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药材资源
药材品种据1984年至1986年普查,境内有中药材200科671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41科590种;动物类药材48科57种;菌类药材11科17种;矿物类药材7种。属国家重点药材206种,占国家规定数57.6%;属省重点药材54种,占79%;属徽州地区重点药材46种,占92%。
植物类药材主要品种:杜仲、厚朴、黄连、七叶一枝花、八角金盘、石斛、白术、皖贝母、辛夷花、望春花、木槿花、金银花、金樱子、山茱萸、吴茱萸、葛根、南山楂、前胡、柴胡、地黄、萆解、地榆、贯众、草乌、首乌、枸杞、粉防己、木防己、佩兰、复盆子、五倍子、薄荷、独活、黄精、百合、光苍术、夏枯草、浠莶草、益母草、络石藤、半夏、紫丹参、鹿衔草、玉竹、百部、玄参、丹参、苦参、石菖蒲、白芨、茵陈、白扁豆、紫苏、冬桑叶、桑枝、土茯苓、大活血藤、雷公藤、海桐皮、桂皮、桔梗、千里光、梅花、白前等。1984年新发现药材品种:铁皮石斛、竹边三七、白须草、破茎松萝、房脉杓兰、落新妇、半苣苔、苦苣苔、大叶藓、浙皖粗筒苣苔、麦穗酢酱草。
动物类主要药物品种:地龙、水蛭、蚌、田螺、蜈蚣、地鳖虫、九香虫、蜜蜂、龟、鳖、蕲蛇(五步龙)、乌梢蛇、猴骨、鸡内金、蚕砂、白花蛇、银环蛇、天龙、穿山甲、刺猬、水獭、牛黄、夜明砂、望目砂、僵蚕、梅花鹿、豹、灵猫等。
矿物类药物品种:滑石、紫石英、鹅管石、赤石脂、自然铜等。
菌类主要药材品种:白木耳(银耳)、黑木耳、灵芝、石耳、香菇、地衣、天雷菌、对口菌等。
引进种植药材主要品种:党参、冬花、白芍、牡丹、茯苓、天麻、猴菇、白芷、荆芥、元参、板兰根、太子参、木瓜、薄荷、元胡等。
野生兼种、养药材主要品种:紫苏、南山楂、佩兰、泽兰、皖贝母、白术、射干、辛夷花、紫丹参、黄连、乌梅、牛子、桃仁、榧子、杜仲、龟、鳖、金钱白花蛇、蕲蛇、鹿等。
蕴藏量与分布根据野外调查测算与历年药材收购统计资料分析,全县野生中草药材蕴藏总量约107万担。其中:植物类药材5.7万担,动物类药材0.28万担,矿物类药材100.6万担。蕴藏量1万担以上的品种有淡竹茹、紫石英等。1千担以上主要有葛根、前胡、萆解、石菖蒲、茅根、地榆、贯众、虎杖、菝葜、雷公藤、白石英、金矿石、滑石等。500担以上的有粉防己、黄精、草乌、木防己、希莶、青篙、千里光、海金沙、合欢皮、络石藤、夜明砂等。100担以上有丹参、南沙参、土牛膝、半夏、香附、光苍术、西芎、土茯苓、茜草、百部、威灵仙、黄药子、复盆子、南山楂、路路通、淡竹叶、败酱草、金伏草、扁蓄、马鞭草、鱼腥草、夏枯草、野菊花、忍冬藤、大活血藤、青风藤等。50担以上有白前、桔梗、玉竹、白药子、金樱子、茵陈、益母草、车前草、鹿衔草、凤尾草、地丁草、六月雪、平地木、庐山石苇、海桐皮等。
境内药材分布广泛,约占总土地面积80%以上。从中、低山到丘陵、盆谷,路边、田野到湿地、水塘均产药材。草本药材分布最广。西部和西北部有185科598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33科539种,动物类药材43科52种。蕴藏量约36万担,占全县植、动物药材总量60%。其中葛根、草乌、苍术、黄精、百合、前胡、独活、丹参等41种产量占43%。西部和西北部还是鹿茸、白扁豆、杜仲、厚朴的集中产区。中部、南部和东北部有175科558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28科495种,动物类药材37科42种,矿物类药材3种。蕴藏量102万余担。其中,植、动物类药材约1.9万担,占全县总量30%,矿物药材藏量100多万担,占全县98%。东部中山区有中草药材180科579种。其中,植物类药材132科516种,动物类41科47种,其它14种。其中珍稀药种有滴水珠、白三七、石耳、豹、西门羚、鲮鲤等。蕴藏总量7951担。其中植、动物药材5951担,占全县10%。矿物药材2000担。
二、药材生产
药材采集历来农民自由采集药材。春季采春花类、草类药材。主要有望春花、厚朴花、梅花、茵陈、蒲公英、地丁草等。夏季采木本皮类,主要有杜仲、厚朴、桑白皮、黄花、车前草、泽兰、薄荷、金钱草、连钱草、夏枯草等。秋季采根类及果实类,主要有前胡、桔梗、独活、白术、葛根、山茱萸、南山楂等。荆州乡1983年采集中药材2.5万斤。石耳秋季采集,单人或两人腰间系绳索、背篓在岩壁寻摘,偶有得灵芝者。荆州乡有药农能在数十米高的悬岩峭壁间采摘。采毕下岩底收绳,抖动绳索,岩顶索扣自然解开。
