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民国34年(1945)初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歙县分团部指派县政府警佐陈照嘉为县三青团筹备员。在省立徽州农林职业学校发展三青团员98人,编为2个区队6个分队;在私立中正工业职业学校,对即将毕业离校的30名学生包办登记、集体加入三青团,未及组队。10月陈离绩,团务停顿。35年5月复派徽州中学学生周起华负责筹备事务。36年2月省三青团支团部派金平亚等3人来县,3月成立县三青团分团部和干事会,址西街口。金平亚任干事长兼主任,吴春和任干事兼书记。是年先后建立9个区队28个分队和4个直属分队。县政府机关为第一区队,绩溪初级中学为第二、三、四区队,城区机关小学的妇女为第五区队,私立中正工业职业学校为第六、七区队,徽农改组为第八、九区队。团员共425人。36年5月灯塔、扬溪、登源、大障、九华、戈溪、大獒、临溪、万箩、芦水和龙井等乡在农民中发展团员309人。11月,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三青团组织不复存在。
二、县学生联合会学生抗敌协会
学生联合会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6月县内学校青年师生召开大会成立县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通电北平,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惩办卖国贼。次年组织消失。
民国16年初国民党县党部青年部部长章笑如主持成立县学生联合会协同县农协、妇协和商人协会活动,支持北伐。是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解散。
学生抗敌协会民国27年6月省立徽州农校成立县学生抗敌协会。农校秘密中共支部书记汪永时(学生)、党员方徽通(学生)等5人任协会常务理事。协会受县民众动员委员会领导,与动委会所属的青年工作团配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30年9月国民党县党部勒令解散学生抗敌协会,并拘捕汪永时等学生。
三、县青年工作团
民国27年6月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返乡大、中学生建青年工作团,团长吴希衡。工作团成立宣传队,赴农村书写抗日标语,贴漫画、宣传画,印传单,教唱抗战歌曲,演出团结抗日的短剧,编辑发行《屏钟》、《大家看》刊物,连载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中共中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重要文章、文件。中共绩溪特别支部负责人程敷信、党员曹殿,经县动委会副主任委员葛剑寒引荐,先后担任青年工作团副团长。29年2月中共歙绩休中心县委应绩溪请求,派妇女部长黄宝豫(女)和党员柯瑞晖(女)来绩,参加青年工作团工作,在团内建立中共支部,发展一批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0年9月县民众动员委员会被国民党县党部兼并,青年工作团被迫解散。
四、共产主义青年团绩溪县委员会
县民主青年联合会于1949年秋成立,中国共产党绩溪县政治处宣传部长张斌兼任联合会书记,各区设专职青年工作干部1人。1949年10月筹建中国新民主义义青年团绩溪县工作委员会,11月县直机关首建团支部。后绩溪中学、工商系统和城区青年农民相继成立团支部。1950年春正式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绩溪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工委),张斌兼任书记,周发堂为专职副书记,设宣传部、组织部,秘书、干事各1人。全县7个区先后建立区工作委员会,配备专职团工委书记,建立团支部29个,团小组12个,发展农村团员475人。1950年冬发展青年积极分子入团,年底团员增至851人,团支部62个。1951年底全县团支部78个,团小组28个,团员974人,其中女团员376人。
首届全县团员代表大会于1953年2月召开,选举产生县工作委员会,仍设组织部、宣传部,配秘书、干事等干部。年底有团员1768人。1954年团支部增到98个,团员2278人。1955年团支部101个,团员2675人。1956年5月召开第二届团员代表大会,改选后的团县委增设青年工作部和少年儿童工作部,年底有团支部128个,团员3338人。1957年易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1958年“大跃进”期间团支部和团员激增至341个和6440人。1959年11月召开第三届团代会,撤青年工作部和少年儿童工作部,改设城市工作部。1961年整顿组织,办理超龄团员退团。年底团支部273个,团员2769人,其中女团员1119人。1962年3月和1963年3月相继召开第四、五届团员代表大会。1965年底全县有团支部275个,团员4088人。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团组织瘫痪。1972年3月恢复组织,召开第六届团代会,是年底有团支部306个,团员6014人。1979年1月召开第七届团代会,团支部和团员分别增至353个和7685人。此次大会提出把共青团工作重点转为经济建设,要求团员和青年为国家建设事业作出奉献。1982年8月和1985年9月召开第八届、第九届团代会,号召团员和青年勤奋学习,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共青团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1985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会33个,团总支部委员会2个和团支部402个,团员8039人,其中女团员3039人。为1951年团员总数的8.3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