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籍旅外工商业集中的市县,皆建有同乡会和会馆。有的与本府属县或邻县联合组建。同乡会的宗旨为“联络乡谊,实行互助互济”。任务是“举办公益和慈善事业,矜孤恤寡,济困扶贫,为桑梓服务,替同乡主持公道,维护其正当利益不受侵犯”。同乡会设理事会、监事会及总务、教育、救济、调查等组。理、监事长,常务、候补理事及组长由会员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至5年。组建资金由商号捐助,均建有会馆和房地产。会员交纳的会费和房地产出租收入作活动经费。财务多由任经理、监事的殷实商号,分福、禄、寿、财、喜5组轮流分年执管。会馆为同乡聚会议事和执事人、管理人员工作场所。有的还建房舍,供给同乡、商旅、赶考士子宿食和失业、困顿乡人栖身。经济实力雄厚的同乡会,还建有同乡弟子书院、学校及庵堂、厝庙、墓园。清至民国县人旅外同乡会可考的有20个。
京都绩溪同乡会建立于清乾隆间,在北京椿树头条胡同。馆舍数十间,是旅居京都的绩溪商人聚首议事接待商旅及赶考士子之所。民国7至25年,胡适曾任会长,经费透支,皆己出。
兰溪新安同乡会徽属6邑同乡组成,绩人居多,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同治间于兰溪官桥边建新安会馆。县人章文高等36家商号轮流司年支付经费。光绪间建新安阁,祭祀徽人亡灵。后在北郊建新德庵、殿堂、阁、厅十数间,作为停尸、殡葬和存柩之所,亦收容疗养病人与赡养孤鳏,设义冢一处。民国35年(1946)创办新安小学。
新安六邑旅溧阳同乡会又称徽州会馆,在溧阳城西曹家巷,办事处设碑亭巷新安别墅,始建清光绪间,先组成“特标会”筹集经费,创建基业。民国11年(1922)田产300余亩,房屋80余幢,年收租谷2万多斤,房租4800元。并在码头街龚坊场设新安公寓。有寄棺所,义冢。34年建新安期成小学。历届理事会,理事9人,绩人占三分之二,理事长均为绩人。主要商号轮流值年。
淳安绩溪同乡会建于清光绪间,馆址设淳安县城下直街胡咸春药堂。胡撝吉祖孙4代继任会长,并支付大部分活动经费。会友在当地义举甚多,筑桥、建渡,投入资金占半。 泰县新安会馆在泰县姜埝镇。民国初年县人胡炳华等发起建立,为徽州旅外同乡组织,又是徽州旅泰茶庄的同业公会,有房屋12间,田地18亩,新安公墓1处。同乡会经费由茶庄缴纳。当年经费超支,由胡炳华等会员负担。
上海徽宁同乡会馆又名徽宁思恭堂,在上海大东门外十六铺。清乾隆十九年(1754),徽州府、宁国府旅沪同乡集资创建,多由徽州茶商出资,绩人占十分之三。有房舍、码头和沪南墓地,为两府旅沪同乡寄厝、盘运或掩埋棺柩,葬后若拾回骸骨,亦获资助。并办理赊棺、衾,施医药等善举,设董事会,推定6人为常务董事,每年2人值年主持事务。会馆章程共12章27条。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会馆厅堂及房、楼数百间,并新建水埠,供启运棺柩、货物。馆建规模冠沪上诸帮会馆,民国时期屡有增建、改建和绿化。会馆服务项目周全。民国9年绩邑王照华置江湾乡义冢地,13年在闵行沈家潭(黄浦江北)增建闵行分堂及墓地数10亩,又在会馆近处的里日晖桥建水埠。14年婺邑汪绍文置沈港墓地。19年后会馆董事会23人,常务董事6人(均为义务职),会计员1人,办事员4人,堂夫2人,分堂员役若干。会馆还有营租田亩和市房。36年董事会改选,县人胡适任监事,胡焕文、邵萍友、胡元堂、邵亦群任理事。
汉口绩溪同乡会原为徽州同乡会。民国12年(1923)章祥华等改为绩溪同乡会。
寿昌新安同乡会在寿昌镇。建于民国12年(1923)。会馆面积2000平方米,房屋34间,坟山10多亩。
南京新安、绩溪同乡会民国23年(1934)成立,县人高子光任董事长。36年10月于南京夫子庙万利酒家举行绩溪旅宁同乡会成立大会。高子光任会长,黄梦飞等15人任理事,洪范五等3人任监事。会堂在南京白下路手帕巷。南门外置有房地产。
杭州绩溪同乡会在杭州紫垛桥12号,民国24年(1935)7月成立,唐璋任理事长。
休宁绩溪同乡会原设于屯溪,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初年在黎阳小龙山西建梁安会馆,黎元洪题会馆匾额,是乡亲聚首、闲玩之地。32年7月在休宁重建同乡会(含屯溪),殷全道任理事长,程中一、邵之枢任常务理事,分设总务、教育、救济、调查等组。
广德徽州同乡会民国28年(1939)建。绩人吴希衡任主任委员,舒舍如任总干事。当时在广德的徽州商人500余人,绩人占70%。
郎溪徽州同乡会建于清光绪间,时有绩籍商人近千。三十一年(1905)县入主持建立徽州会馆。
安庆、宁国、宣城、泾县、孝丰均建有同乡会。
台湾台北市绩溪同乡会1950年8月,由胡适、胡鍾吾等倡建,历届理事、监事、总干事17至19人。第一、二届理事长汪荷之、常务监事唐子宗;第三、四届理事长汪仲民、常务监事程光裕;第五届理事长汪再春、常务监事邵秋人。1981年2月改选后,第六届名誉理事长周学剑、理事长程敷堂、常务监事胡远。每年于春节后第一个星期日为聚会期,并烹调家乡饭菜、面食。
上一篇:第四节 经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