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舞蹈
舞龙灯明初,中秋节或元宵节舞草龙,龙身插满香火。十三都一带中秋节舞草龙延至建国初。清代始有板龙、纸龙、布龙、手龙、滚龙,龙身长者20余米。北村板龙长百板,元宵节间,东、南、西、北、中隅各演1夜,各隅龙身分青、红、白、黑、黄色。农业合作化后,改为春节演出,龙身内燃烛,今或安装电池电珠,每节1人执撑,翻滚盘蟠悉由掌龙首者指挥,亦有领舞者执彩球或明珠引导。建国后,布龙增多,上庄、瀛洲、伏岭、镇头、浩寨等村曾多次调演,以瀛洲彩绘布龙最佳。
舞狮各乡村特色不同。春节、元宵节间,常龙、狮同演。一般两健男合舞,有扮“狮小鬼”者,持彩球逗耍。台上舞全堂狮,大狮一二只,少儿扮幼狮。颜色有青、彩之分,表演有文、武之别。文狮温驯,动作有搔痒、舔毛、抖毛、瞌睡、摇头、摆尾、伸腰、坐立等;武狮勇猛,动作有腾跃、直立、登高、扑跌、滚翻、旋转、爬柱、抢球等。旺川火狮,身内燃烛,独人扮演,双狮出场。
马灯舞盛行各乡,以旺川为佳。多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演出。篾骨纸(布)皮分两节,内燃蜡烛,系人腰间,作骑马状,跑动伴以吹奏和锣鼓,1954年12月,《跑马》舞参加徽州专区青年业余文艺观摩会演,获创作奖。1982年12月,编为《扮昭君》参加全省农村文艺会演。
引凤舞原为徽剧开台戏,彩凤与美女对舞,伴以吹奏。建国后,节日游行,亦化妆参加。湖村加云童伴舞,1956年参加县调演。
舞()清道光年间,始流行伏岭下和仁里。传说两村朝恶山不吉利,于元宵节舞()(古兽图腾)镇邪保安,(
)身用麻布制成,类狮,两健男披舞,后衍变为舞狮。秋千、台阁清道光间,徽商从苏州引进,流行湖村、瑞川、坦头、庄川一带。湖村列入观音会游艺项目,留传至今。秋千为风车形,转轮半径约两米,架于花船上缓慢转动,船底装滑轮推行,或8人抬行。船顶作绸缎绣花篷幔,转轮10字4端悬活动彩椅,4少女扮彩旦,著红、绿、黄、白古服,缚坐椅上,唱《采莲》、《赏荷》等徽调,伴以吹奏。台阁为木制方箱,4周镂花。每架幼童二三名,扮戏文,用钢筋按人物造型分层次把演员固定在阁上,不露破绽,如吕布手执方天戟,戟尖或翎尖站立貂蝉,惊险奇观。1984年元宵,湖村秋千及4架台阁进城游演。
拍寒山源于明代,流行城区和扬溪。城内农历七月二十三“滚瘟车”驱疫疠。“瘟车”在前滚动,“三太子”(即张巡)由扮“二脸”者肩驮随后慢行,称“摆太子”;饰“寒山”、“拾得”者,戴假面具,穿麻衣草鞋,随“瘟车”拍扇跳跃,疯癫作态。扬溪略异,3人饰古武士,一舞棍开道,一驮“三太子”居中,一撑龙凤伞殿后。2人戴面具扮“寒山”、“拾得”,伴“太子”左右。农历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敲锣打鼓,走巷串户,遍舞邻村。每至户前,随鼓点、鞭炮声围圈起舞,情绪热烈诙谐。每跳至第4拍则齐呼“呵”声助兴。户主鞭炮声息,即舞止。表示驱邪、吉祥,祈祝丰年。1956年10月,扬溪乡改编《拍寒山》参加县、地会演。1982年12月,编成小舞剧《戏丑图》参加全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
