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属医院
县公立医院民国30年(1941)2月县府设县卫生所于中正坊公宪第,兼办医疗、防疫、救护和种牛痘。33年9月因经费不足停办。34年复办,迁东街口,医师1,护士4,配剂员1,1年后停闭。35年胡运中等复筹设县立卫生院,址孔庙。县参议长胡鍾吾面请胡适致函救济总署,由省分署拨给医药器材、设备、病床50张和建院工程补助食米,县政府拨款80万元(法币),并每月列支补助。院长陈裕光因贪污、盗卖西药于37年离职。民国37年6月胡运中、葛剑寒等发起筹建县公立医院,赴宣、芜、京、沪、杭募资。院长程绩咸,医生、药剂、勤杂12人。设内、外、儿科,收半价医药费。兼司理全县卫生行政、防疫工作。
私立医院(诊所)民国15年县人章大木(西医)在木牌楼设大木医院,是县内私立西医院之始。1年后迁屯溪。抗战期间先后有大众、广慈、奕荣、普济、博爱、同仁、振宏、慈光、圣母圣心医院和诊所。私立医院、诊所设备简陋,医务仅1至3人,收费高,就诊人少,多数开业1至3年关闭。民国37年仍开业的有天主堂的圣母圣心医院和刘俊清办的博爱医院。
县人民医院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公立医院,设内、外科门诊。当年亏空医药费折合大米1.5万余公斤。1950年县人民政府发给职工6个月的生活费,并添置药品。1952年设病房,由孔庙迁西门岭天主堂旧址。1956年5月改称县卫生院,11月取消兼负公共卫生防疫职能,改称县医院。次年在北大街西首建门诊部,西门岭院房整修为住院部。70年代新建门诊部,住院部下迁。1981年改称县人民医院,实行院长、科室主任负责制。1983年增建住院部。1986年院房建筑总面积1.01万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0.59万平方米。设置中西医内科(传染科、儿科)、外科(骨科、泌尿科)和妇产科、放射科、肺内科、麻醉科、检验科(心电图、超声波、生化、细菌、免疫)、五官科等,此外还设急诊、手术、注射、治疗、理疗、病案等室。1987年医务、行政管理人员195人,其中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35人,其他技术人员35人。
医疗设备,主要有30—500毫安X光机、721光度分光计、分析天平、病理切片机、电冰箱、血库冰箱、超声心电图机、脑电图、心脏急救监护仪、胃镜、膀胱镜、综合产床、裂隙灯角膜显微镜、牙科综合治疗机、蛋白电泳机及综合手术床3张,病床133张。能治疗比较复杂的危重疑难病症和抢救恶性事故重伤人员。1979年列入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医院之一。
门诊人次,1950年7462人次,1987年为66808人次,增长7.9倍。1952年住院226人次,1987年为3263人次,增长了13.4倍。业务收入,1951年6792元,1987年达92万元。
县中医院1984年5月建县中医门诊部,址四门川,面积220平方米。设中医内科(含儿科)、妇科、针灸、中药房。附设西医内、外科及注射室、西药房。1987年10月迁华阳东路10号(原上海后方电力局),扩建为中医院,全民所有制。占地面积3112平方米,建筑面积912平方米。医务人员12名,增设药剂、放射、化验科及护理部。业务范围扩大到歙、宁、宣等县市。
二、乡镇医疗机构
私人诊所民国15年后,农村始有中西医生设诊所,亦有合伙设医院的。其中民国18年开设的瑞川柯莘麓诊所、26年开设的上庄胡侣诊所,直至解放前夕才歇业,名播县内外。
联合诊所1950年县成立医联会,会员117人。集资组织联合诊所,1952年元旦,胡恩柏等首先组织绩溪县第一联合诊所(后改称上庄乡联合诊所)。1952至1954年共建14个;1956年和1957年建4个;至1958年共建乡、镇联合诊所20个,集体所有制。
