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路
慈张线(芜屯公路)省际干线。芜湖至屯溪段称芜屯公路,境内46.8公里,贯通金沙、扬溪、华阳、临溪4乡(镇)。民国17年(1928)3月省定“官民合办”,经费各半。绩溪发行公路债券,征工修筑临溪界牌岭至丛山关32.8公里路基。9月成立办事处,设筹款、工务、监察委员会。胡运中(前)、周植夫(后)任办事处主任,胡效颜、章本赞、程永言(县长)分任委员会主席。18年1月25日在南门外破土。8月筑成绩歙段15里路基。耗资2万余元,旅外乡人捐资1483元。不久改“官办”,因无款下拨,县财力不济而停工。21年12月奉令抢修,重设公路办事处与委员会。20日分段复工,征工20万个,省拨2000元,后加征亩工、商工、市房工特捐,募捐筹款2.3万元。翌年12月路基竣,由休宁试车至丛山关。24年元旦正式通车。31年春为防日军入侵,征夫破坏丛山关至绩城段。33年4月修复通车。
建国后于1950年征派民工修整境内路段,招包桥涵、驳岸工程,次年7月完成。1972年境内渣油路面浇成,后经加宽、截弯、改线,达2级标准。境内桥梁20座,涵洞158道。
南雄线省道,北起南陵,南至县内雄路接慈张线,又称绩(溪)旌(德)公路。境内30.2公里,经浩寨、镇头、大源、临溪4乡。1951年春徽州专署修建绩旌段,公路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镇头。为徽州地区首建的县际公路。路基土方由民工和农民义务工建勤,石方、桥涵招包。1952年元月动工,翌年春路基竣,9月省交通厅投资13万元遣公路局工程队加宽路基,整修路面、桥涵。1954年3月通车。总投资23.7万元,补助粮53.3万斤。民工建勤23万余工,县“建勤”8.4万余工。1977年浇成渣油路面,达3级标准。境内桥梁3座,涵洞141道。
岛洪线省际干线,起浙江临安仁里,迄慈张线宁国洪门。境内经和阳乡横坞、莲坑口,6.5公里。上海驻临安仁里小三线协作厂投资,民工承包修建。1966年9月动工,1968年底通车,4级标准,路基宽6.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4.5米。境内桥梁1座,涵洞23道。
浩冯线浩寨至冯村,1公里。1954年冯村农民义务修建,次年完成。初为冯村粮库简易公路,后县接养。
镇蜀线镇头至蜀水,31.6公里,斜贯县境西北部。镇头至尚田段,12.5公里,1955年2月测设,次年春破土,冬成路基。1963年改线3公里、降坡3处。1965年11月通车。尚田至板桥段5.5公里,1966年上半年建成路基。因“文化大革命”停顿,1976年复工,1978年10月1日通车。板桥至蜀水段13.6公里,1977年冬破土,1980年11月建成路基。翌年公路管理站投资1万元整修泥性土层段。1982年9月全线通车。
绩胡线县城至胡家,34公里,斜贯县境东部。县城至平银段20公里,省林业厅投资46万元。1965年春招包施工,翌年1月通车。水村至伏岭段5公里,1969年10月动工,公社民工分段建勤4.5万工,县补助4.5万元,翌年10月1日通车。伏岭至岭前段5公里,民工建勤,县补助2.2万元,1969年筑成部分路基,1972年续工,翌年5月通货车。1975年中坑岭降坡,正式通车。岭前至胡家段6公里,民工建勤3万工,县补助23万元。1972年施工,后经费短绌告停。1977年复工,翌年10月1日全线正式通车。
镇上线镇头至上庄,12公里。民工建勤4万余工。县补助3.5万元。1968年11月建,翌年5月1日竣工通车,公路未达四级标准,后降坡10处,并改建桥涵、加宽局部路基。
扬北线扬溪至北村,15公里,系扩建万里厂专线公路而成,构通慈张线与绩胡线。1977至1982年10月建成通车,最大纵坡7.3%,最小曲线半径20米。扬溪、石门公社民工“建勤”,上海轻工局投资10万元,省交通厅补助5万元,县投资9万元。
