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三胡”礼学
“三胡礼学”,是清朝乾、嘉、道年代绩溪金紫胡氏一支经学流派,以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为代表,因精“三礼”,世人崇为“三胡礼学”。
金紫胡氏历宋及明,族人好学,蔚然不辍。至清,怵于文字狱,便钻故纸堆,刻意攻经,从事考证,明哲保身。徽商亦儒亦贾,精核细致,又是考证学者必备精神,风气薰陶,互为影响,形成经学流派。
匡衷祖廷玑从事《周易》和“三礼”探讨,为礼学奠基。匡衷父辈清焘、清(),尤以“致知力行”为治学主张,刻析义理,成一邑硕儒。比及匡衷兄弟,并为秀才,匡裁娴音韵,匡襄精举子业,匡宪治经史,对古人字借声转的义理,颇多心得。匡衷出类拔萃,治学严谨,必穷究其所以然,虽先儒学说,亦不苟同。对郑玄注疏的《仪礼》等书的疑义,详加考核、校订,充实补注,立论持平,实事求是,有所创新。所著《仪礼释官》,誉满州县。汪莱赞为“精核足以补注疏之不足”,“古来治仪礼者所未有之作,而实不可少之作”。匡宪子秉虔著述更丰,凡40余种。继承阐述“三礼”,钻研文字学和古音韵。所著《说文管见》、《古韵论》,纪昀、汪由敦、汪念孙等评为“所论细入毫芒,稿乎不易”,“发扬绝学,见多独得”。晚年卒官甘肃任所,遗稿14种,民国间为周子扬购得,辗转经许承尧、胡适、汪孟邹交其后裔胡晋接。培翚(匡衷孙)幼承家学,复师汪莱、凌廷堪。成年后写成《燕寝考》3卷,初露头角,得王引之赏识。积40年劳瘁,编纂《仪礼正义》40卷,集先人研究之大成。对古经书不足处及各家注疏纷异之说,无不广征博引,加以补、申、附、订,“张皇幽渺,阐扬圣绪”。卒后,弟培系、侄肇昕、学生杨大堉,合力增补校订刊行。培翚晚年病风痹,犹左手书写,除《仪礼正义》巨制外,著述多种。“三胡礼学”流派之形成,乃绩溪金紫胡氏积廷、清、匡、秉、培、肇6代人研究之结晶,影响遍及全国。“三胡”中尤以培翚为最,礼学既见重于当时,又悉心嘉惠后学。早年,主讲徽州紫阳书院。致仕后,受聘于两江总督陶树,主讲江宁钟山书院、惜阴书院和云间、娄东、庐州、泾川书院。晚年,在邑创办东山书院,并重建世泽楼,博藏群书,为后人创胡氏图书馆奠定基础。书香遗泽影,从晚清到民国,后裔好学之风未殆。境内从学者众,如章梦所、程蒲孙、邵班卿、胡铁花等人均驰名当代。培翚曾孙胡晋接于民国3年创办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休宁中学),主持15年,以“致知力行”为教育宗旨,桃李满天下。他既擅《易》、《礼》,又力攻新学,教学质量蜚声国内。“三胡礼学”是继“乾嘉学派”戴震之后,全国独一的经学流派。
二、墨模雕刻
徽州制墨工,以绩溪岭北人最多。唐、宋、元制墨以松烟和骨胶搓成长圆墨果,金粉调胶水,正面书写“龙门”、“家训”、“元光”等字,反面写招牌(店号)。明万历年间,以油烟制墨,始用墨模。县人墨工中,遂有专事雕刻墨模者。早期雕刻工艺简单,后雕刻工艺发展,除实用墨外,出现集锦墨。清乾隆以后,汪近圣、胡开文汇徽派制墨之长,全面发展集锦墨,墨模形状多样,图案广泛,雕刻精细。内容多为史家书画,图赞并茂。时,清廷偏重集锦墨,徽派墨模雕刻技艺渐达高峰,县人雕制的御园图、御制四库文阁诗、御制花卉图、御制棉花图等墨模成为传世珍宝。黄山图诗、新安大好山水等墨模亦历用不衰。汪近圣的墨模图案88种,其孙辈集成《鉴古斋墨薮》,广为流传。同治年间,墨模雕刻技艺更趋纷繁、精深。分为集锦墨模、仿古墨模和实用墨模。刀法有线雕、平面雕、阴文雕、浅浮雕、立体雕5大类。墨模木料取石楠木,外套用硬质杂木,由木工制成模坯,雕刻师精雕,雕刻师多为上庄、旺川、中屯人。胡国宾童年随父胡祥源学刻墨模,后成为墨模雕刻第一高手。光绪辛已(1887)年寓沪时与书画家朱以诚合集汉砖文,由曹肖石书写,任颐绘画,雕成《名花十二词》墨模12幅。其最佳雕刻作品之一《十八学士登瀛洲》18幅,无论拆拼均有整体感,印模上的亭台桌椅、山水舟桥、琴书车马、鹤鹿草木,栩栩如生,人物神态各具风采。