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邑人尚文好学,多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徽商亦儒亦贾,草履能题书作画,农樵会吟诗答对。或构书屋,或结文社,存草留稿,抄刻传世。婚丧喜庆,会友延宾,惟文为贤;名胜古迹,祠亭庙宇,庭堂壁柱,皆为发表“园地”,故创作丰盛。自唐至清,有著作可考者330余人。唐1人,五代梁1人,宋12人,元7人,明107人,清202人,其中女5人。书目凡683部1975卷,入《四库全书》15人。民国期间,邑籍名士30余人,出版文学书目130余部近200卷。五四期间,全国新文学作家142人,绩溪有胡适、汪静之、胡思永和章衣萍(见《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录著名作家249人,其中安徽6人,绩溪有2人。建国后专业作家和业余作者甚众,出版和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者200余人,成书140多部,单篇千余件。
一、诗词
本邑文人,嗜吟咏,工诗词。宋代汪琛,时与县令苏辙唱和。舒頔有《贞素斋集》1卷其诗入《元诗选》。明代胡松、程标等结林泉诗社;汪士达、汪士仁、汪士钦、胡桂芳、胡化中、胡廷勋、胡廷廉、唐正音、高有位、郑汝砺、郑汝梅、张应寿等结鄣山诗社;戴伟、程校、程桥、胡训、冯湛、周士先、周觉先、汪文豹等结龙都诗社。张孟元9岁能诗。清代胡燮元幼工诗文,紫阳山长沈荣仁名冠6邑;章炤诗宗陶、孟;许在文幼有神童誉,15噪郡县;胡培系继室孙采英、女儿慧珠、瑞珠均为诗人;汪渊、程淑伉俪被崇为清代词宗,集宋、元、明名家词句成《麝尘莲寸集》4卷156调284阕,不集同调,一词不用两名,一语不作两用。王晓湘《词曲史》称“工丽浑成,亦词家之别开生面者”,1978年6月台湾再版时,赞为“集词为词,以难见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国9年(1920)胡适作《尝试集》,为我国第1部白话诗;次年12月汪静之发表《天亮之前》,是全国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新诗。建国后选印民国间新诗,全国14册,其中安徽4册,绩溪占3册。50年代新诗普及,散文诗亦崭露头角。1958年城乡普遍举行“赛诗会”,诗歌创作“大跃进”。至1960年创作10万余首,大部分为标语口号式的顺口溜。“文革”期间,又出现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然其中亦不乏佳作。1979年后,诗歌创作冲破禁锢,百花齐放。老一辈如汪静之、程中一、程良骏、郭因、邵亦群、胡家祚、胡家褆、汪菊农等,业余赋诗填词不辍。程良骏教授出国与会讲学,犹拨冗与乡里友人唱和,出版诗集《长江磊石集》。翻译家汪飞白,1955年译苏联特瓦尔多夫斯基长诗《瓦西里·焦尔金》,受田间、郭小川好评,团中央推荐全国。他还从事英、俄、法等10多国百余诗人名作的翻译和研究,在翻译界独树一帜,截至1985年共出版译著14册,合译、合集及编写教材近30种。
二、小说散文
古代邑人作文,以解经、训诂、考据、传志、纪实为主。宋胡舜陟著作颇多,今存后裔培翚辑成的《胡少师总集》。明,胡宗宪《筹海图编》对抗倭战记,沿海形势,叙述甚详,附图精细。宗宪子桂奇作《胡梅林行实》,均为研究明时倭患重要史料;程通著作百余卷,因冤狱被抄。其弟彦棣谒辽王乞还部分遗稿,裔孙程长、程枢等辑成《贞白遗稿》。清,“礼学三胡”所著,定为皇朝经解本;胡传、程秉钊、邵作舟,时称“绩溪三奇士”,诗文、政论切中时弊;作舟之女邵振华,为清代徽州唯一可考的通俗小说女作家;周尚文,道光间被大司成举为“江南名宿”;胡澍,日以著述为事,所作《内经素问吴注校义》为国学精萃,于日本国宝永三年(1706)出版;清末名士胡嗣运,著述甚丰,不亚先祖;章紫电,为文典贵高华,得教谕庄恭、紫阳山长赵青藜深器;唐慎微,精诗文,教谕吴之录叹为“新安名宿”。