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灌溉方式
水圳水路山区耕地分散,田块小,水利工程规模小,单个工程灌溉面积少,灌区内主渠盘山萦绕,或于灌区中部穿过,以支渠送水到田块。小工程或灌区尾部有过水丘。春耕时,在田边扒泥筑水路,供下丘田通水灌溉。泉水须经水路增温或排入水圳灌田。
灌溉制度自古堨塘水灌溉范围固定,不可通融,谓之“官河私堨”。山区沙田耗水量大、怕旱,灌水深达2至3寸,有的漫田塍,管水人员有管干不管浸之习。农业集体化后,生产队的水田集中划片,打破了水源的灌溉界限,用水统一调度,灌溉顺序,先远后近,远近兼顾,先用活水,后用死水,浅水勤灌,既节约水量,又利于水稻生长。
二、灌溉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境内河溪纵横,水源丰富,多山坞冷浸田。偏旱年景,水稻产量最高。水田有效灌溉面积1949年4.16万亩,1952年4.64万亩,1956年增至6.52万亩,1960年减至6.38万亩,1965年增至8.14万亩,1978年达到8.74万亩,1983年9.08万亩,1987年9.14万亩。
旱涝保收面积全县水稻旱涝保收面积1949年2.8万亩,1952年2.81万亩,1956年增至4.45万亩,1960年减至4.3万亩,1965年达到4.78万亩,1978年为5.9万亩,1983年6.18万亩,1987年减到6.1万亩。
下一篇:第六节 小水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