其他,有胡家村蚌壳舞、岭北花船、荆州跳五帝、城内七月半跳无常等。建国后,跳五帝、跳无常禁止,蚌壳舞、花船延续。解放后秧歌舞风行。50年代中期,青年舞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忠字舞”风靡。80年代跳交谊舞、迪斯科,间有霹雳舞,多在舞厅或舞台进行。
二、剧种
流行境内剧种,除徽剧外,还有京剧、越剧、目连戏、黄梅戏、歌剧、话剧。
京剧始见清光绪间(1884年前后)。初与徽剧合流。民国9年(1920),伏岭下邵观义导演京剧《长坂坡》等戏。民国14年,邵家湖从沪带进剧本与唱片。继之,邵运美、邵茂进、邵之岩等18人组成“鸡鸣清音社”,专唱京戏。次年,南观花朝会上,伏岭下舞()班京剧与徽班对台,压倒“阳春班”。自此,境内掀起“京剧热”。抗日战争期间,流落岭北的京剧“难民班”解散,演员孙海容受聘于尚田社教京剧。民国34年,国民党23集团军,曾请程砚秋、盖叫天等演员在北门胡祠演出,鹊噪一时。1951年,成立绩溪群风京剧团。后,多次接待外地京剧团演出。民间爱唱京剧者益多,成为业余演唱主要剧种之一。
目连戏民国期间,洪上塘有目莲会,仁里、伏岭、荆州等地演过目连戏。21年11月仁里“十赛会”,日演徽剧,夜演目莲,10昼夜。荆州从清初起,逢鼠岁延昌化、淳安班演目连戏,上节方家湾、中节上胡家、下节坞口为演出地点。中节村大财兴,演3天4夜。1948年(鼠年),因故改为1949年农历十月补演,演到中节,即被制止,是县内最后一次目连戏演出。
越剧建国前绍兴戏小班常来乡间演出。县内浙、沪籍妇女及湖、杭徽商在乡家属,常与邻里说唱越剧,故农村女子多喜爱越剧。建国后县数度组建越剧团。农村业余演出越剧,风行一时,70年代后渐淡漠。今城乡妇女仍然口唱。青年曹柳华赴临安参加皖浙9县群众比赛,演唱越剧《葬花》获3等奖。
黄梅戏民国期间,偶有零星艺人串村走户卖唱黄梅小调。建国后黄梅戏引进县境。1956年春节城区第一小学排《路遇》1折参加全县业余会演获1等奖。后城乡清唱黄梅戏渐多。1958年县文工团,演出黄梅戏节目,深受欢迎。1961年7月成立县黄梅戏剧团,黄梅戏传遍城乡,成为民间业余演唱主要剧种,至今不衰。姚爱萍、程雪琴参加皖浙9县群众戏曲比赛,获黄梅戏清唱优秀表演奖。
话剧、歌剧民国6年杭州市话剧团来县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节目,开文明戏之新风。民国13年县立女校10周年校庆,学生黄韵湘、张脉秋、章阿仙、章衍仪等自编自演话剧,创邑内女子登台之先例。抗战期间,县城业余剧团与宣传队常演话剧、歌剧。农村话剧、歌剧活动始于1948年游击区。解放后城乡普遍演出。1951年绩中师生演歌剧《白毛女》,扬溪和大石门小学师生联合演出歌剧《王秀鸾》。后话剧、歌剧成为民间文艺主要演出形式之一。
此外,《小放牛》、《大补缸》、《种麦》等小戏曲,在民间传唱较广。民国时期,北村、伏岭一带结婚“吵新人”,由吹唱班和新娘合演。解放初期常有舞台演出,或有赋以新内容之表演。
三、音乐
解放前大姓宗族置吹奏班,岭北称“祝活”,岭南称“吹鼓手”。从业者都为外地穷人子弟,因生活所迫卖给宗祠。一般要同胞兄弟两人,学吹大、小青,专事宗祠祭典及族内婚丧寿庆等吹奏。清末,上庄胡氏宗祠从外地买来姚氏,民国间,旺川曹氏宗祠从旌德买来柯氏兄弟当祝活(或称作活),世袭为奴,为宗祠、大户作杂活或吹奏,吃“轿下食”或“斋饭”,无工钱。岭北祝活还负责敛尸。解放后祝活获得自由、平等。建国后大村有自愿组合业余吹奏班子,2至4人,民间婚、丧、寿庆议价服务,四处延请,收入甚丰。今全县有吹鼓手100余人,各揽一方婚丧喜庆吹奏。
