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力工业
火力发电民国12年(1923)城内西街有“安全电灯厂”,架设输电线路1公里,年发电量1300度。13年临溪建明华电灯碾米厂,设备有7.5千瓦发电机组。两厂皆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业。1951年许慎初、葛剑寒等集资在城内西街建华明电厂,翌年4月建成发电,线路2.15公里,年发电量7600度。1955年增置设备,有51马力柴油机3台,14千瓦发电机2台,线路4.6公里,年发电量1.89万度。按灯头光度计算电费,每度0.84元。1956年2月改为公私合营。1958年并入缫丝厂,更名为电灯供应部,后改为动力车间,增加发电能力,年发电量7.9万度。1960年县农机厂和绩溪中学分别置80马力和74马力发电机组自供生产和照明用电。1970年6月输入高压电后县内火力发电废止。
水力发电1957年孔灵村将亭()水碓改建成水电站,安装水轮机和3千瓦发电机,为县内第一座水电站。1958年改水碓为水电站,开工53处,建成县城的小东门和浩寨水电站。1965年7月临溪公社上游大队建成综合利用水轮泵站,装机容量10千瓦,为徽州地区第一座水轮泵站。1969年镇头建五星水电站,10千瓦。1970年至1979年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111处,装机容量2714千瓦。其中镇头东风水电站最大,装机容量125千瓦,最小的5千瓦。1980年金岭和尚田水电站与高压电并网运行,至1987年底,县内共有小水电站754座,在运行的74座,机组111台,3699千瓦,年发电量240万度。全县小水电建设投资累计287万元。
供电1970年1月成立县供电所(1986年3月改为供电局)。6月接通上海小三线的卫海线,城内犁尖角安装180KVA变压器,对城区趸售供电。1973年9月扬溪接通海峰线。1980年1月和阳接通岛石坞线。6月岭北片接通镇头线。1985年尚田、板桥、校头接通金沙线,伏岭、胡家接通湖村线。是年12月县接收上海小三线703供电所在绩的电力线路和变电站,承担全县供电业务。1987年全县有35千伏变电站5座,总容量18650千伏安,供电线路6条,82.52公里。10千伏线路39条(城区、工厂区19条、农村20条)共434.8公里。其中县自建35千伏变电站有葛家湾和化肥厂站2座,容量9450千伏安,线长14.65公里。逍遥、荆州和大障乡为水力发电,其它20个乡镇均通高压电。180个建制村全部通电,其中4个村为小水电。家庭用电41910户,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4.3%和94.7%。是年全县用电量4436.74万度,其中工业用电3833.84万度,农业9.47万度,生活照明593.03万度。电费收入395.7万元。
1970~1987年绩溪县供电表


二、采矿业
建国后经省地质队多年探查,发现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40余种,矿点184处,初步探明储量的有20余种。
唐天宝四年(745)在大障山(今银场坦处)采银、铅,历时17年。清同治年间在洪塘开采无烟煤残留老井一口。光绪末年美商在和阳试采金矿。民国24年上海金城公司经理郭善涛聘中、英矿师4人,雇工百人在荆州采锑钼矿,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产。民国29年省建设厅绩溪金矿经理处,雇工300人,在和阳大坞岗、大岭脚开采金矿,土法提炼黄金17市两。次年停采。
1957年冬县工业部门曾在和阳试采黄金。1958年5月大办地方工业,组织民工开采金、煤、铅锌、铜、锰、锑钼、石棉、铁、黄铁(磷)矿。仅开采黄金、原煤和锑钼矿稍有效益,1959年下半年先后停采。共产金40.19市两,原煤2643吨,钼精矿18.75吨。