卫生院、所1951年8月国家拨款建尚田区卫生所,1953年建胡家区卫生所,1954年建磡头区卫生所,后统改称中心卫生所,全民所有制。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县联合诊所、中心卫生所撤并为21个人民公社卫生院。1984年乡、镇卫生院22所,其中扬溪、镇头、伏岭、家朋4所为中心卫生院。1987年全县有22所乡镇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其中家朋、伏岭、扬溪、尚田、浩寨5所为全民所有制。乡镇卫生院建立后,老中医带学徒,国家分配医科院校毕业生,人员逐年增加。1964年后国家分批拨款和集体筹资扩建卫生院用房,至1984年院房建筑总面积1.33万平方米,其中4所中心卫生院合计占3873平方米(伏岭1430、扬溪882、镇头837、家朋724)。设中、西医内外科和妇产、伤骨、口腔、五官、理疗、放射、检验、针灸、计划生育等科室。病床101张。9所卫生院开展X光透视,6所X光摄片,9所做3大常规检验,5所开展心电图业务,2所用超声波诊断。1987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共有医务、行政人员212人,其中集体所有制150人。门诊13万人次,住院1703人次。并兼承防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计划生育手术和辅导乡村医生、卫生员业务。
三、企事业医疗单位
县内工厂、农林场和学校50年代开始附设医务室。1987年有缫丝厂、黄山链条厂、化肥厂、利民机械厂、光明机械厂、海峰印刷厂、丝绸印染厂、绸厂、徽州地区水泥厂、县水泥厂、孔灵蚕场、扬溪林场、绩溪中学、临溪中学、“471”处医务室和铁路卫生所。医务人员46人。
瑞金医院该院1972年建于雄路村蛤蟆坞,主要为上海内迁皖南企业职工服务,亦对外开放。住院大楼面积9050平方米,病床240张,门诊楼1768平方米;传染病房925平方米。器械设备先进、齐全。全院职工334人,其中医护人员190人。1985年10月,上海后方基地撤销,医院职工陆续调沪。资产交徽州行署接管。
建国后绩溪县若干年份县、乡医疗机构、人员表

四、大队(村)医疗室
公社卫生院于1959年建大队(村)医疗室7个,医生7人,设简易病床。1960年撤销。1969年6月,高村公社(今高迁乡)郎坑大队社员集资率先办起大队合作医疗室。县卫生部门和公社卫生院培训农村知识青年为“赤脚医生”。1971年共有18个公社,160个大队建医疗室。培训赤脚医生318人,卫生员、接生员549人。部分医疗室赤脚医生选送地区复训。1972年大队医疗室减少到121个,1974年又增加到141个,赤脚医生274人。选送4人到大中专医学院校深造。1975年有大队医疗室157个,占大队数的88.7%,赤脚医生337人,平均每个大队医疗室1.9人。1977年大队医疗室共178个,赤脚医生433人(其中女性180人),平均每个大队2.43人。1980年农业生产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大队医疗室减少到128个,赤脚医生273人。1981年多数大队医疗室停办,存79个,由赤脚医生经营。1984年6月村级医疗室改为多种形式办医。县政府制定农村卫生所、室试行管理办法,由赤脚医生自负盈亏经营。是年底共有卫生室199个,赤脚医生217人,乡村医生34人。1987年整顿农村医疗室,从赤脚医生中选拔215人担任卫生员,发给157个卫生室合格营业证书。
附记:
个体行医
明迄民国时期县内各类医务人员多个体行医,中医尤甚。亦有昌化县伤、骨科和歙县南乡外科、妇科医生在境内游医。多备有中成药和西药及简单器具。1949年底全县169名医务人员中,个体开业的156人,占92.3%。
建国后至1958年,个体行医者,大多数参加国家医疗单位或乡(镇)卫生院工作。1950年批准个体开业医生102名。1962年后个体开业、专业行医者极少,多为业余行医。1987年5月县卫生局、工商局、公安局联合颁发《绩溪县个体开业行医(药)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符合行医条件领证开业者20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