民国间,胡适名扬世界;胡晋接、胡广植、胡在渭等,文学造诣亦颇深;葛又华小说,为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汪原放,开中国标点古典文学之先河,并从事文学译著。建国后,小说、散文等创作日臻繁荣。汪运衡著小说7部,长篇《铁臂金刀周侗传》再版3次;郑广瑾、方十可合著《中国红军长征记》,获奖6次,其中国家级2次;郭因以美学著称,作品屡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胡裕树教授受教育部委派为专家组长,赴朝鲜校阅、定稿《金日成选集》(中文版);邵名尉、经传方合编《中学古文评注》,获1986年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荣誉奖;章恒悰《金钱的诱惑与用钱的学问》获全国教师论文大赛1等奖;胡家褆报告文学《“华子良”雨中游黄山》与程光宪散文《徽州旧婚俗之怪现象》,同获黄山首届“徐霞客旅游金像奖”。县人民政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1959年举办国庆大型展览会展出文艺作品160余件;每年召开文艺创作座谈会与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文化馆创办《绩溪文艺》,为业余作品提供发表园地,培育文艺新秀。1983年3月,地区与县联合召开文艺创作会议,省文联派作家5人莅会指导。1986年5月,县文化局颁发首届文艺创作“春蚕奖”,30多名业余作者获奖。
三、戏剧
本县宋代汪徐作《水云词》。元代余宗益工声律,歌行尤丽,著《翚山樵唱》。明清以来,城乡经常演戏。民国间,胡适曾写剧本《婚事》。13年(1924)县立女校10年校庆,学生自编自演文明戏。抗战期间,业余剧团、文艺宣传队亦有自创节目。解放后城乡皆有群众创作的剧本。1952年县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对旧戏进行鉴别、改造。1953年春节,首次举办全县农村业余剧团观摩演出,各乡均有自创戏剧参加。1954年春节举办工农联盟文艺晚会。4月“千人宣传队”分赴4个区10个点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以演自创剧本或小演唱为主。1956年春节业余文艺会演,伏岭徽剧团创作整理徽昆剧目《百花齐放》、《貂蝉拜月》等。1960年县文化馆创作歌剧《婚夜兴修》,县越剧团创作小戏《蚕乡红旗》,分别参加芜湖专区业余会演和戏曲调演。1965年9月县领导主持创作小戏一台,参加徽州地区会演,黄梅戏《追牛》评为优秀节目,印发单行本推广。以后调(会)演创作剧目逐年增多。1970年县剧团创作大型黄梅戏《胡周宝》。1973年宣传部主持创作大型黄梅戏《柜台风云》,参加地区会演。1974年5月县文化馆创作京剧《蚕乡红梅》参加省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32周年演出。1976年县黄梅剧团创作小戏《春英》参加省调演。1979年县文化局创作小戏《重逢》,参加地区会演,剧本入《徽州剧本选》第1集。1980年全县业余文艺创作调演,磡头农民许树南创作小戏《打碗》,经文化局加工改编为《婆媳之间》,参加地区会演,剧本印发全区交流。此外,创作剧本较好的有《小燕护林》、《红岭锤声》、《手莫伸》、《吊江阴》、《石榴裙下》、《三块六》、《双喜》、《松绑》、《猪百通》等。旅外邑人胡锦华编《家庭饮食卫生》电影剧本,由上海科技电影厂摄制放映。胡嗣哲编电视剧《蓝箭小队》、《旮旯里的乾坤》等多部,由中央、云南电视台播出。高道飞编电视剧《罪孽》,由上海音像出版公司出品。程蔚东为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主要作品有《春蚕·秋收·残冬》、《中国神火》、《中国商人》、《中国空姐》等。《中国神火》被评为第12届“飞天奖”最佳编剧。张毅燃导、主演电视连续剧《猎手,夜半出动》、《南部A·S密件》,由南京、湖北、中央等电视台播映。程功恩导演英语黄梅戏《天仙配》、电视剧《神秘的大森林》、徽剧《钟馗嫁妹》,安徽、中央等电视台映出。1986年后,邑内戏剧创作渐少,小品逞崛起之势。
四、音乐舞蹈