1979年胡家公社在桐坑开采萤石(砩石)矿。翌年采萤石3500吨,产值30万元,盈利12万元。1986年产萤石7000吨,产值52万元,利润20余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冶炼企业和日本、美国。1984年后,和阳、家朋、逍遥等乡亦采掘萤石,终因藏量少,运输困难而停止。
1980年,荆州公社组织农民20多人开采辉钼矿,当年采钼2吨,销往上海,价款2.47万元。临溪公社在石榴村开采重晶石矿,产品50吨,因运输不便而停采。1982年伏岭公社在赤石坑开采绿柱石11吨,产值4.4万元,运销湖南。1983年华阳镇在河旁岱开采重晶石1073吨,由县外贸公司转销上海出口,1985年停采。1985年扬溪乡塘塍村农民22人在丝姑岩开采石英矿,至次年底采矿石4000吨,销往上海等地,产值12.95万元,利润0.76万元。1986年浩寨乡投资50万元建大理石厂,采门坑大坞、水川等地石料加工成材。1987年全县采矿工业企业16个,职工481人,产值177.8万元,利润14.2万元。
三、机械工业
1949年城内有铁作坊3家,1954年组成铁业社,址在东街,红炉6只,社员18人,伏岭、上庄、浩寨、扬溪、校头共有的红炉5只,15人,年产中小铁制农具共1.2万件。1958年县建立滚珠轴承厂。5月县农具厂与联营炉坊合并,成立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59年绩溪、旌德两县合并,称绩溪县第一中心机械厂,职工155人,生产台式钻床、碾米机、小钢磨、喷雾器、揉茶机、杀青机、铁锅等,年产值76万元,1961年绩溪、旌德分县后,复称县农机厂。1966年铁业社和木业社合并建成手工业联合社农具厂(后称轻工机械厂),1970年增加设备、扩建厂房,新增打稻机、摇面机、小型拖拉机配件。1973年、1975年县农机厂的铸锅车间、链条车间先后划出,分别建立锅厂和链条厂。1974年后乡镇机械工业发展。1977年全县有瀛洲、旺川、伏岭、镇头、临溪等16个公社农机厂,从业139人,产品有齿合套、犁刀、摇手、坐垫、柴油滤心器、机动脱粒机、米筛、油桶等10余种。1978年机械行业共37家,产值728万元。链条厂产值588.9万元,利税153.1万元。
1980年后机械行业因产品滞销而滑坡,县链条厂小型拖拉机链条年销量从10万米降到1万米。当年试制牙膏链、食品链,产销始回升。1982年机械工业企业撤并为28家,产值389万元,比1979年下降53.5%。1986年县接收上海驻绩三线企业卫海、利民、光明机械厂。1987年县属机械工业21个,产值808万元。链条厂产值301万元,产品有5大类,50个品种,年利润54万元。
四、建材工业
民国以前建材业主要产品是砖、瓦、石灰。石灰生产,采灰石,装平顶窑,茅柴焖烧;砖瓦采用粘性土和水,以耕牛或人脚踩粘,用木制砖、瓦模,削泥弓等工具制坯晾干,砖瓦窑焖烧而成。砖、瓦、石灰多由农民合伙烧制自用,销售者少。清代嘉庆年间水村许道德,自建土窑一座,雇窑匠长年生产,销售品种有青砖瓦、滴水花瓦、虎头花瓦、鳌鱼戗角、细泥砖(用于砖雕),年产6窑,每窑产5万件。同村许士棠等于清末在沙坝下建窑两座,烧砖瓦出售。岭北自民国至今有垒砖坯烧明窑之法。1955年以前砖瓦、石灰生产沿袭传统方法。农业合作化后,多由集体生产。1956年县手联社在杨柳村桥东头建砖瓦社。1957年县财政局在雄路燕窝山建成煤灰厂,1959年移交商业局,1961年移交雄路大队。人民公社化后,私有砖瓦窑收归大队(村)所有,农户邀股合烧自用或出售。1959年民政局在止原公墓建砖瓦厂,1961年停产。1971年在止原公墓北侧建县砖瓦厂,县财税局在华阳洪富村建煤灰厂烧制石灰,兼产煤渣(碳化)砖。1973年煤灰厂划交工业局,是年生产煤灰1476吨、砖16万块。