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市场
粮物互贸县民习于以粮易物。粮产区与经济作物区结合部往来频繁,贸易分为成交时价和秋收时价。农耕季节扯灰银,买户与灰主交易,先付石灰,秋后用高价付灰资。春、夏以茶易粮,先交茶叶,秋谷后以高价付茶资。青黄不接之季拖谷银,农主借钱,秋收以谷还本息,谷取低价。笋干、木料、仔猪易粮,先与农户商妥。送货上门。以物易物,钱粮调剂的交易,直至建国后实行“统购统销”始绝。
粮商粮市私营粮市兴于清。清未有临溪、华阳镇、北村、扬溪、上庄5大购销市场。水码头临溪,陆路北接宣、芜,水路近抵歙、屯,远达淳、杭,是粮食购销中转市场。春和发、胡泰昌、苏德源、余乾泰、胡振兴、程益泰、瑞丰泰、江谦记、余开泰、方福昌、聚隆、丰裕12粮号较著名,兼营粮油的商店及无招牌的家庭店也活跃于米市。民国初“临溪十大米行”资本皆逾银元万元。当时每日约有200余匹牲口和独轮车或肩担贩粮上市。夏秋运粮牲口日多达四五百匹。米商购糙米交水碓复制熟米船运趸销。日均成交糙米约6万斤,运销约5万斤。米商收糙售熟,每石获纯利银2至4角。民国24年(1935)后芜屯公路通车。水道河床淤积,宣、宁、旌粮食南输,渠道改变,临溪粮市渐衰。至26年,经营70年的春和发老店和10余家经营五六十年的米店相继停业。迄32年,减为3家,县解放前夕,仅存无字号的小商。
城区居民生活用粮购于华阳镇米市。民国15年前后有胡祥孚、章聚盛、方永隆、祥泰号、丰元吉等大商号。祥泰号自养骡马4匹,日均购运400余斤。24年前后镇内“8大商号”,资本皆逾银5000元。迄36年南门头至犁尖角闹市,街右为老字号方永隆和章德发、周云山、洪鉴、祥泰(兼营糟坊)、程东浩6家米商;街左为生意最大的老字号丰元吉(兼营豆腐)和茂松昌、程宗俊3家米商。丰元吉、方永隆、祥泰各自养骡马四五匹。购趸粮米,货源不断。米商经营,购销同价,以大斗进小斗出,并扣样米1斤赚利。用米大户,送米上门。市面常见歙县农民来镇购粮,多时同阵百余人。米市日均销售约4000斤。年吞吐300余万斤。37年通货恶性膨胀,米商相继歇业。仅祥泰、丰元吉等商号营业至1950年。
北村地区毗邻大障、逍遥及歙县南乡、浙江昌化等缺粮山区,处徽杭大道与徽宁、翚岭驿道及登源乡道之交点,为绩、旌粮食集散市场。米业商号分散于区内主要村落,以北村为主。民国时期,北村有德兴裕、汪士凡、胡国富、胡巧月、胡炳桃,水村许文鸿、许元成,石门外村黄金来,石()村张同和诸商号,湖村还有数家无招牌小商。张同和粮店已为“五世家业”,佣工33人,牲口8匹,粮、油兼营,年售量10余万斤。北村米市随临溪衰落而盛。21年后北村下街日常有三四十人购粮。茶市间歙南农民以村为帮,结队上市,日购粮多至五六百人。运粮上市骡马日均二三十匹。26年始骡马购运二、三都(校头、板桥、尚田)及旌、宁粮米,多集此转粜,日均成交约6000斤,年吞吐数百万斤。建国初北村、水村仍有粮商购米销往歙南。
扬溪北通宁国、旌德,为县北中心集镇。米市集二、三都和旌德、宁国粮米,除当地出售外,还转售县城、临溪、北村市场。民国间有瞎寿点、同丰、久丰、同丰裕、太丰、义和、义大诸粮号。26年后购销量跌落,瞎寿点粮号不堪税捐,于35年歇业。余皆转营百货,兼售粮米。太丰号资金最丰,建国后和诸商号联营。
岭北上庄毗连歙、旌,为旌米及当地余粮市场。民国时期有胡乾太、胡光升、大成号、胡守佑等座商。皆备牲口购运,零售、批销。
清及民国县自耕农留足口粮、饲料粮、备荒粮,余米始粜。若秋收在望,备荒粮也上市,一概现盘。民国8年县知事调查:全县成交麦1.4万石、米13.4万石。当时市价每石麦银4.4至5.2元、米3.6至5.2元。27年每石米法币4.5元、麦4.2元、黄豆3.3元、菜油20元、麻油23元。29年米价飞涨,7月县政府限价:每百斤谷12.6元、米18.7元。米商囤积闭市,迄9月底仍未复业。私售每石米(150市斤)60元。32年5月公价每石米法币280元、谷150元,私售每石900元。35年4月始法币贬值,县仓贮米,被米业公会理事长以低价收买殆尽,米价日涨3次。初,华阳镇早市每升(约1斤)法币90元,午市售95元,晚市100元。至5月24日每担涨至2.5万元,6月4日担5万元,且无米应市。37年4月8日每担谷由150万元涨至210万元。后粮价继涨数百万元。
1949年全县有私营米店13家,批量购销旌德粮米,小米贩仍收购当地余米,运销歙南。翌年县供销社按牌价经营粮油,私商私贩投机乱市,或购价低于牌价16~20%;照牌价转售。或以老秤(18两)购谷,市秤出售,或“放稻青”剥削农民。实施“统购统销”后,私营粮油店受国家委托代销或转业。1955年3月始县建国家粮食市场。1957年仍发现私运粮食、套购囤积、贷放稻青、买卖粮票等现象。
油坊油市县油脂、油料经营以油坊为主,呈区域性分布。城区油坊购料榨油、批销产品。清光绪十三年(1892)葛昌和油坊日制油2担,年产660担,最高达千余担。产品批销扬溪、临溪商号,零售城区居民。民国间增开祥泰、童聚盛、和久祥3家。8年(1919)葛昌和坊固定资本为银1800元,流动资金千余元,佣工16人。后广收存款,达7.5万余银元。各房头家用奢侈,不善经营,27年倒闭,资产盘给和久祥油坊。
