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域
境内水域有河流、水库、山塘,总面积23.1平方公里。山溪网布,河狭水浅,发展水产养殖利用率不高。水库71座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尚田、校头、临溪、高迁、扬溪、荆州、板桥头、浩寨、上庄、镇头等乡。山塘多兼养鱼,民国30年(1941)有鱼塘80口,31年85口,32年90口。1956年,山塘4591口,水面2622亩。1987年,山塘5336口,水面4178亩。主要分布在浩寨、镇头、旺川、上庄、尚田、板桥头、华阳、瀛洲、高迁、临溪、扬溪等乡镇。
二、水产品种
水生动物以鱼类为主,兼有鳖、龟、蟹、虾、河蚌、田螺和石鸡等。分布于河流、水库、山塘和山溪中。清嘉庆十五年《绩溪县志》载:鳞之属:鲜、鳗(俗呼鳗黧)、鰌(俗呼泥鰌)、柳叶鱼(一名观音鱼)、鲤、鲭、鲫、鲢(含鳙)、鳊、鲇、鳑鮍、金鲫、重唇、唇、白条、石斑、鰕、鳜、()、黄 䰲(())。今常见鱼类有4目8科52种。
鲤形目鲤科鲫、红鲫(变种)、鲤、荷包红鲤(变种)、杂交鲤、马口鱼、宽鳍鱲鱼、青鱼、草鱼、斑条光唇鱼、刺巴、麦穗鱼、棒花鱼、华鳈、银鲴、黄尾密鲴、细鳞叙颌鲴、园吻鲴、鲢、鳙、园筒吻鮔、长春鳊、三角鲂、团头鲂、 䱗条、黑尾 䱗条、大鳍、刺鳑鮍、斑条刺、彩时鲋、中华鳑鮍、高体鳑鮍;鳅科:泥鳅、花鳅、大斑花鳅、条斑薄鳅。
鲶目鲶科鲶鱼。鮠科:黄()、岔尾黄()、长吻鮠、白边鮠、细体鮠。
合鳃目合鳃科黄鳝。
()形目()科翘尾鳜、大眼鳜、斑鳜、暗鳜;塘鳢科:黄 䱂、沙螬;鳢科:乌鳢。
传统养殖青、鲢、草、鳙四大家鱼。1978年引进团头鲂。1979年从合肥引进罗非鱼苗10万尾,在临溪乡浦川、雄路、湖里等村放养,亩产200至300公斤。1983年引进荷包鲤、杂交鲤。1984年春调进罗非鱼3万尾和日本大板鲫、胡子鲶,在华阳镇和临溪、高迁、浩寨、上庄、镇头、旺川乡,23个点养殖。雄路农科站和临溪鱼场试验,罗非鱼越冬保种,渔池设柴灶加温,因溶氧量未协调,成活率5~7%。1985年引进罗非鱼种,临溪乡石榴村,用山泉水建越冬池,泉水常温18℃,盖双层塑膜,成活率25%。
三、养鱼
鱼苗饲养境内无鱼苗繁殖场,历来从芜湖、安庆等地购进小鱼种,小乌和夏花。清及民国年间,“湖里十八家,家家养鱼花”,供应县内。50年代后发展到洪塘、中王、周坑、中屯等地。70年代后临溪、浩寨、旺川、上庄等乡大部分村庄购毛籽鱼苗,饲养苗种出售。池塘育苗,先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市斤浸水泼洒,灌注清水,投放猪粪,1周后放入毛籽,每亩15至20万尾。每天喂豆浆,半月后长成0.8至1寸的小乌,成活率20~30%。稻田育苗,水稻头遍耘田后,在6月中、下旬灌清水,稻田四周开宽1尺,深1尺围沟,田中间开十字形或井字形沟,进出水口置鱼栅,每亩投放0.8至1万尾小乌。注意水质管理,至处署、秋分养成小鱼种,捞放鱼种池,养成大规格鱼种。也可带水割稻,加高田埂,灌深水,养成较大规格鱼种。1987年全县有17个乡镇,1270户稻田养鱼,面积1425亩。
