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土流失
概况清初境内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河深水清,常流不息。乾隆年间安庆农民来大障、徽山、大獒诸山中搭棚开火子山种苞萝。盛期有棚172个,915人,森林始遭破坏。嘉庆、道光年间县境人口激增,大批农民移居山间伐林种粮,森林大面积减少。梅雨季节,山洪暴发,沙石俱下,淹压良田,淤积河道、山塘。山丘、盆地出现沙化。咸丰年间岭南地区沙化已趋严重。同治五年(1866)特大洪水,登源河、扬之水流域,塘坝溃决,淤积的沙石倾泻盆地,沙滩连绵。十三都水村的平银田畈100多亩良田淤沙厚达1.5米以上,人称“五里沙坡”,迄今未能恢复。50年代,境内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仍有59%,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尚无突出表现。1956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60平方公里,以登源河上游的伏岭、北村最为严重。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林木大量砍伐,特别是东部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开山种粮,加剧水土流失。1962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增至188平方公里。“文化大革命”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中断十余载。70年代后期,在“向荒山要粮”和“桑树上山”口号的鼓动下,毁林种粮、栽桑,并刮起乱砍滥伐风,森林覆盖率继续下降,1976年,森林覆盖率仅36.6%,且多为天然次生林,林象破碎,林木稀疏。1984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681.72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363.7平方公里。
二、水保措施
生物措施清、民国时期县境乡村的村口都有水口林,河溪坝侧有防洪林带,保护村庄、田园的水土。水村永明小学在平银河岸建有护沙林。山村乡规民约,禁挖树桩,禁山脚开荒,田畈边山场封禁。黄沙裸露的山坡散铺稻草,以保持水土。瀛洲乡大坑口村约定俗成,凡添丁户,必须背5把稻草复盖于龙须山上。1956年,扬溪乡常青社(今东村)、荆州乡光明社(今方家湾)、楼基乡楼坛社(今大石门乡楼坛)、金沙乡水平社(今金沙、38号桥)开展试验性水土保持,封山育林3062亩,植树造林1874亩,幼林抚育860亩,停垦坡耕地260亩。
梯田建设为控制水土流失,农民在清代就将坡地改成不规则的梯地。1956年常青社、光明社、楼坛社、水平社开梯田17.6亩。1958年,建成梯地2703亩。至1965年,全县开梯田(地)1.1万余亩。
谷坊清道光(1821~1850)年间始在山沟、山湾处以块石垒建拦沙谷坊,截制沙土下流。今北村乡平银一带可见清代谷坊或遗址。1956年建成谷坊19座,闸山沟21条,1958年建谷坊121座,整修谷坊11座,1965年建谷坊171座。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
登源河伏岭流域治理登源河伏岭流域是县境内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3年水土流失面积达37778亩,占流域总面积的84%。是年底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及农业、水利、林业、气象部门科技人员考察岭前、成功、岱下、江南、伏上、伏下、新桥、六亩丘3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情况,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严重后果,制订以生物措施为主、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规划。1984年5月经省水利厅批准列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计划。1984年冬伏岭乡政府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治理水土流失,制定《护林保土公约》、《退耕还林的规定》、《果木林管理的规定》等乡规民约。封禁岭前至六亩丘8个建制村和国营赤石坑采育场的2.2万亩山场,严禁砍树、打桠、砍柴、挖树桩和开垦种植。分设护林保土区13个,护林员13人。退耕还林坡地1872亩,种植元竹、刚竹、黄桃、梨、李等十几种竹、树。兴建蓄水拦沙工程,防止冲刷和制止滑坡。修建谷坊136座,渠道60条,护岸34处,塘坝26口及其他工程5处,共完成土石方2.5万立方米,投工4.3万个。治理区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2人,生产、生活燃料大量消耗森林植被,居民改老虎灶为省柴灶1190只。禁止用柴草烧砖瓦和石灰,民房建筑改用水泥板、块。省水利厅投资18万元,至1987年治理面积18.4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25.2平方公里的72.4%。植被覆盖率由36.6%提高到54%。
北村——大石门流域治理北村—大石门流域是登源河综合治理的重要部分。1984年12月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组织水利、林业、农业部门科技人员调查,制订治理规划。流域面积67.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6.3平方公里。1985年冬北村乡和大石门乡开始治理。1986年省水利厅批准列入治理计划。是年冬至1987年底,封山育林5.9万亩,坡耕地停垦还林400亩,造用材林500亩、经济林550亩,坡耕地改梯地30亩,修建谷坊41处,整修山塘10口,堨坝34条,村民老虎灶改省柴灶280只。完成土石方6300立方米,投工1.6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