1976年后荆州、雄路、瀛洲、家朋、金沙和胡家乡相继建煤灰厂生产石灰和碳化砖。1986年乡村办煤灰厂7个,从业399人,年产石灰8320吨,比1978年增长1.72倍。1976年后镇头、伏岭、临溪、浩寨和华阳建砖瓦厂,1986年乡镇砖瓦厂发展到16个,从业382人,生产砖1250万块,小瓦755.7万片,机(平)瓦31.3万片。1987年全县有砖瓦厂17家、煤灰厂8家。年产石灰2.3万吨,砖2404万块,瓦321万片,产值151.8万元。县煤灰厂经济效益最佳,1986年创利税31万元,人均2422元,产值利税率43%。
水泥生产始于1958年,县在埠头上建水泥厂,土法生产,标号低于300#,1960年停产。1970年在煤炭山兴建年产4000吨的水泥厂,1973年投产。经多次技改,1980年达到8千吨。1982年后投资120万元扩建、技改,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1987年产水泥2万吨,利税37万元。
随着基本建设的发展,70年代末县、乡、村始兴办生产砂石、水泥构件和拼花地面砖、胶粘剂、涂料等企业。1982至1987年瀛洲、临溪乡农民筛沙出卖,总收入470万元以上。
五、化学工业
1951年县供销社在北门外建野生植物油厂,两年后停产。1958年供销社建芳香油厂、颗粒肥料厂,工业部门建小型烤胶厂,均因土法生产效益差而停产。1970年县筹建化肥厂,1972年缓办停建,1974年续建,1976年10月建成。省投资80%,地区、县各投资10%。该厂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当年产合成氨156吨,1980年产4507吨,超设计能力50%,1984年产量8000余吨,盈利超百万元,居省内同行业榜首。1983至1986年该厂完成1.5万吨技改项目,1987年产合成氨11277吨,产值675万元,盈利115万元,人均创利税2794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765.8万元,职工438人。
乡(镇)、村化工企业有塑料制品、化学肥料、化学纤维3类。1976年北村乡新屋下村创办塑料加工厂,职工19人,收旧废塑料加工成条料,1977年产值9.1万元,利润3.32万元,1978年改产塑料鞋底和塑料化肥袋。1986年生产塑料制品64吨,产值16万元,利润0.26万元。1979年后华阳镇、大石门乡、上庄村先后办塑料制品厂,生产硬塑楼梯扶手、水管、吸塑天花板、鞋底等。1987年塑料加工企业5个,产值35.2万元,生产塑料制品140.5吨。1984年下半年镇头乡和华阳镇洪川、北村乡石()办玻璃纤维加工厂7个。二、采矿业
建国后经省地质队多年探查,发现稀有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40余种,矿点184处,初步探明储量的有20余种。
唐天宝四年(745)在大障山(今银场坦处)采银、铅,历时17年。清同治年间在洪塘开采无烟煤残留老井一口。光绪末年美商在和阳试采金矿。民国24年上海金城公司经理郭善涛聘中、英矿师4人,雇工百人在荆州采锑钼矿,抗日战争爆发后停产。民国29年省建设厅绩溪金矿经理处,雇工300人,在和阳大坞岗、大岭脚开采金矿,土法提炼黄金17市两。次年停采。
1957年冬县工业部门曾在和阳试采黄金。1958年5月大办地方工业,组织民工开采金、煤、铅锌、铜、锰、锑钼、石棉、铁、黄铁(磷)矿。仅开采黄金、原煤和锑钼矿稍有效益,1959年下半年先后停采。共产金40.19市两,原煤2643吨,钼精矿18.75吨。
1979年胡家公社在桐坑开采萤石(砩石)矿。翌年采萤石3500吨,产值30万元,盈利12万元。1986年产萤石7000吨,产值52万元,利润20余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冶炼企业和日本、美国。1984年后,和阳、家朋、逍遥等乡亦采掘萤石,终因藏量少,运输困难而停止。