继胡国宾父子4人之后,民国时期,绩籍墨模雕刻师著名的有胡祥兴、曹顺安、胡沪帮、冯郁文、鲍旺根和胡锡楫父子等10余人。江南各地墨店墨模多出县人之手。墨模雕刻师皆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雕刻功力,装饰木雕作品亦佳。名师能书善画,临摹几可乱真。民国以前,多为父子相承,10岁从父学艺,临摹书画,练习刀法,苦练成为刻工。刻模工酬高于制墨工4倍。名师不受雇于店家,各地墨店上门求刻,按件计酬,价格昂贵。建国后,一代新人成长。屯溪胡开文墨厂刻模工胡成锦,于1980年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墨厂特级技师冯国华年富力强,为当代墨模雕刻高手。其“鉴真东渡”、“寒山寺”等国家礼品墨皆由其刻模。此外,还有青年专业技师冯国全及农民刻工近10人。
三、徽剧
明嘉靖间,弋阳腔传入徽州,为徽剧之先声。沈复《浮生六记》载:清乾隆戊申(1788),“仁里花果(朝)会”,“庙前旷处高搭戏台,画梁方柱,极其巍焕,近视则纸扎彩画,抹以油漆”,祭神后,“既而开场演戏,人如潮涌而至”。光绪末年(1908),仁里、梧村花朝会,各搭花台延请“彩庆”、“长春”对台,互竞技艺,《一箭仇》史文恭饰者,扑跌8张桌高。双方自二月十五日夜演出至月底。民国7年(1918)中秋,城隍庙演戏,县长李懋延因搭台不惬其意,将地保舒某毒打致死。民国9年,伏岭下延“彩庆”、“长春”拼台4昼夜。至民国16年前后,巡演境内之徽班,有“庆春和”、“柯长春”、“凤舞台”、“大舞台”、“老彩庆”、“新彩庆”、“新阳春”、“二阳春”、“新舞台”、“老紫舞”、“新紫舞”、“大寿春”等10余个。曲调除徽昆外,主要是乱弹,夹杂皮簧。民国20年11月,徽属6县联发布告;“严禁演戏酬神,违者严罚!各徽班即日出境,或限期改业,不得延误!”此后,民间除自组戏班外,尚有外地徽班活动。民国23年,寺后程家村周王菩萨辰日,延坦头凤凰班演戏。进香者须提雄鸡一只宰祭,一瞬间,山阴道上,纸灰遍地,杀鸡数百。民国25年前后,梧村花朝会、油坑口观音会延“新阳春”、“凤舞台”演出。民国27年,湖村观音会演戏,县长及歙县许承尧赶会观光,县狱特释吸毒被囚的徽班花旦。民国34年10月,石()延“新阳春”演出5昼夜庆祝抗战胜利。自晚清京剧崛起后,徽戏独在绩溪继续繁荣,延续至50年代初。究其原因,一是境内聚族而居,宗族经济实力强;祠、寺、庙均有产业,庙会组织严密;演戏酬神,习俗相沿,屡禁不止。二是绩溪地处山区,居民生产、生活较为稳定。三是徽商与殷实富户热心提倡,并资助乡里演戏经费。徽商子弟及农村青少年组班自演,徽戏遂在民间扎根。伏岭下为邵姓大村,上、中、下三门各组班演戏,互争高下。徽班来村演出,村人利用派饭交情,抄剧本、曲谱,偷学表演技巧,村舞()班虽属业余组织,却有丰富剧目。加之旅外徽商资助,行头富足,老艺人邵裕旺、邵观义等自幼学艺,自演、导演徽剧百余出。每年元宵前后演出3夜,至今不辍。1983年10月,全国徽调、皮簧学术讨论会在绩溪召开,邵裕旺(85岁)、邵之瑜(84岁)、邵观义(80岁)和邵盛全等应邀率业余剧团为会议献演传统徽剧《龙虎斗》、《八阵图》、《二进宫》,获中央文化部“老树奇花”锦旗。尚田业余徽班老艺人余银顺于1957年受荐任省徽剧团教师,排演徽戏传统剧目。1959年省徽剧团赴京汇报演出,余银顺与小演员汪家宏(县人)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和艺术家梅兰芳等接见。

清末民初,境内徽班演出以徽调为主,夹杂京剧成份。随后,旅外徽商青年爱唱京戏,带入京剧唱片,逐渐形成与早期徽剧略异的京徽流派,或京、徽共存。“花朝会”例规“夜不动胡(琴)”,夜场只演徽剧。因此,使徽剧在绩溪持久流传,成为徽州最后一支流派。
上一篇:第三节 报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