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个体工匠
木匠散布于乡村,农忙务农,农闲做工,伏岭、北村人居多,民国以前分工较细,各操一技,也有一专多能者。大木工,长于营造房屋;小木工,擅制家具;圆木工,俗称桶匠,箍制盆桶;寿木工,只制棺材;雕花匠,专事建筑、家具雕刻;()匠,专事锯板;车匠,制造水车;碓匠,修造水碓;榨匠,修制油榨具。建国后,大小木工已合流。专业性较强的木工,多为父子相承,营工有区域性。寿木工出于岱下、石()、六亩五、半坑、横形头、大岭脚、岭北坦头等村。碓木工集中于尚村、坦末。()工,民国以前多为安庆人,今各村皆有。
铁匠清末民初铁业多为太湖、永康人。30年代后,有名师安家县境,带徒授艺,铁匠渐多。今各乡皆有铁匠铺。尚田、板桥头、校头有铁匠3班,当地人2班,永康人1班。
竹匠荆州乡最多,号称“千把竹刀”。多数营工于宁国、旌德城乡。今和阳、胡家、校头、板桥头等地的竹匠多出师于荆州师傅。县城及其它乡村的竹匠多为歙县南乡人。
砖匠民国以前各村都有,多寡不均,人数为各业之首。县城营工多为歙县南乡人,农村分布有传统区域性,一乡集中于一、两个村,各有名师领班,承揽一方建筑。70年代后,砖工学徒增多。除上门点工外,多受雇于工程包头。今砖匠分布仍以和阳乡的和阳坞、水碓下,伏岭乡的伏下、半坑村居多。扬溪的塘堘、临溪的高车亦不少。镇头朱家是砖匠村,凡成年男子皆为砖匠。
石匠历来以荆州、磡头、()坑、鱼川、旺川等地为多,以开磨、打石磉、凿门槛、砌屋基、造桥、修坝为主业。建国后,除传统业务外,建造水库石坝、公路桥梁。部分工匠砖石结合。荆州石匠人多艺高,曾承揽东风水库等大坝石方。
缝纫工俗称裁缝。民国以前,民家服饰多雇请裁缝上门制作。城乡裁缝和成衣铺子(兼上门做工)多为歙南人,皆手工制作。40年代少数村镇始有缝纫机。建国后县人缝纫工渐增。60年代普遍使用缝纫机、锁边机。70年代,村村有专业和业余缝纫工。
油漆工清迄建国后60年代,漆匠人数少,除父子相传外,极少授徒。乡村呈区域分布。以上门代户油漆家具、嫁妆木器和门窗为主,多用校头、板桥产的土漆。名师兼有描画技术。60年代后漆工增多,普遍采用磁漆、清漆、树脂漆等,使用土漆者渐少。
理发工俗称剃头匠。清末民初城乡从业者十之八九是安庆人,亦有歙南、湖北人。在城镇坐店服务,流动服务者少。20年代农村始有当地人操理发业。岭北、校头有“包头”业务,每月上门理发两次。40年代湖村理发店有女理发工。50年代,有理发担穿街走巷。1956年理发工转为合作组织,设门市部。70年代后期复有个体理发工,80年代遍布城乡,县城有70余户,女理发工超半数。
制纸工清、民国时期县内有土法制纸工,生产表芯纸和草纸。北村乡大坞村,多数户设有纸棚(槽),生产草纸,1949年尚有手工制纸2户16人,50年代初绝。
烟匠制作旱(黄)烟,上门代户加工,按斤两计酬,散居山区小村,亦农亦工。胡家、半坑、榧树坑等村历来多产烟叶,烟匠也多。半坑烟叶质地上乘,烟匠手艺精良。70年代后种制黄烟农户减少,每乡只有烟匠一二人。
砖瓦匠又称窑匠。明清时期老农自做砖瓦合股烧窑,大村皆有窑匠。清嘉庆年间设有工场,窑主雇工长年制砖瓦。水村许氏砖瓦窑,雇歙县白杨窑工,生产砖瓦品种齐全。也有农闲合伙自制自烧自用,或短期雇白杨窑工烧制。农业合作化后,窑归队有,社员学制砖瓦,窑工遍及乡村。
制陶工县内制陶业可追溯至隋唐。霞间、板桥和湖里有唐宋窑址。岭北缸窑头(今名江川)、东山等村生产陶器有400余年历史。农闲几乎全村男子制作陶器。清乾隆间,缸窑头有制陶工去宁国株木店建窑。1954年江川村有65户制陶工86人,1982年增至112人。80年代后期,江川、岭坦、东山、坦头制陶村民增多。