四、民歌
邑内民歌甚丰,世代口传,多为少女少妇劳作间隙或结伴缝织时自唱自娱,难考其源。抗日与解放战争期间,游击根据地军民以地方流行的民歌翻新,创作革命民歌。建国后县文化部门多次采集整理。1956年底《采桑》参加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奖。歌曲载入《安徽省民歌集》。1960年革命民歌大联唱《不倒的红旗》参加芜湖专区会演。1979年后民歌采集尤丰,创作亦多。《四化歌声遍神州》被《安徽日报》选载。
附民歌选:
革命民歌——春耕谣
继辉、洪俊采录整理
春季里,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想过好日子,生产多开荒。一把力气换一把粮。
(末句重复)
多种棉,多打粮,吃饱穿暖有力量。巩固根据地,齐心打老蒋,战胜困难为的求解放。
(末句重复)
新四军,在前方,辛苦为的保家乡。军属在家中,大家来帮忙,军民一致才能打胜仗。
(末句重复)
兰玉莲
吟咏调


采桑


月亮起山一盏灯


拜年


五、楹联
境内庵寺祠庙,亭堂台阁,或营造乔迁、婚丧寿庆、神会节日,文人雅士制作对联悬挂,历代相沿成风,构成古邑文化特色之一。70年代后,春联空前盛行,新作佳对常见。亲友间时以嵌名联作为馈赠礼品。
附录:
楹联选
路亭联
路转峰回比蜀道易难几许?
山峤野店看马蹄迎送如何!
(蜀马水口亭,清·吴文明撰)
野鸟有声开口劝君暂且息;
山花无语点头迎客不须忙。
(荆磡岭路亭)
戏台联
大地尽回春已参与世界战场能沐雨栉风送力输财争为后盾;
逆天将授首莫充作孩儿呆样应披星戴月整盔束甲杀向前方。
(伏岭下戏台抗日期间,邵之华撰 书)
五千年几多优孟衣冠但看上台多叫好;
八一节重演众仙歌舞遍观中宇尽升平。
注:建国前,上胡家农历八月初一演戏,民间称“八一节”。
(上胡家戏台民国·熊梦飞撰书)
庵寺联
证辟支果参般若花纵然些小峰峦不减九华佳胜;
开卐字胸假兜罗手即此庄严璎珞定教三界超升。
(金山庵地藏殿佚名)
有佛即名山分什么老九华新九华偶像真身都是暹罗帝子;
无文成陋室故所以偈三乘法三乘金经贝叶同参鹫岭菩提。
(小九华银屏寺汪懋松撰书)
问苦海茫茫,骇浪惊涛,飘流何底?要只有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极乐国,宝地楼阁,
乃是吾家。到此地,香花微妙,永绝尘缘。所顾众生发回向心,信奉经言,虔修净业;
叹坤舆莽莽,天灾人祸,浩劫同临!倘再逢列邦,开二三次惨案大战场,世界都城,恐无噍类。至其时,物质文明,悉成灰烬。安得仁者出广长舌,弘宣正法,早救环球。
(小九华银屏寺民国·胡晋接撰书)
庙宇联
急救燃眉美雨欧风凌圣学;
辉腾藜杖奎庄璧府焕文章。
(余村燃藜阁胡采章撰书)
离城廓十里之间维石岩岩赖邑人黾勉同心始克重新面貌;
自周秦两汉以降中原莽莽非我公英雄巨
眼有谁读破春秋。
(十里岩关帝民国·程宗鲁撰书)
庙貌呈英汉鼎当前尊帝座;
神威并著石刀恒古守荆门。
(荆州关帝庙民国·熊梦飞撰书)
应天命顺人心义起歙州数十城狂澜独挽;
膺藩封歆庙祀忠昭唐代千百载浩气犹存。
(汪公大庙佚名)
宗祠联
春稀秋尝泱泱乎其犹在;