成鱼饲养县内养鱼,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6)临溪乡湖里村。后发展到周坑、高车、罗昆、蒲川和浩寨、上庄、旺川、镇头等地。清至民国家鱼产量不到成鱼总产五分之一。50年代,天然捕捞量仍占总产80%以上。60年代后塘、库养鱼业发展。1984年全县低产田、鸡口田2700余亩改为鱼塘。1985年放养鱼苗250多万尾。饲养成鱼,一般于农历正二月投放4至5寸鱼种,每亩水面200至300尾,多为草、鲢、鲤、鲫混养。大部分割青草喂养,很少投放商品饲料,每亩年产30至50公斤。临溪乡蒲川村方过民,1亩水面混养草、鲢、鲤、鲫鱼种500尾,成活80%,成鱼产量250多公斤。
成鱼产量历代至建国初期,社会商品鱼,多数来源天然捕捞,无固定鱼类市场。1959年始有鱼产统计,总产6.8万公斤。其中天然捕捞5.5万公斤,占80.9%,养殖1.3万公斤,占19.1%。其后河道淤塞,河流受农药、化肥和废水污染及违禁捕捞影响,天然鱼类资源减少,塘库养鱼增加,1970年全县产鱼12.9万公斤。其中天然捕捞0.5万公斤,占3.9%,养殖12.4万公斤,占96.1%。1978年后农户承包水面,养殖量增加。1985年鱼类总产21.7万公斤。其中养殖20.99万公斤,捕捞0.71万公斤。1987年产鱼32.5万公斤,其中养殖32.2万公斤,占99%。
四、捕捞
池塘水库春放秋捕,成鱼尾重1至1.5公斤,极少隔年饲养。也有端午、中秋或国庆节前日捕捞,供应市场。天然河道主要鱼类:(传统养殖青、鲢、草、鳙四大家鱼。1978年引进团头鲂。1979年从合肥引进罗非鱼苗10万尾,在临溪乡浦川、雄路、湖里等村放养,亩产200至300公斤。1983年引进荷包鲤、杂交鲤。1984年春调进罗非鱼3万尾和日本大板鲫、胡子鲶,在华阳镇和临溪、高迁、浩寨、上庄、镇头、旺川乡,23个点养殖。雄路农科站和临溪鱼场试验,罗非鱼越冬保种,渔池设柴灶加温,因溶氧量未协调,成活率5~7%。1985年引进罗非鱼种,临溪乡石榴村,用山泉水建越冬池,泉水常温18℃,盖双层塑膜,成活率25%。
三、养鱼
鱼苗饲养境内无鱼苗繁殖场,历来从芜湖、安庆等地购进小鱼种,小乌和夏花。清及民国年间,“湖里十八家,家家养鱼花”,供应县内。50年代后发展到洪塘、中王、周坑、中屯等地。70年代后临溪、浩寨、旺川、上庄等乡大部分村庄购毛籽鱼苗,饲养苗种出售。池塘育苗,先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00市斤浸水泼洒,灌注清水,投放猪粪,1周后放入毛籽,每亩15至20万尾。每天喂豆浆,半月后长成0.8至1寸的小乌,成活率20~30%。稻田育苗,水稻头遍耘田后,在6月中、下旬灌清水,稻田四周开宽1尺,深1尺围沟,田中间开十字形或井字形沟,进出水口置鱼栅,每亩投放0.8至1万尾小乌。注意水质管理,至处署、秋分养成小鱼种,捞放鱼种池,养成大规格鱼种。也可带水割稻,加高田埂,灌深水,养成较大规格鱼种。1987年全县有17个乡镇,1270户稻田养鱼,面积1425亩。