岭北乡油坊以油籽兑油和批销兼营。民国间有浩寨叶长兴、同兴、大丰、瑞兴和旺川胡庶康、大谷万兴6家油坊。除经营农民来料兑油外,产品批销七、八都商号。浩寨油坊日均销油约2担。叶长兴号34年遭劫关闭,大丰、瑞兴于37年无力支撑停业。
岭南油坊主营来料兑油、代户加工,兼营零售。民国间有扬溪大塘头、大石门楼基、伏岭际下、胡家西山下、金沙、黄土墈6处油坊和裕溪口庆记榨、霞水村胡忠记榨等。
1949年及次年全县有7家油坊开业。城内善祥盛资本800元,伙计11人,集成号资本216元,伙计7人。浩寨有同兴号、瑞兴号和旺川胡庶康号、大谷万兴号及金沙油坊。1953年有5家油坊复业,其中乡村3家,固定资本1368元,流动资金2625.5元,从业30人;城区2家(和久祥复业后更名泰成),固定资本3541.5元,流动资金4663.8元,从业23人。当时19家油坊购料制油销售,从业71人。“统购统销”后,油坊受国家委托加工油脂。
二、输入输出
粮食输出以二、三都居多。清末至民国县自耕农上市余粮年均约14.8万石。夏、秋间,农民和扬溪粮商取道塘塍、石京运往北村市场,外销歙南及浙江昌化,荒年则禁。民国28年(1939)2月禁北村粮米出境。翌年控制运销杂粮。35年5月政府布告禁米外运。扬溪胡敬斋囤稻100担、米27担被查封。6月2日又于扬溪际坑口阻获运销歙南大米655斤。37年4月始粮商套购大批粮米偷运芜湖。
米市贸易大宗输入来自旌德,次为宁国、宣城、郎溪、广德等地,骡马驮运的粮食,多数转销歙县、屯溪及浙江昌化。大商号自养骡马,城区与临溪、孔灵、雄路和二、三、四都乡村都有骡马运输户。大户骡马达十三四匹,往返绩、旌,每趟2天。除雪天外,从不间断,每匹骡马多可驮1石2斗,少可驮5至8斗,取翚岭驿道运抵城区,新岭驿道运抵临溪。二、三、四都骡马往旌德购米,出龙丛源或扬溪源走石京道运抵北村市场。华阳镇年输入旌(德)米万余石,北村市场年输入旌米2万余担。民国10年前后,码头来往运米船只百数十艘。民国10至23年徽州府(歙城)和屯溪街米市仍被临溪熟米垄断,浙江威坪、淳安、严州、桐庐等城镇皆吃临溪熟米。
油脂、油料建国前,县产油脂、油料不敷食用,所缺食油均从旌德、宁国、泾县、南陵输入。临溪商号年输入宁国河沥溪镇、胡乐司等地菜油约4000担,多转销歙、屯。岭北油坊从旌、泾、南陵购菜籽加工。浩寨年从旌德购油料五六十万斤。岭南与城区油坊输入旌、宁油料。葛昌和油坊年购料30余万斤。
三、议购议销
1954年3月县于扬溪、浩寨建粮油市场,组织农民调剂余缺,收购粮油以平抑价格,消灭投机。当年成交量少。1956年于区治所增设5个市场,交易统购任务外粮油,收取2%服务费。交易价不超过国家牌价,缺粮区可略高。是年成交5万余斤原粮。翌年发展至9个交易市场,成交成品粮9000斤,其中收购5000斤,销售4000斤。1959至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黑市泛起,市场无粮。1963年扩大交易市场网络,县设5所14个点。各交易所从议价库拨4000至8000斤预垫粮,会同交易点向生产队订议购计划。是年议购原粮178万斤。议销主要供应饮食业。1964年议购原粮17万斤。1965年交易市场全部关闭。“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交易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1979年粮食部门建粮油交易所为议价经营基层单位。由粮食局购销股兼办议价手续,粮站兼营议价业务。指标上级下达,价格由省里制定。1979年议购原粮1万斤。1984年允许农民在派购任务外多渠道经营。1984年2月县成立议购议销公司,开展外购外销、外购内销、内购外销、内购内销、代购代销,平价、议价经营。是年销售收入218.1万余元,利润10.5万元。1985年后停止平价转议价业务,立足自购自销、以购保销。1986至1987年议购县内原粮280万斤、食油21万斤。
1981至1983年县代省议销贸易粮、油脂、粮食副产品、油饼共1572.2万余斤。1984年11月至1987年议价销往省外(上海、厦门、福州、太原、兰州诸市和东北三省、福建长东与南安、浙江淳安等地)粮食672万斤。
议购销品种原以粳米、糯米、赤豆、黄豆为主。1984年后增加籼米、面粉和稻谷、小麦、绿豆、蚕豆、玉米、高梁、山芋干、菜油、麻油、茶油、桐油、油料饼、糠、麸。粳、糯、籼米与菜油主要销省外,绿豆、麻油、糠、麸、桐油销县内。
1963~1987年绩溪县县内议销粮油表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征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