棕匠多是和阳乡人。其地盛产棕片,制作绳索和棕毯、蓑衣及棕鞋出售,或上门代户加工。建国后大石门、胡家等乡也有棕匠。70年代后棕匠以制棕绳、编棕绷床为主业。
沙发工70年代中期县内始有沙发工,上海等地师傅传入。80年代城乡沙发工渐多。城区沙发工多为温州、安庆人。1987年,县城有编售沙发店6户9人。
二、手工作坊
糕饼坊熬制饴糖,制作短糖、如意糖、糖饼的作坊称糖坊,兼制糕饼的称糕饼坊。清同治年间始设于县城,后农村集镇渐次建坊,民国时期有所发展,36年(1947)城内有糖坊2家,从业8人。周益昌、章鼎泰、胡俊记等商号附设糕饼坊。扬溪、伏岭、湖村、横溪桥、北村、仁里、上庄、冯村等地各有糖坊或糕饼坊一、二家。生产糖果及酥糖、玉条、寸金糖等。湖村章日宇精制的玫瑰酥糖和壳饼最为著名。1951年私营糕饼坊关闭。1961至1964年主要村镇复设私营糖坊。80年代初私人兴办糕饼厂。1987年乡村糕饼厂21个从业131人,年产糕点约40吨,产值90万元,利润6万余元。
糟坊又称酒坊。清代县内较大村镇均有酒坊。以稻谷、糯米、大麦、高粱为原料酿造白酒(烧酒)。民国前期,城内犁尖角有祥泰糟坊,章鼎泰、章泰兴酱坊兼酿白酒。浩寨、杨滩、扬溪、湖村、大石门、高枧、高村、伏岭、坑口、大谷、尚田、长岭等地也有酒坊。29年全县有糟坊30家,每坊年酿酒用粮万斤以上。1950年,全县有糟坊18家,分布主要村镇。1954年后私人糟坊消失。山区有个体酿酒工代户加工白酒。
酱坊又称酱园。清道光年间,城内章鼎泰、章泰兴设酱坊于南街。民国24年(1935)章泰兴酱坊关闭。继之,开设胡俊记、章顺利酱园,临溪开设永隆酱园。1950年章鼎泰酱园有资金1152元(折新版人民币),职工11人,生产酱油、酱菜、豆腐、白酒等,1952年歇业。1956年私营酱园实行公私合营。1980年上庄村办酱制品厂,年产酱油40吨。1984年和1985年扬溪、伏岭联户办酱制品厂。1986年乡镇酱制品厂7家。其中乡办2个,村办1个,联户办2个,户办2个。年产酱油127.5吨,产值7.5万元,利润1.5万元。
油坊清光绪十二年(1886)县城有葛昌和油坊,炒锅2只,石碾1副,木榨4具,雇工16人。收购油菜籽、芝麻、黄豆、桕籽、桐仁榨油。年产油品660担。销往城内、临溪、扬溪。民国8年(1919)销售额1.05万元,27年歇业。民国时期还有南门外善祥盛油坊、油榨坦集成和大成油坊。浩寨有叶长兴、大丰、瑞兴油坊。原料购于当地和旌德、泾县、南陵。34年叶氏油坊遭抢劫关闭。36年大丰和瑞兴油坊关闭。岭南有大塘头、楼基、际下、胡家西山下、黄土墈、金沙、翚溪口、霞水村等油坊,岭北有同兴、瑞兴、胡庶康、万兴等商号油坊。建国初城乡油坊仍然营业。1953年11月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油坊接受国家委托加工业务。1956年县城油坊改为国营。1957年农村有油坊15个,木榨26副,职工73人,学徒22人。1958年农村油榨改由社队集体经营,木榨仍为26副。分布于石门、牛皮石塔、黄土墈、金沙、际下、北村、柳村、大谷、镇头、石家、上庄、临溪、孔灵、坑口、胡家、磡头、大源等地。80年代后油坊发展,1986年全县乡镇油坊53个,其中乡办10个,村办21个,联户办8个,户办14个,并采用榨油机生产,淘汰木榨9个。
