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粮公粮运输
军粮运输抗日战争期间县境芜屯公路与绩旌手车道军粮运输量大。南运,从宁国胡乐或丛山关运抵临溪或歙县城;从县城运抵歙县渔梁或歙县城;从镇头运抵临溪。北运,从县城运抵宁国甲路。民国35年(1946)后,军粮加工成大米,派夫抢运,从县城起,北运抵宣城,南运抵屯溪。
军粮运输费用30年10月始有补贴,手推独轮车(载重200至250公斤),黄包车(载重100至200公斤)运30公里抵歙城,每车运费4.5元、6元;运抵甲路,47.5公里,每车运费均11.4元。船运自临溪抵渔梁22.5公里,每百公斤运费1.6元,装卸费每船4元。是年计征手推车、黄包车各400辆次。32年配运军粮(胡乐至渔梁、镇头至临溪)880万斤,摊派每甲22包(每包200斤),5月县组建军粮运输办事处,派员赴线站接洽。36年4月配运4万斤抵宣城,8月配运580万斤抵屯溪。
征购粮义运解放后交公粮、卖余粮由农民义运到站、库及收购点。乡、村组织缴粮队集中运送。1954年增加临时收购点,农民就近交粮,减少县内迂回调拨。1958年后以生产队组织义运(运程15公里以内),社员由生产队记工。1981年农村生产体制改革后,由农户自运到乡内站、点。
二、调拨运输
调运建国初缺粮调入比重大,1956年开始调出少量余粮,多数年份为出、入调剂,多是大米出,面粉入或小麦、玉米种出,稻、大麦、泥豆入的调剂。1965年后县人口增长,复缺粮,调入迄今。1968年调入1442万斤,1975年1615万斤,1984年1883万斤。品种以面粉、大米、稻谷为主,次为花生、黄豆、玉米与少量杂粮。1967至1986年,三线单位用粮作外调上海统计。
绩溪县于1955年实现油料自给,后渐有少量调出。70年代中期民用及食品业需求增加转为调入。
1954年前粮食调出以人畜力运抵城厢、扬溪两库集结,1954年绩旌公路通车,改由汽车运输。调入以旌德至绩溪线为主,芜湖、宣城、郎溪、宁国、歙县、屯溪、祁门、黟县、铜陵、六安与浙江临安至绩溪为次。1951年从旌德直属库和俞村、乔亭站调入扬溪库大米、糙米共140万斤,分2期集运,发动民工1.7万名、手推车348辆、骡马189匹。扬溪设指挥部,板桥、尚田、长岭设分部,统筹民工住食、医护。人力运费,百斤百里大米13斤。1972年粮食局置运载汽车2辆,迄1977年增至6辆、18吨位,实现机械接、运。县乡公路通车后,调入粮油改以缺粮油区站接收,一次到点。
中转,1956年曾中转宣——绩歙大米91万斤。1981年县火车站直属库改地区中转库,吞吐区内部分粮食。1981年与1982年,中转粮皆达亿斤。
1953~1987年绩溪县粮油净出入调量表

内调县内粮食调拨为北(岭北)粮南(岭南)调。调入粮皆由县级粮油站、库接收,再运抵缺粮点。运输以人力为主,耗运费,周期长。校头、板桥余粮调往北村、伏岭,平均里程为45里,年运量约80万斤,占移库量33%左右,运费约为移库费用94%。1973年后以汽车运输为主,公、余粮调拨一次到点,费用减少。
建国初,城厢、扬溪站库为县级粮食集散地,粮食调拨到缺粮区乡。1954年与1955年内调量占市场销量74%与56%。1956年内调量占市场销量33%。
绩旌公路通车后,县级粮油中转站为金沙、扬溪、浩寨、镇头。蜀马、蜀水调金沙分流胡家、磡头;板桥、浩寨调扬溪分流伏岭、北村、大石门;尚田、仁里调城厢,镇头调大源,旺川调上庄。和阳经磡头站人力转运,荆州经伏岭站人力转运。“人民公社化”初期征购粮曾以队收存,储粮分散,调运量增加。1958年社队代管粮占入库量44%,散存于158村、647户、887点。
70年代初粮食调运选择合理路线一次到点。1971年岛洪公路通车,设水浪头粮点供应和阳。1978年绩胡公路通车,原由伏岭肩挑45里至荆州的路线改为汽车运抵浙江板桥,再人力运达。缩短人力运输路程。
1980年后粮油调拨结合加工,华阳站、厂、库承担加工任务,米、面粉、筒面、油脂等成品,运交需求站,一次到点。大石门、磡头、逍遥、荆州站,仍由人力运达,余皆汽车运输。1983至1985年,大石门、磡头、和阳站随公路通车一次到点。1987年扬溪至板桥公路建成,1988年板桥、校头、尚田调出粮直线运往岭南,仅逍遥和大障乡仍由伏岭、北村站人力运输。
1974~1987年绩溪县粮油运输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