药材种养清、民国时期民间有少量种植杜仲、厚朴。清光绪初年上金山、金坑村从九华山引进种植,后经鸟类啄食种子传播,分布县境西部天然林中。1958年县医药部门在高迁乡花根村设药材培植场,引进种植元参、红花、丹皮等200亩。一些公社组织药材生产专业队,培植桔梗、红花、枣皮(山萸肉)百余亩。1961年药材培植场9个(县办1、社办1、队办6、县实验场1)。全县种植药材1187.6亩。其中,红花135亩,菊花168亩,生地33亩,玄参67亩,白扁豆217亩,以及苏子等。1962年种植923.6亩,1963年807亩,后逐年下降。1971年上庄、旺川从山西省引进冬花试种成功。1980年冯村、高山等地种植白菊花、苍术120亩,年产40余担。1985年因价格下降停产。1972年县医药公司与红心公社在清凉峰野猪设药材培植场,从甘肃、吉林引进种植当归、大黄、黄芪、人参等12个品种,因自然条件不适宜和缺乏栽培技术,于1979年停办。1980年后,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由70年代后期的300多亩上升到700多亩。迄1987年,国营、集体林场和两千多农户种植佩兰、白扁豆、杜仲、厚朴、山茱萸等20多个品种,累计面积5383亩。其中,杜仲1050亩(10万株),厚朴750亩(7.55万株),山茱萸200亩(2万株),白扁豆1260亩。家养药材8个品种,主要有鹿32头和蛇、鳖等。
1975~1987年绩溪县主要药材采集、收购表

三、药材经营
药材经营网点明清时期县内中药店已具规模,并向省外扩展。农村药店时常开业、关闭或易主。1949年城乡有私营药铺84家,从业105人。其中有经营百余年的老药铺,但开业10至20年者居多,经营中药材约100至400余种,亦有兼售西药的。1956年城内泰生堂、同益仁、同康、万春、同昌药店合并成县药材经营处,县内始有中西药材(品)批发机构。乡村的81家药铺合并为公私合营的合作药店。1961年药材经营处扩建为县医药公司。嗣后城乡医药商业网点逐步建成。1987年县公司辖药品批发部3个,医药总店10处,药品经销门市部33处。其中集体所有制机构34处。干部、职工142人(药工46人),其中集体所有制人员77人。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占60%以上,大中专文化9人。专业技术职称7人。
药材购销清迄民国时期县内需用药材(品),部分当地收购。资金雄厚店家从上海、杭州、兰溪等药材行批发。资金少的多在屯溪、徽城、梁下、深渡批购。城乡中药店多为前店后坊,加工炮制饮片及膏、丹、丸散成药。财旺业兴的药店,农历四月二十八,举行药王孙思邈诞辰祭仪,将店中名贵药材和特制成药全列店堂,供人参观,并请名医、地方头面人士午宴,以壮店威,招徕业务。民国5年后,西药批量进入县内。抗战胜利后,中成药与西药并驾齐驱。多半中药铺经营西药数十种至百种。
县内药材收购多属常用品种,一般年份收购150至180多种,只占资源总数的1/4。其中菝葜、八棱麻、白石英、金矿石、滑石等蕴藏量均在千担以上,从未采集和收购。地榆蕴藏量达千担,年收购量仅供县内配方。桑叶、桑枝、蚕沙利用很少。小三类药材采集收购量寥寥无几。70年代后市场畅销的大宗地道药材重采轻养,连年大量收购。前胡、葛根等年收购量均200担以上,苍术、草乌50担以上。1977年收购前胡835担,草乌290担,葛根1671担。1984年分别收购595担、70担和328担,收购量逐年下降。至80年代后期,金钱豹、水獭、大灵猫、龟等已少见。杜仲、厚朴等药材,外地商贩高价诱购,资源破坏。金坑、金山村1983年砍尽厚朴树,售皮2万多斤。
1963~1987年绩溪县中西药材(品)购销金额表

四、药政管理
药政机构元代设惠民药局,兼举施药事,明代迁县衙前,正德中期(1511~1515)废,药政管理归县署。民国时期由县政府民政科管理。日常事务分别由县商会和药业同业公会办理。1949年5月由县人民医院兼管。1951年县政府成立卫生科。1960年10月改设卫生局,业务股兼管药政。1987年兼职药品管理监督人员3人。
药品管理民国以前政府着重医药行业的毒品和麻醉品管理。多数药店为了本店声誉,力取地道药材和上等药物,伪劣药材(品)亦有之,被识破后,遭退换和指骂。药无固定价格,经营者视市场任意定价,抗日战争期间药价尤为混乱,民间有“黄金有价药无价,药本有价利无价”之谣。1951年清理登记全县中药材店库存的“罂粟壳”14斤,规定作中医配方使用,严禁私售。1964年规定从事医疗3年以上医师和科主任,经审查批准给予麻醉品处方权。是年,县医院办理麻醉品购用手续。“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中草药,剂型改变。有些基层单位土法生产针剂、片剂、汤剂药品,质量低劣,1978年淘汰,公开销毁价值2760元的淘汰药品和价值3398元的伪劣药品。1983年登记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34户,1985年药品管理法实施后,仍有外地药贩在城乡出售伪劣的虎骨、血竭、红参、天麻等,查获后依法没收销毁,并处罚款。外地来县行医售药需经县卫生局批准方可开业。1986年发给准许证26人次。处理售假药案件2起。是年,检查全县10个中药材总店、22个分店的药品,换发经营许可证。1987年县和地区药检所联合检查县医院、医药公司12种药品,销毁不合药典规定的桑菊感冒片810盒,销毁进口丙种球蛋白200支。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