豆腐坊明、清时期城乡皆有。光绪年间有200个。民国36年县城有6户20人,乡村每村有一二户,定点或肩挑流动叫卖。1956年县城及乡镇豆腐坊组成合作社后,农村个体豆腐坊时开时停。70年代末城乡个体豆腐坊复兴。1987年城区有13家,从业30人。农村随处可见。
炉坊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石()村张某从徽城聘请炉师,浇铸锅、铫、犁尖、犁耳等。后,水村许氏开设炉坊数年。道光二十年(1840),湖村章静明从旌德聘炉师班12人(宣城新河庄人,属广东派师承),在石()村开设德祥炉坊。技师鲍炳师授艺与湖村人章正辉和石()村洪、张两姓。鲍师(单身汉)因违犯班规,外传技艺,不能回乡,由石()各炉坊供养终生。此后技工都是当地人。民国27年石()有永泰、永裕和恒裕炉坊,县城南有德祥炉坊。产品畅销徽州各县和昌化、宁国、淳安、旌德、泾县等地。茶锅垄断徽州市场。炉坊以冲天炉熔炼铁料,木炭作燃料,推拉风箱鼓风,泥质塑模浇铸。1956年炉坊改为公私合营。1958年划属县农业机械厂。70年代初新屋下建大队炉坊。1981年11月石()大队集资重建大队炉坊,职工10人,年产值约9万元。1985年由职工个人承包经营,年交村委会利润4000元。
染坊代户家染土布、白丝布和丝线,兼复染旧衣。多为黑、青色。清末城内有染坊2家。民国36年3家,从业者6人。泰来布店也附设染坊。建国初染坊消失。
铁作坊锻制农具、炊具和各类小工具。清代有太湖、桐城和永康等地铁匠班(含铜锡匠)在城乡短期设点兼上门服务。民国时期有定居县内开铺卖货,亦上工打铁。民国36年县城有铁匠铺4家,12人,扬溪、北村、伏岭各1家。都为太湖县和永康县人。1956年私人作坊转为手工业合作社。70年代末手工业合作社解体,城乡私营铁作坊复兴。
木作坊城内木作坊始于清末。民国15年有10余家,多设于东街,独资经营。其中桶木作坊2家;寿木作坊1家。36年城内8家,从业36人。其中寿木店3家6人,木器店5家30人。扬溪镇木竹坊1家。建国后城内存桶器店和木器店各1家,兼修理业务。80年代城乡多临时木作坊,制作木家具和包装箱等。
裁缝铺民国初期县内始有裁缝铺。30年代县城和主要集镇始有缝纫机加工的服装店。城内有歙县南乡人开设的裁缝铺6家,从业20人,以来料加工为主,兼上门做。伏岭、北村、镇头、上庄、坦头、旺川等地裁缝铺亦多歙南人。1954年5月县城成立缝纫业生产合作社,社员13人。乡镇所在地裁缝铺亦转为手工业合作社。
钟表店民国21年河南籍丁氏在城内白石鼓设钟表修理店。26年县人高荣甫从重庆返乡在西街口设高荣记钟表修理店。31年汪、张两家钟表修理店在城内开业。40年代后期,丁氏故后,县城尚有3家。1956年6月钟表修理行业合并加入五金修理社,增加眼镜及钟表销售业务。80年代初,个体钟表修理户发展。1986年五金社解体,成立钟表眼镜商店,职工6人。1987年城内钟表修理店(点)6处,乡镇均有2至3处。
修车铺1952年县城始有自行车修理店。60年代扬溪、浩寨、镇头、雄路等地设立自行车、板车修理行。1987年城区有修车行11家,从业17人。农村公路沿线较大村庄均有修车、补胎、充气等摊点,兼营修理汽车、摩托车业务。
其它匠铺民国时期城内和扬溪有刻字、白铁、五金修补、修伞、补鞋和铜匠。大都一人一铺或师徒合铺。亦有走村串户或设摊于街头巷口,或借用店铺一角,主营来料加工及修补业务,兼有成品出售。1956年后基本消失,70年代末各种修理业复起,今遍布城乡。
三、私营工场、厂坊