桥和线38号桥至和阳,20公里,贯通县东北隅山区。1977至1984年5月建成通车。38号桥至戈溪段5.6公里,民工“建勤”,县补助5万元,后投资9万元招工承包。戈溪至磡头段7.4公里,投资21.3万元,家朋乡工程队承建,始创经济责任制招包,获地区交通局嘉奖。磡头至和阳段7公里,民办公助,省交通厅补助12.4万元。
华高线华阳镇至高村,4公里。民工“建勤”,县补助3.5万元。1979年11月建,翌年12月竣工通车。土方工程为主,最大纵坡6%。
荆磡线磡头至上胡家,30公里。民国37年初胡鍾吾发起开辟荆(州)宁(国)公路,历3个月,征工修竣九华至凹岭头10余里路基,旋停。1983年省、地、县会同测量选线,省交通厅总投资437万元,世界银行贷款100万元。1985年4月复测,取道山云岭,6月初动工,1988年12月建成通车。山云岭隘口海拔1158米,为全省公路海拔最高点,与磡头接线处相对高差913.5米,平均纵坡5%,与上胡家相对高差499.5米,平均纵坡4.7%。沿途筑挡土墙8590米,砌体12.37万立方。弯道351处,回曲21起,最小半径15米。计工程土石方117万立方米,石方占65%。开挖拉沟1.13万米。
扬板线扬溪至板桥,9.1公里,沟通慈张线与镇蜀线。县投资55万元。1985年4月至次年底建成路基,1988年12月30日通车。县城至板桥、校头、尚田乡,行车缩短30公里。
胡磡线胡家至磡头,9.5公里。构通桥和、荆州和绩胡线。1986年省交通学校实习生测设,翌年建成胡家至上门路基,荆州公路指挥部修通梅()岭至竹里简易公路。总投资65万元。
专用线路农、林、水利部门专用公路,自1954年迄70年代共建成7条,18.1公里,皆简易公路。
上海驻绩小三线专用公路,自1965至1969年建成12条,46.2公里,多简易公路。路基宽4.5~5.5米,泥结碎石路面,厂区混凝土路面。上海轻工局总投资120万元,县承建。
“471”工程专线,县交通局组织金沙、和阳、胡家、伏岭、荆州公社民工,承包修建。“471”工程指挥部投资。
其他场、厂、矿专线,1958至1976年建成5条,9.9公里。1978年后乡镇企业自筹资金,兴建简易公路,迄1986年建成7条,13.8公里。
绩溪县专用公路情况表



乡村公路1978年后农村运输需求扩大,1979年始乡村自筹资金、自投入力、自聘技术人员修筑公路。县政府视情资助,支援测设、施工。迄1987年修建20条,完成16条(段),计59.7公里。多简易公路,部分达4级标准。
绩溪县乡村公路表

二、养护
道班与民工芜屯公路境内段,民国时期先由绩溪车站养护,继在扬溪设芜屯工程分段,后属歙县工程处养护。建国初由徽州养路中队流动养护。1951年设雄路、扬溪道班,隶河沥溪管理站。1959年设绩溪县养路队华阳分队,辖6个小队。年底改设徽州公路段绩溪工区。1961年12月辖葛里、扬溪、雄路、煤炭山和镇头道班。1963年工区改称公路管理站,增设路政员。1985年有道班17个,石料场1处,每班配道工5至9人,养护10至20公里。总养护里程205.1公里。
50年代道班以专业道工为主,固定路段。农闲民工“建勤”,采备砂石、整修公路。1970年实行“道群共养”制,按线路行车密度确定编制。专业道工不足,沿线公社补齐,抵“建勤”任务,公路部门定额补助,生产队记工。是年全县补工110人。1980年改为临时合同工,发给工资。干线公路由道工养护。县乡公路道工与临时工混编,分段包干。1987年全县有道工164人(临时合同工55人)。
1987年绩溪县公路道班情况表

机具与技术1958年前泥结碎石路面用锄头、洋镐、畚箕等工具养护。1958年后渐用人力机械,有扫砂车10部、铺土车6部、推拉器10个、洒水车5部。每道班有1至2辆板车。1965年采用瓜子片石粒作磨耗层,路面使用时间延长,好路率提高。是年优等路达91.5%,名列地区第一。
1966年始建渣油路。1970年渣油路养护用拖拉机、工程汽车。后置压路机、洒布机等。1985年有工程汽车3辆、工具车1辆、压路机2台、四轮拖拉机20台、拌和机1台、洒布机2台。还有空压机、充电机、电焊机、氧焊机等机修设备。总值28万元。