成鱼饲养县内养鱼,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6)临溪乡湖里村。后发展到周坑、高车、罗昆、蒲川和浩寨、上庄、旺川、镇头等地。清至民国家鱼产量不到成鱼总产五分之一。50年代,天然捕捞量仍占总产80%以上。60年代后塘、库养鱼业发展。1984年全县低产田、鸡口田2700余亩改为鱼塘。1985年放养鱼苗250多万尾。饲养成鱼,一般于农历正二月投放4至5寸鱼种,每亩水面200至300尾,多为草、鲢、鲤、鲫混养。大部分割青草喂养,很少投放商品饲料,每亩年产30至50公斤。临溪乡蒲川村方过民,1亩水面混养草、鲢、鲤、鲫鱼种500尾,成活80%,成鱼产量250多公斤。
成鱼产量历代至建国初期,社会商品鱼,多数来源天然捕捞,无固定鱼类市场。1959年始有鱼产统计,总产6.8万公斤。其中天然捕捞5.5万公斤,占80.9%,养殖1.3万公斤,占19.1%。其后河道淤塞,河流受农药、化肥和废水污染及违禁捕捞影响,天然鱼类资源减少,塘库养鱼增加,1970年全县产鱼12.9万公斤。其中天然捕捞0.5万公斤,占3.9%,养殖12.4万公斤,占96.1%。1978年后农户承包水面,养殖量增加。1985年鱼类总产21.7万公斤。其中养殖20.99万公斤,捕捞0.71万公斤。1987年产鱼32.5万公斤,其中养殖32.2万公斤,占99%。
四、捕捞
池塘水库春放秋捕,成鱼尾重1至1.5公斤,极少隔年饲养。也有端午、中秋或国庆节前日捕捞,供应市场。天然河道主要鱼类: 䱗条、黑尾 䱗条、麦穗鱼、棒花鱼、刺鲃、斑条光唇鱼、华鳈、马口鱼、宽鳍鱲鱼、银鲴、黄尾密鲴、园吻鲴、园筒吻鮔、长春鳊、三角鲂、大鳍刺鳑鮍、斑条刺、彩时鲋、鲶鱼、黄()、岔尾黄()、团头舫、长吻鮠、白边鮠、细体鮠、斑鳜、大眼鳜、暗鳜、黄 䱂、沙 鰽、乌鳢和鲫鱼等。塘、库和水田鱼类有:花鳅、泥鳅、大斑花鳅、斑条薄鳅和黄鳝。河道、山塘和水沟的野生鱼类终年捕捞,数量少。近年有人捕捉河鱼、黄鳝和泥鳅上市出售。
捕捞工具清迄今,大塘和水库主要用拉网、撒网,捕大留小,池塘多放干塘水,或用抽水机、水车抽干捕捉。河道用腰盆、撒网、拉网、拦网、鱼钗、鱼钓、鱼床等。有赤手下河摸鱼、捉鳖或用食卡吊鳖。用黄鳝夹、黄鳝钩或竹编黄鳝篓在水田及沟溪旁捉黄鳝、泥鳅。现多用鱼杆钓鱼或拉网捉鱼。
违禁捕捞县内河流自清至建国后,常用石灰和巴豆、山核壳等毒鱼。亦见土制炸弹炸鱼,60至70年代用“三步倒”、“鱼藤精”、“五六酚()”药物药鱼,或用雷管、炸药炸鱼。80年代用电瓶电鱼。天然鱼类资源遭破坏,屡禁不止。
五、渔政
清、民国时期县内沿主要河段乡、村,曾制订乡规民约,禁止违禁和任意捕鱼。定时开闸放水,集体捕捉。民国5年上庄村曾立“禁捕河鱼”石碑,嵌于杨林桥头社屋(今乡医院)墙中。1964年县农业局设专职水产技干。1980年贯彻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和《安徽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县政府发出《保护水产资源,发展渔业生产》通知,1983年发《关于严禁炸鱼、毒鱼,滥用电力捕鱼的通知》,加强对水产资源保护。1984年县农牧渔业局设水产站,配专职水产干部3人,管理全县渔业生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