清代以前城乡乐师记曲用工尺谱,伴以锣鼓经。文人雅士精礼乐。民国初简谱、五线谱传入境内,学校设音乐课,采用风琴、简谱教学,农村班社沿用工尺谱。建国后简谱普及,工尺谱淘汰。器乐初用民族乐器,经过不断改革,形成较完整组合体系。吹奏为笛、萧、唢呐(大、小青)。弦乐为京胡、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月琴、扬琴等。打击乐为板、鼓、锣、钹。板有拍板、梆子、木鱼;鼓有大小堂鼓、板鼓、盆鼓(岭南用);锣有大小锣、狮锣、包锣;钹有大、中、小钹和撞铃、三角铃。后,西方乐器大小提琴、号笛、定音鼓渗入,发展为中西合壁。80年代增加电子立体声现代乐器和录音机伴奏。
境内音乐舞蹈创作始于民国。抗战时期中小学教师谱写抗日救亡歌曲,或依谱填词演唱。绩溪初中编《儿童抗战歌曲选》。民国31年民教馆在天王寺举行“六·二五”音乐会。其后,中小学亦举办歌咏会。建国后业余音乐、舞蹈创作逐渐繁荣,县文化馆多次征集歌词、歌曲,举办学习班,作品甚丰。1956年3月歌曲《捎个喜报到北京》在《安徽歌选》发表。1959年首次举办全县音乐舞蹈会演,创作节目68个,加工15个参加1960年芜湖专区会演,舞蹈《棉桃仙子》、《林海红旗》、《采桑》获奖。70年代连年举办全县业余文艺调(会)演。1975年《丝绸舞》参加徽州地区职工业余文艺会演获奖。歌曲《采桑曲》、《青年林业工人之歌》在省《江淮歌声》发表。80年代《祁红一枝花》歌曲在《乐坛》刊出,安徽广播电视台播放,中央广播电台转播,并入选赴京参加建国35周年纪念演唱。1982年底,舞剧《扮昭君》、《戏丑图》参加全省农村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前者获演出奖,后者获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1985年后县文化馆每年举办“蚕乡之秋”音乐会。1986年工人文化宫举办职工迎春歌舞大奖赛。1987年中型歌舞《锦绣蚕乡》参加徽州地区文艺会演,获2等奖。旅外邑人邵凯生,致力歌词创作,多达50余首,《年轻的留学生去远行》入选《全国“八十年代新一辈”得奖歌曲三十首》,名列《中国音乐家名录》。
附:工尺谱、锣鼓点选

五、书画
邑内历代学子皆重书画。宋、元间,戴仲德精六法,画马几夺造化;朱璟、杨鉴泉善山水人物。朱璟师米、王,书法自成一家。宋朝《胡延政报功图》与明朝《石守信报功图》均为巨幅徽派版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珍品,建国初期分别为上海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明,方赋、汪喜择精书法,一时称绝。清,书画家益多。张绍龄时称邑中丹青第一高手。汪浩,丹青名著两江,与汪龙被时人称为“父子双绝”。方式擅丹青,乾隆《绩溪县志》诸图多出其手。章志()画山水参合西法。游旭山水,虽短幅残笺,人争宝之。程云凤6岁大书,尝作“禅林”二字,以帚濡墨,因力孱弱,不能作勾,藉足成之,悬太平寺。胡其襄,善行草,尤工大字,不在文、祝之下,人得尺幅,珍若拱璧。方竹,书摩欧阳、米、苏、画仿倪迂,尤工水墨梅。汪士炫,精书法,尤长草,写有《古文词将就草书法》。程南善书,一时碑版多出其手。胡大有、邵鸿恩、黄润、黄登、曹有光、葛万庄、周云奇、张启蓬、章晨、程秉藏、胡穆之、章声远、方绶、程斌、舒怀、程瑞藻等均精书画。民国间学校设课,家教严格,幼即描红、印摹、临帖(谱)和创作,终年不辍。程宗鲁长隶、魏,誉满江南。胡适书法,随意挥笔,清俊飞动,洒脱不群。方琦工山水花卉,人争购藏。胡位咸善书画,胡良铨工隶书,周沛昌善写兰,周厚山、周植夫、汪筱波、葛又华等均工书法。胡鍾吾继其父商岩潜心钻研王羲之书法,集有《孝经》、《十思疏》、《洛神赋》等右军书法数十种,刊行或出展80余国。于右任曾为胡鍾吾集王字题跋云:“右军书法,冠冕百代,绩溪胡氏集两代70年之心力,成此巨制,诚唐宋以来艺林之盛事也”。日本书法家谢花云石80高龄专访胡鍾吾,在《冲绳时报》撰文盛赞。老一辈书法家王子野、肖石、葛剑寒、胡了尘、周东白等,建国后每日习字不已。葛剑寒长行、篆,晚年学画,笔意苍老。1984年元旦县举办“葛剑寒字画篆刻遗作展览”。