悬朱底金字巨匾,“持节宣威”4字为邑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十一年”。故居内12扇落地隔扇门阴刻兰花,4块窗棂板刻花草题字,为墨模高手胡国宾作。故居还陈列胡适各时期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张之洞赠胡铁花帽筒,胡铁花七星剑、诰命箱及从台湾带回的海螺。后堂东连厨房。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11月县人民政府拨款修缮,12月起对国内开放。
其他民居县境今仍存大量明清代民居。城内尚有百余幢,乡村随处可见。磡头、冯村保留较多。临溪乡孔灵陈凤仙明代住宅,上庄胡惠知、胡维浩明宅和胡开文旧居,旺川曹鲁瞻清代友杉书屋,镇头乡宋凯祥住宅,瀛洲乡堨头清代方体住宅,北村乡湖村余社旺和水村程观芳清宅,均保存完好。
五、亭阁
中正坊俗称四门川。宋筑县城时,测定中心点,建亭。后圮,明重建,正方形,砖木结构,基地16平方米,有阁无梯,脊高6.37米。四面拱门,高阔各2.5米,直通街,历代有修葺。
化龙亭在儒学门后,今县委机关大院内。明正德七年(1512)教谕敖钺在龙门(儒学门)内筑方塘,约亩许,植莲菱,池中有亭,初名“浴沂池”,后易“化龙池”。嘉靖十七年(1538),县令赵春修亭,书匾“化龙亭”。亭重檐式,脊与四角鸱吻飞翘。池环护石栏,东西有石桥通亭。四周植桃柳,为当年城内避暑佳境。池西为孔庙,池后为教谕署和明伦堂。清顺治、雍正、嘉庆间曾浚理。建国后亭仍在,匾额为道光间整修。1958年,葛剑寒曾作画、赋诗。诗曰:“斯亭何故化龙名?鼓励冲天着意深。今日此间诚胜地,龙飞鱼跃有君英。”今亭拆除,周栏俱废,存池与亭基、石桥。
魁星阁在旺川乡石家村西。清乾隆十六年(1751),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第十七代孙石承谟建。北向,阁基4平方丈,歇山式。石柱粉墙,鸱吻高翘,四角悬铃,脊兽排列,顶置葫芦。正面隔扇门6扇。原悬“魁星阁”匾额,今拆除。结构藏“贬清褒明”之意。石氏后裔,宋、明俱荣,清代贬为“小家”,故仇视清廷。基高2尺,较阁楼少2.5尺,寓明强清弱;楼顶七分水法,象征明朝七代鼎盛;檐水落地17尺,喻明沿袭十七代;楼四角离地19尺(19×4=76),每方用椽50根(50×4=200),相加合明朝276年。阁左有长2丈,阔、高各1丈“印堆”(土石平台),传为按石守信帅印比例筑。上植红枫一株如“印柄”,1958年被伐。阁前桃花溪上石桥名南山桥。1983年10月,省文化厅拨款万元修葺。张恺帆书写“胜揽溪山”横匾和“十里西流溪水绕青襟翠带,一村北向山峰环凤阁龙楼”楹联悬于门外。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泉楼家朋乡磡头村中。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毁于洪水,咸丰九年(1859)重修。楼骑街傍溪,长方形,占地17平方米。木结构,雀替、驼峰、斜撑均有雕饰。东靠许氏宗祠,三面凌空。楼下东西置美人靠。有梯登楼,顶歇山式,楼腰飞檐出跳,檐牙高啄,腾蛟起凤,角悬风铃,铃声随风向而易,可预测天气变化。楼上除东向外,三面装隔扇窗。临溪檐下悬“听泉”匾额,并书县令王峻《听泉楼记》。楼上楼下,凭栏眺望,泉声铃声。故名“玉泉鸣珮”,为古云川八景之一。
六、古桥
清嘉庆《绩溪县志》载,境内自宋至清有石桥112座,其中属城区有19座。
徽溪桥一作翚溪桥,俗称下三里桥。在华阳镇下三里村东。6孔5墩,拱形,青石与花岗石结构。长60米,阔6米,高5米。南宋淳熙二年(1175)《新安志》已有记载。清嘉庆《绩溪县志》:元延祐二年(1315)僧普通募众改造石桥。明洪武七年(1374)建亭桥上。后桥圮,以木为梁。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胡汉委派冯赞、章以惠、刘仲华、方昌龄督工重造石桥。清康熙间重修。民国17年(1928)为芜屯公路桥。1970年12月,交通局在古桥上首20米处建公路桥。1976年夏,洪水冲塌徽溪桥东一孔。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年,文化局与自来水厂出资重修。为县境现存最古石桥。
中王桥又名湖里桥,在临溪乡湖里与中王村之间,跨登源河,花岗石结构,5孔4墩,拱形。长74米,宽6米,高8米,孔跨10米,为县境现存最长古石桥。始建于宋。相传唐末,昭宗幼子昌翼,随胡清(三公)匿避婺源考川,改姓胡。其子胡延政,宋初任绩溪县令,后封为中王,赐居胡里,故名中王桥。明代胡彦瞻、胡恺夏募资修整。清道光十七年(1837)洪水冲圮,胡开泰、吴德全等倡捐重修,二十三年(1843)竣工。有碑文记载。光绪二年<1876)里人又集资重修。1984年,县交通局拨款加固。1986年9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苏桥在城西1公里处,土名潭石头。宋苏辙宰绩,东坡自海南来视其弟,辙领士大夫迎于此。原为渡,市民葛敬彦造石桥,桥东建亭,后桥圮。明嘉靖间知县郁兰令邑人葛岩等募资重建。清顺治七年(1650),洪水冲毁,知县朱国杰捐俸重修,又圮。乾隆间众募修,葛应浩助铺桥面。桥跨徽溪,花岗石结构,5孔4墩,拱形,长40米,宽4米,高4米。亭于1958年修板车道拆除。1969年洪水冲毁东2孔。197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断桥改混凝土平面。中拱北侧上端嵌“来苏桥”楷体石刻,今仍清晰。
上一篇:第二节 墓葬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