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教育
民众学校清宣统二年(1910)县署设官立城区第一简易识字学塾,入塾农民27人。继在镇头设公立简易识字学塾,入塾农民18人,为徽州府之创举。民国时期推行民众教育,又称平民教育、通俗教育。20年(1931)城内办民众学校1所。23年城、乡发展到5所,学员219人。24年推行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又称“教生”制),发动小学中年级以上学生教成人和儿童文盲识字。教字对象由“小先生”自找,多数是家庭亲人或邻居,利用早晚和农闲教学,经三五个月多数能书写自己名字,记家用帐,读写便条,信函。25年国民党县党部在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影响的地区举办“特种教育”,设中山民众学校,城区成立第一中山民校,扬溪、镇头分设第二、第三中山民校。27年增办第四中山民校于十五都尚村。民校设成人(分男女)、儿童班。上述4校累计招收男女学员1292人,免费入学,接受国民党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年水村等中心小学附设中山民校。29年中山民校撤销,乡(镇)保国民学校附设民众教育部和问字处,办成人扫盲班,免费上学,晚间学习一二小时,由小学教员施教。30年全县扫盲班男女各13班,毕业396人。32年全县应受识字教育成人51781人,其中妇女38737人,在校3846人,占应受识字教育成人数的7.4%。36年成人入学140班,毕业1980人。后成人教育中止。
冬学1949年冬县、区、乡、村设冬学委员会。全县办冬学198处,6176名农民上冬学,其中妇女1843人,占29.84%。晚间免费学习,小学教师兼教,或实行“以民教民”(社会知识人士)和“小先生”制。1950年冬学237处,学员8857人。1951年240处,12548人。1952年达15143人。是年县扫盲运动委员会配专职扫盲干部4名,推行“速成识字法”,放松冬学。以后几年冬学人数减少,渐为常年民校取代。
常年民校1951年春48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学员3318人。常年民校附设于全日制小学,聘学校教师兼课,开设语文、算术、农业基本知识、地理、历史和自然等学科,有条件的设音乐、美术课。一般为夜间上学。1955年增至121所,1956年262所418班,在校半文盲和脱盲学员16056人,其中女11143人。1957年县、乡培训骨干民师781人。民校340所,校外学习小组110个,学员共10336人,其中女学员6693人。组织1560人义务包教。农村部分民校有9948名学员至除夕夜停课,扫除文盲1265人。1958年扫盲工作“大跃进”,秋收后动员26801名文盲上民校、冬学和识字组(年老、病残者编校外组),发动全日制小学师生3613人包教。并动员脱盲农民1485人进115所业余小学,407人进18所业余中学。是年脱盲12321人,全县青壮年农民中非盲率达85%,中共芜湖地委发给“率先实现光荣文化县”贺电。翌年冬扫除青壮年农民文盲“尾子”1553人,非盲率达88%。1960年至“文化大革命”,农民教育中断,出现复盲和新文盲。1979年全县8.4万名青壮年农民中有新老文盲2.67万人,占总数的31.7%。冬,县政府成立工农教育委员会,按原华阳、伏岭、家朋、扬溪和镇头5个区片,各配专职扫盲干部1名,选聘18名辅导员专事18个公社的农民业余教育,制定“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复课,常年坚持”的方针,加强扫盲工作。
1984年底徽州行署和省政府检查组来县检查扫盲工作。全县12至40周岁的文盲、半文盲5564人,脱盲5158名,非盲率92.7%。全县181个建制村,无盲村176个,占97.2%。均超过“基本扫除文盲县”标准。1985年2月徽州地区专员公署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并表彰绩溪为“全省第一个无盲县”。
二、职工教育
1951年全县职工中文盲、半文盲579人,占职工总数39.57%。3月县总工会建立城区和扬溪职工业余学校,设低、中、高班,半年1期,学员共233人。1952年因经费不足,工人上夜班,减至182人。1953年扬溪职工业余学校停办。1951至1957年累计扫除职工文盲128人。是年城区职工业余学校与县直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合并。1958年扫除文盲51人,青壮年职工非盲率达96.3%。1959年县成立职工教育委员会,厂矿企业成立职工教育领导小组,办职工业余学校56所,设高小65班,初中6班,大专1班,学员6219人,占职工总数63%。“文化大革命”中职工业余教育中断。1973年起职工教育专学政治,废止文化科技课。1979年总工会举办职工业余英语学习班,招考录取学员78人,每晚学习2小时,并恢复业余初中班,招收学员52人,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课。基层工会开办业余文化技术学校3所,学员154人。外语1班学员25人。1985年县总工会恢复职工业余学校,增办高中班,经文化考试录取41人,旁听生19人。初、高中班每晚均学习两课时。
1983至1986年职工教育重点对厂矿、商业、企事业单位青年职工实施补文化、补技术教育,通称“职工双补”。对象是“文化大革命”中复课至1978年的初、高中毕业或肄业生。“四七一”储备处和县化肥厂率先开展,其他单位次第铺开。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1年)、半日制、夜校形式,单办或联办,聘请教师授课,统编课本。县职工教育委员会设办公室管理,修业期满,统一考试合格,县人民政府发给证书2270人。
三、干部教育
1950年3月县直机关干部业余学校成立,校址在北街张家巷,首届招收35人,设初小2班。1951年增招高小班,全校学员78人。1952年高小2班,初小1班,下半年增设初中1班,全校学员85人。1953至1954年高小、初小和初中二年级各1班,学员98人。办学5年,初小毕业68人,高小毕业43人,初中二年级程度45人。1956年底初小毕业106人,高小毕业102人,初中肄业84人。
业余干校学制4年,春季始业。高小班一年半学完课程。初中班两年半学完课程,初小班脱盲即结业。学习时间每晚两小时。高小班设语文、数学、自然常识,初中班设语文、数学、自然、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专任教师2人,另聘中学教师兼课,节假日举办学科讲座。区乡干部以自学为主,或分批集中短训,重点对象调至专署工农速成小学学习。1956年底业余干校停办,有55名文盲、半文盲干部脱盲。
1982年起低学历的在职青年教师和干部职工参加大、中专函授和电视大学学习,至1987年底,323人中毕业239人,其中大专毕业96人,中师、中专毕业143人。1984年起青年干部、职工和教师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党政干部理论、商业企业管理、统计学、会计、法律等数十门专业课,每年集中地区考试两次。县教育委员会设成人教育科组织管理,1984至1987年底,累计报考1042人,取得大学专科合格证书的447人,其中取得毕业证书的36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