1980年,荆州公社组织农民20多人开采辉钼矿,当年采钼2吨,销往上海,价款2.47万元。临溪公社在石榴村开采重晶石矿,产品50吨,因运输不便而停采。1982年伏岭公社在赤石坑开采绿柱石11吨,产值4.4万元,运销湖南。1983年华阳镇在河旁岱开采重晶石1073吨,由县外贸公司转销上海出口,1985年停采。1985年扬溪乡塘塍村农民22人在丝姑岩开采石英矿,至次年底采矿石4000吨,销往上海等地,产值12.95万元,利润0.76万元。1986年浩寨乡投资50万元建大理石厂,采门坑大坞、水川等地石料加工成材。1987年全县采矿工业企业16个,职工481人,产值177.8万元,利润14.2万元。
三、机械工业
1949年城内有铁作坊3家,1954年组成铁业社,址在东街,红炉6只,社员18人,伏岭、上庄、浩寨、扬溪、校头共有的红炉5只,15人,年产中小铁制农具共1.2万件。1958年县建立滚珠轴承厂。5月县农具厂与联营炉坊合并,成立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59年绩溪、旌德两县合并,称绩溪县第一中心机械厂,职工155人,生产台式钻床、碾米机、小钢磨、喷雾器、揉茶机、杀青机、铁锅等,年产值76万元,1961年绩溪、旌德分县后,复称县农机厂。1966年铁业社和木业社合并建成手工业联合社农具厂(后称轻工机械厂),1970年增加设备、扩建厂房,新增打稻机、摇面机、小型拖拉机配件。1973年、1975年县农机厂的铸锅车间、链条车间先后划出,分别建立锅厂和链条厂。1974年后乡镇机械工业发展。1977年全县有瀛洲、旺川、伏岭、镇头、临溪等16个公社农机厂,从业139人,产品有齿合套、犁刀、摇手、坐垫、柴油滤心器、机动脱粒机、米筛、油桶等10余种。1978年机械行业共37家,产值728万元。链条厂产值588.9万元,利税153.1万元。
1980年后机械行业因产品滞销而滑坡,县链条厂小型拖拉机链条年销量从10万米降到1万米。当年试制牙膏链、食品链,产销始回升。1982年机械工业企业撤并为28家,产值389万元,比1979年下降53.5%。1986年县接收上海驻绩三线企业卫海、利民、光明机械厂。1987年县属机械工业21个,产值808万元。链条厂产值301万元,产品有5大类,50个品种,年利润54万元。
四、建材工业
民国以前建材业主要产品是砖、瓦、石灰。石灰生产,采灰石,装平顶窑,茅柴焖烧;砖瓦采用粘性土和水,以耕牛或人脚踩粘,用木制砖、瓦模,削泥弓等工具制坯晾干,砖瓦窑焖烧而成。砖、瓦、石灰多由农民合伙烧制自用,销售者少。清代嘉庆年间水村许道德,自建土窑一座,雇窑匠长年生产,销售品种有青砖瓦、滴水花瓦、虎头花瓦、鳌鱼戗角、细泥砖(用于砖雕),年产6窑,每窑产5万件。同村许士棠等于清末在沙坝下建窑两座,烧砖瓦出售。岭北自民国至今有垒砖坯烧明窑之法。1955年以前砖瓦、石灰生产沿袭传统方法。农业合作化后,多由集体生产。1956年县手联社在杨柳村桥东头建砖瓦社。1957年县财政局在雄路燕窝山建成煤灰厂,1959年移交商业局,1961年移交雄路大队。人民公社化后,私有砖瓦窑收归大队(村)所有,农户邀股合烧自用或出售。1959年民政局在止原公墓建砖瓦厂,1961年停产。1971年在止原公墓北侧建县砖瓦厂,县财税局在华阳洪富村建煤灰厂烧制石灰,兼产煤渣(碳化)砖。1973年煤灰厂划交工业局,是年生产煤灰1476吨、砖16万块。1976年后荆州、雄路、瀛洲、家朋、金沙和胡家乡相继建煤灰厂生产石灰和碳化砖。1986年乡村办煤灰厂7个,从业399人,年产石灰8320吨,比1978年增长1.72倍。1976年后镇头、伏岭、临溪、浩寨和华阳建砖瓦厂,1986年乡镇砖瓦厂发展到16个,从业382人,生产砖1250万块,小瓦755.7万片,机(平)瓦31.3万片。1987年全县有砖瓦厂17家、煤灰厂8家。年产石灰2.3万吨,砖2404万块,瓦321万片,产值151.8万元。县煤灰厂经济效益最佳,1986年创利税31万元,人均2422元,产值利税率43%。