胡了尘工书法,其子胡云尤长行、草、隶,不泥师法,造化自然,运笔回腕,遒劲凝炼,意态奇逸,风格独异。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受郭沫若、沙孟海、张建中等好评。县文化部门重视书画创作和人材培育。1951年后历次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皆组织人员创作漫画、连环画、宣传画配合。1975年10月农民画选巡回城乡展出。1984年“建国35周年绩溪建设成就”展览,有大量美术、摄影作品。1986年举办《故乡情》书画展,展品130余件,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同乡。中年画家之佼佼者有邵增虎、章飙、邵灶友等人。邵增虎擅油画,兼国画、水粉画,作品甚丰,中国美术馆藏3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出版画册4部。章飙擅版画善国画,以写实、谨严、细腻见长,在省级以上发表、参展或出版数百幅,其中出国7件,国家级14件。邵灶友擅国画,精山水,笔墨浑厚华滋,出版画集2部。汪伊虹、程步人、胡国光的国画,汪宏钰的宣传画,邵之惠的国画、书法,洪树林、唐周富、汪廷钰的版画,汪思源、周斯松的国画,张兆庚的钢笔画,周学剑、章洪立的书法,吴家泽的国画,胡嗣伟的行、草,邵培琦的楷、行、草,甄燕杰的楷、行,程光宪的楷书,查期亮、洪旭初的硬笔书法,程基昌的玻璃画,均有较深的造诣。书画新秀有程光新、唐江徽、汪国建、周善龙、章雪秋(女)等人。
六、篆刻
书画家多喜治印。清·周宗杭画家兼篆刻名家。族孙周懋泰从习铁笔,摹秦汉,留有《松石斋印谱》传世。周懋原擅金石碑版,考核尤精。周庠、寝馈篆籀50年。胡本琪作《静虚精舍印谱》。胡大有、游旭、方竹、方琦均精篆刻。方琦于方寸瓷瓶刻《兰亭序》全文,字体清秀。胡澍篆刻与赵撝叔同传邓石如之学。葛剑寒治印,师撝叔,晚年学黄士陵。胡寄樵,摹汉印,清新刚健,曾治“中日邻邦一衣带水”、“丰碑八亿”、“向科学进军”等50多方,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并应日本友人中山善卫、村上英雄、佐田登夫等之求,治印6方,日本大阪大学百年校庆,胡书篆体条幅加印相赠。张正文治印严谨,点划得当,常以“一点失所,如美人之渺一目;一划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肱”自勉,年逾古稀犹孜孜以求。程光宪、胡大卫、章飙、洪树林、汪承平,均善篆刻。
七、摄影
邑内艺术摄影始于民国年间,有《化龙亭》、《绿杨桥》等在刊物发表。彩色为近年来普遍采用。文化馆有专职摄影人员和设备,橱窗常展出艺术摄影作品,佳作迭出。较有成就者有唐祖怀、洪长利、洪树林、章恒全、周建新等人。其他摄影多为新闻照片和会议报道。
八、雕刻
境内,明清时代的砖、木、石雕,尚存甚多,无村不有,工匠亦多。民国时期,“三雕”应用犹广。南观汪姓富户住宅,砖雕多且精致,出自仁里一程氏能手。登源一带大型建筑的维修、兴建,砖雕皆出程手。岭北上庄、宅坦、旺川、浩寨等地,也有能工巧匠,精于砖雕,其艺惜无传承。建国后建筑,“三雕”装饰极少;近年新民居,门楼偶有砖刻字匾点缀,但非精品。木雕多博古浮雕和人物花卉,用于桌、椅和梳妆台等家什物件装饰。上庄、寺后、宅坦、北村、伏岭等地雕匠较多。石雕罕见,伏岭下邵之专,初中毕业后,从父习石雕,潜心钻研,借鉴徽墨模雕技艺,在门鞍、坟面雕饰图文,制作石狮、十二生肖等微型石雕。近年上庄承文堂胡开文墨厂附设砚雕车间,生产石砚。离休干部李启光,用婺源龙尾石制作砚雕,造型简朴,线条挺秀,构图精细。竹雕延续至今。1959年县竹业社工人制作迎客松竹屏,送北京参展。街头常见竹雕用具、玩具出售。1976年叶剑英元帅八秩寿辰,邑人王子野以竹筒篆刻赠送。
附:
王子野竹筒篆刻照片

历代绩溪县人主要书目简表











建国后绩溪县人部份书目表



建国后绩溪县人省级以上单位发表部份文艺作品表







下一篇:第三节 报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