公路改造旧桥改建1964年始,改木桥为永久式石拱桥。当时境内干线公路有木桥20座,分3年3批改建完成。1966至1979年临溪桥、曹渡桥、绿杨桥、际川桥、孔灵桥、雄路桥等古桥改成公路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桥;38号桥、澄村桥等钢架木面桥改成双曲拱桥。1985年9月新建高枧公路桥(原利用老铁路桥)。
截弯与拓宽1957年省交通厅投资修砌慈张线,扬溪西山下段易水毁的路基驳岸,拓铺水泥路面长400米,1965年民工“建勤”截直后外村段与老铁路交叉点的S形急弯5处。境内全线路面拓宽到5.5米。翌年9月旧高枧桥接线处150米急弯截直、改线。1978年11月县汽车站至化肥厂段3.6公里截弯、拓宽达2级标准。翌年江村环至界牌岭1.2公里拓宽达2级。1980年在雄路、临溪间建舒村铁路立交桥,改线、拓宽长500米。南雄线的镇头红庙岭,1975年截直200米。次年虎山头弯道220米截直、加建驳岸。1977年孔灵段200米截直。1979年嵇公关岭道200米加宽。翌年镇头林场段筹建水库,公路改线1.2公里。除倒溪路段,南雄线达3级。1985年省交通厅规划拓宽慈张线至24米,南雄线至18米。县设工程指挥部,农民“建勤”,征收干部、职工一个月薪金的5%补充经费。1985年下半年勘测,翌年完成土方工程。绩胡线的绩北段初为林区简易公路,1978年沿线三线单位拨款,公路站施工,拓宽县城以东12公里路基。
渣油路建筑1966年徽州地区公路段先在慈张线317K~320K路段铺筑渣油路。培训技工。翌年县汽车站至歙县14公里浇成渣油路。1972年9月,县车站至宁国县界32.8公里铺成渣油路,宽6.5米、厚2.5公分,总投资38.1万元。1975年5月至1977年南雄线境内30公里分3期铺成渣油路,总投资59万元,至此境内干线全部铺成渣油路。1984至1985年绩胡公路起点至坑口12公里渣油路面浇成。
公路绿化1958年春县政府组织慈张、南雄线沿线农业社与道班协作,植行道树。60年代中期绿化率慈张线80%、南雄线70%,“文化大革命”期间屡遭盗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部门与沿线乡、镇政府协作再植,乡村雇护林员分段承包防护。县乡公路植树成活率低,绿化率20~30%。
水毁治理境内公路依山沿河,弯多、岭多、坡陡,土层松散。高坡段遇暴雨常塌方滑坡,沿河峡弯段,易遭水毁,原桥涵、防护工程多难抗山洪。民国27年芜电线水毁段曾付伙食、器材费1664元,征工修复。50年代皆“建勤”维修。1969至1987年水毁直接损失约200万元。其中1987年荆磡线损失59.5万元,养护公路水毁工程额48万元。
公路防护工程,1964至1987年修筑护岸192处2.8万立方,挡土墙30余处7.2万立方,护坡4处519立方,挡水坝3处614立方,涵洞5道,排水沟300米,总投资106.5万元。
三、民工“建勤”
民国时期县府轮番派征18至45岁农民修筑芜屯公路,计工日20万个。
1950年11月县成立修整公路大队。1951年,日征派民工千余人,修整芜屯公路义务“建勤”3.1万工日。干、支线公路整修、兴建,皆按国家规定,组织农民义务“建勤”。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适龄男女农民每年“建勤”5工。除1960年和1961年,1967年和1968年,1980至1985年未征派民工外,迄1987年共“建勤”100.7万工日。参与兴建公路7条,85.6公里。全县性整修、养护、拓宽公路,“建勤”20余次。1962至1966年,采备砂石、黄土材料3.3万余立方米,整路肩159.3公里,清边沟2.3万米,除塌方1.1万立方,降坡、改线、截弯取直工程1.1万立方。1964年和1965年县“建勤”量列地区第一。1969年和1975年“建勤”量最大,年达12万工日。
上一篇:第一节 道路
下一篇:第三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