水泥生产始于1958年,县在埠头上建水泥厂,土法生产,标号低于300#,1960年停产。1970年在煤炭山兴建年产4000吨的水泥厂,1973年投产。经多次技改,1980年达到8千吨。1982年后投资120万元扩建、技改,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1987年产水泥2万吨,利税37万元。
随着基本建设的发展,70年代末县、乡、村始兴办生产砂石、水泥构件和拼花地面砖、胶粘剂、涂料等企业。1982至1987年瀛洲、临溪乡农民筛沙出卖,总收入470万元以上。
五、化学工业
1951年县供销社在北门外建野生植物油厂,两年后停产。1958年供销社建芳香油厂、颗粒肥料厂,工业部门建小型烤胶厂,均因土法生产效益差而停产。1970年县筹建化肥厂,1972年缓办停建,1974年续建,1976年10月建成。省投资80%,地区、县各投资10%。该厂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当年产合成氨156吨,1980年产4507吨,超设计能力50%,1984年产量8000余吨,盈利超百万元,居省内同行业榜首。1983至1986年该厂完成1.5万吨技改项目,1987年产合成氨11277吨,产值675万元,盈利115万元,人均创利税2794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765.8万元,职工438人。
乡(镇)、村化工企业有塑料制品、化学肥料、化学纤维3类。1976年北村乡新屋下村创办塑料加工厂,职工19人,收旧废塑料加工成条料,1977年产值9.1万元,利润3.32万元,1978年改产塑料鞋底和塑料化肥袋。1986年生产塑料制品64吨,产值16万元,利润0.26万元。1979年后华阳镇、大石门乡、上庄村先后办塑料制品厂,生产硬塑楼梯扶手、水管、吸塑天花板、鞋底等。1987年塑料加工企业5个,产值35.2万元,生产塑料制品140.5吨。1984年下半年镇头乡和华阳镇洪川、北村乡石()办玻璃纤维加工厂7个。包山砍伐。扬溪、大獒、复兴等地秋砍,冬季扛运至河边,发春水时扎排放运至宁国、孙家埠销售;登源、扬之水各地水运至歙县渔梁中转。1949年,木材始由供销社经营,年外运出县800立方米。1953年至1957年平均每年生产外运木材1.25万立方米。1958年成立县森工局,专业采伐工200余人,1959年激增至2740人,伐运木材6.1万立方米,毛竹19.3万根,元竹0.3万担。1958年至1962年,平均年运出3.2万立方米。1963年裁减采伐工,1964年有416人,1965年218人,木材运出量减至2万立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年运出1.2万立方米,1976年至1987年,年均外运1.13万立方米。木材以自调外调结合,水陆两路外运。1949年至1987年,全县累计外调销售木材52.8万立方米,年均1.36万立方米。
木炭生产清乾隆年间安庆人来大障山等地建窑烧炭。后有人落户山区,以烧炭、种山为生,技术不外传。清末民初,山民烧炭,当地销售为主,少量由登源、扬溪河筏运至徽城。芜屯公路通车后,交通部门收购,作汽车燃料或外运。建国后,当地人学会烧炭,技术传开。1958年大炼钢铁,组织民工在翚溪、下溪、荆州等地烧制木炭1.3万吨。公安和民政部门亦在翚溪源烧制木炭和醋石。1959年产醋石15.3吨。60年代后,山区个体或合伙租山烧炭,县内销售或外运,至今不变。