祖功宗德荡荡乎其难名。
毓秀钟灵彩焕一天星斗;
凝禧集祉祥开百代人文。
(龙川胡氏宗祠佚名)
派衍篁墩由槐塘以至绩溪根深叶茂;
支分仁里自渔龙而迁霞间源远流长。
(荆州霞间程氏宗祠佚名)
家法重名门知孝悌本为人瑞;
官箴在经术惟贤才可济时艰。
(上庄胡氏宗祠清·吴大澄撰书)
率性自敦伦须知弟友子臣不是虚存名目;
为仁由复礼即此视听言动亦有实在功夫。
上庄胡敦复堂清·胡铁花撰书)
厅堂联
刚自取折柔自取束;
居知所为行知所之。
(1930年胡适为柯莘麓撰书)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
(胡适撰)
四更山吐月;
残夜水明楼。
(胡适撰赠胡家健)
随遇而安因树为屋;
会心不远开门见山。
(胡适撰赠友人)
国难方殷振臂促惊春梦醒;
人心思治举头盼望晓星明。
(旺川春晓社抗日期间·胡秀逸撰)
室构戴家山仰山岭伟;
居依飞云洞羡洞深涵。
(飞云洞栖霞精舍佚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
(胡适撰书)
遇茶即茶遇饭即饭;
跟好学好跟衰学衰。
(胡适撰书)
婚、寿联
三十夜大月亮;
廿七岁老新郎。
(1917年胡适结婚自撰书)
蜜蜜甜甜做好朋友;
欢欢喜喜建新家庭。
(贺胡屏妹结婚胡适撰书)
携手并进同结百年好合;
比翼齐飞共展四化鸿图。
(现代佚名)
五百里内人尊大老;
九十岁了心犹少年。
(贺程本海祖父寿辰胡适撰书)
墓园联
九华星火燎原皖浙;壮士热血染红山川。
(小九华张银祥烈士墓佚名)
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上庄胡铁花墓胡适撰书)
挽联
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友而今又弱一个;
打油风趣幽默情怀当年知音者无人不哭半农。
(胡适挽李大钊)
这回惨案关系民众生存沧海极横流衔石难填精卫恨;
凡我同胞打销帝制主义曙光争一线搪球齐唤睡狮醒。
(胡适撰书)
君是一个失败英雄而今已矣;
我洒几滴感恩热泪何日忘之。
(胡适挽胡节甫)
悲歌一曲忠魂舞;
玉宇九重振翼飞。
(挽汪忠振)
鹤舞千年树耿耿凡心昭日明;
楼高万丈云霏霏春雨润蚕乡。
(挽杨鹤楼)
春联
爆竹知音催开梅花万朵;
春雨多情灌醉桑树千顷。
大地回春锦绣河山添异彩;
神州跃马蚕乡儿女着先鞭。
(马年春联)
沧海桑田四十年中华巨变;
徽山绩水千余载古邑生辉。
柳绿扬之水;梅红徽岭山。
喜看梓潼山披绿;笑听扬之水鸣弦。
扬水东西桑芽缀锦;翚山南北油菜摇金。
六、剪纸
民间纸扎匠剪纸花、扎彩灯,适用于节日和婚丧寿庆、庙会祭祀。精者集“福、禄、寿”三星图于一福字。民国间,荆州上胡家胡观元三代精纸扎。胡德祥耄耋之年,扎彩灯、彩楼玲珑剔透。民国年间,登源龙舟会,皆延胡德祥等制作龙舟,篾纸扎36尊菩萨。清明扫墓,各户剪“挂钱纸”,五彩缤纷。昔时,逢年过节祭祖,五供亦附纸花,婚嫁寿庆,剪花作为礼品装饰。民间妇女剪纸花绣帽、枕、鞋、肚兜、扇心等。建国后,剪纸艺术推陈出新,发展成工艺品。县文化馆张学文的剪纸《计划生育好》、《养猪姑娘》、《小合奏》等曾被省报刊采用。丝绸厂王和平擅剪纸,作品曾在省、地级展出或刊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