造纸工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城内周益昌店号利用际坑源自有千余亩竹山,在金竹堂开设裕昌纸槽,分设金竹堂和高枧山工场,聘请江西技工20余人,手工生产“京放”和“方高”两种表芯纸。民国8年裕昌纸槽有职工24人,槽桶4只,浆碓2副,年产“京放”纸800块,“方高”纸千余块,产值2400元。民国年间孙玉贵在际坑源头建纸槽,称霞潭纸厂,工人20名,生产表芯纸。解放前夕际坑两纸厂停产。建国初岭北坦头建私营造纸厂,用桑树皮制灯笼、雨伞用纸,合作化后停产。1953年县供销社在际坑枫树田建造纸厂,利用两纸槽废弃设施生产表芯纸,职工50余人。
厂坊清光绪年间美商凯约翰同加拿大矿师曾在和阳探金试采。民国12年歙县人方庆山在西街创办绩溪安全电灯厂,15匹马力柴油机、8瓩发电机各1台,安装电灯320盏供县城照明。民国13年临溪苏德元店主建明华电灯碾米厂,置发电碾米设备,日间碾米,夜间供全镇照明。日军轰炸绩溪后,两厂停业。24年上海金城公司在荆州开采钼矿,历时两年,采钼14吨。27年岭南、岭北私人合资办缫丝厂3个,生产1至2年均倒闭。31年胡练九在大坑口建龙川缫丝厂,后因原料不继而停产。32年周协恭等成立大同股份有限公司,在城内黄氏宗祠建新亚丝织厂,铁木花机2台,湘妃机4台,腰机4台,招工50余人,生产纺绸、夹纱绸、湘妃绸,解放前夕停业。
1949年县内私营工业仅有酱坊3家,炉坊3家,纸槽1家。1951年在西大街建私营华明电厂,17匹马力柴油机和6瓩发电机各1台,供城内照明。1956年并入县缫丝厂。是年联营的德祥、永泰、永裕、恒裕炉坊和1954年从歙县迁回石()的宏裕炉坊、扬溪的永隆炉坊、县城的善祥盛炉坊合并组成县公私合营炉坊。胡俊记和章利顺酱园合并为公私合营城厢酱业商店。全县3个合营工业企业,职工121人。资方人员量才使用,安排工作。私方资金按股定息,直至1966年取消。
四、联合(股份)工业
联合(股份)工业发端于1982年初。上庄公社10户村民集资兴办上庄胡开文墨厂,继而有瑞川美味食品厂、彩印厂,镇头公社桐村塑料编织厂,北村乡玻璃纤维厂。1984年发展到57个305人。其形式有生产联合、产销联合、跨村跨乡联合及跨县联合。桐村塑料编织厂分户生产,统一销售,初办时9户18人,1986年增至33户66人,分布两个乡6个行政村,年产值18.6万元。江南复合肥厂(址上马石)共15股。其中北村乡政府5股,农户10股,每股5000元,由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协助创办,1985年6月投产,当年产肥1000吨,产值41万元,利润3万元。上庄胡开文墨厂初办时9股,1987年增至11股,产值17.5万元,盈利2.5万元。
1987年县内联合工业企业115个897人,自有资金60万元,年产值280万元,盈利22.8万元,超过乡镇(村)工业利润总额45%以上。联合企业按件计资,逐月计发。江南复合肥厂纯利分配,以65%为股东分红资金,20%留作企业发展资金,15%作奖励金。
五、家庭工业
70年代末,县内出现居民和农民家庭工业,政府给予贷款和减免税扶持。1985年有户办碾米厂318个,占同行业的87.4%。1987年城乡家庭工业663户1598人。其中城镇104户391人;乡村559户1207人。属轻工业570户1472人,重工业93户126人。年产值584万元,缴纳税金12.2万元,自有资金82.7万元。主要行业有粮油加工、缝纫、棉毛衣加工、豆制品、食品、糕点、砖瓦、土陶、铁木竹器制品和挖取黄沙等。临溪乡孔灵村张文祥食品厂1985年生产总值6.6万元,获利万元。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