林产化工民国29年,国民党军队十二师在高村九里坑建松节油厂,有炼油锅12只,总容量10立方米,年产松节油7000斤。32年秋停办。1950年,县内始有松脂生产,由宁国林产化工厂派技术员指导,农民采集,就地收购调运。1959年产松脂22吨。是年,县建林产化工厂,职工40余人,以加工木材半成品为主,兼产山苍子油,1962年关闭。1974年林业局建木材加工厂,职工30余人,专制门窗、包装箱、瓦托。年产值20余万元。1979年和次年,镇头林场、扬溪林场自办木材加工厂。县林业局成立木竹公司,经营木材、毛竹和半成品。1987年,森工产值106.5万元。
十三、其它工业
塑料加工1976年5月,县陶器厂(曹渡桥)从南京引进塑料吹塑机设备,为县化肥厂生产化肥包装袋。当年产袋15吨,1978年增至77吨,盈利1.63万元。1982年改产玻纤袋,连年亏损,1985年关闭。1976年,北村乡新屋下办塑料厂,职工76人,收购废旧塑料加工半成品条料外销。1978年改产塑料鞋底和塑料袋。1986年产64吨,产值64万元。华阳、大石门、上庄、镇头等乡镇于1984年后相继办塑料加工厂。1987年,县内乡镇塑料加工厂8家,年产成品180.5吨,产值48.1万元。
竹木制品业清末民初,县内竹木铺坊生产家用及农用竹木器具。民国10年城内有木器店5家30人,棺材店3家6人。1949年,全县有竹工347人,木工323人,长年务工者分别为43.3%和25.4%。1954年,城厢、扬溪、坑口、浩寨、坦头等地建5个竹业组和城厢木业社。1958年,瀛洲、临溪、孔灵、城厢的竹工联合组成城厢竹业社,职工74人,1959年易名华阳竹器厂,1970年与雨伞社、棕业社合并为竹棕雨具社,翌年,置破篾机、分丝机生产面包篮。1972年产面包篮15.34万只,销至东南亚国家,年产值12.88万元,利润1.56万元,更名为竹编工艺厂。1974年产值18.52万元,利税3.1万元。1987年6月因产品滞销而停止生产。
木器工业1954年县城的个体木工组成城厢木业社。乡村的木工于1956年加入当地综合性的手工业社。城厢木业社初期有职工47名,分细木、圆木、寿木和()板4个工种,年产木制家具1.8万件。1959年,更名为华阳木器厂,1966年改为手联社农具厂木器车间。1970年7月后,自制、购置圆盘锯、带锯、刨木机、钻眼机等设备。工人劳动强度减轻。1978年改为轻工机械厂。1983年4月划出木器车间,成立木器家具厂。1987年,有职工38人,产品3250件,产值73万元,利润1.2万元。
棕麻制品业县境产棕、麻。棕匠多为上门代户加工,兼购料加工成品出售。1957年,县城成立棕业组,后发展为合作社,从业7人,兼营来料加工和制作棕索、蓑衣、麻绳、棕席、棕绷出售。1970年,并入竹棕雨具生产合作社。80年代初,乡镇手工业社解体,棕麻手工业者个体经营或改行。
饲料加工业1976年,县粮油食品局设饲料工业公司,经营粮油加工厂的副产品。1983年9月建饲料公司,筹建混合饲料加工厂,次年投产,日产混合饲料20吨。1987年,公司有职工42人,产混合饲料4000吨,产值132.1万元,盈利8.7万元。
陶瓷业高迁霞间古窑址经考察县境陶瓷生产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岭北缸窑头(今江川)、东山制陶有400余年历史,农家手工制陶世代相沿。50年代初,浩寨乡建陶器社。1970年陶器社迁曹渡桥建县陶器厂,附设黄泥塘制陶车间。1973年黄泥塘车间划归浩寨公社陶器厂。1976年5月,县陶器厂改产塑料制品。1977年,浩寨陶器厂增设分厂。板桥头乡建陶器厂。至1987年县内共有陶器厂3个,职工102人,产品3.6万件,产值11.8万元。
1949~1987年绩溪县工业企业分类表


1949~1987年绩溪县工业总产值表
(1980年不变价)


1949~1987年绩溪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1949~1987年绩溪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