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主教清光绪十二年(1886)泾县有客籍移民20余人,为天主教教徒。当时,泾县尚无教堂,亦未开展传教活动。同年春始有宁国府天主教总堂法籍传教士雷伯贤来县,先后至潘村营、南湾、袁店、丁溪等地发展教徒。当年秋,宁国府总堂正式遣派法籍神甫莘继仁来泾县潘村营,购地建造天主教圣堂和圣母院各1幢。莘神甫驻堂传教,此为泾县的第一所教堂。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14年间,泾县堂区先后在南湾、袁店、马头、榔桥镇、漕溪、丁溪、中村等地建分堂7处,在孤峰、兰冲、歇居庙、柿木铺(属宣城县)等地建教会公所5处,共12个会口。发展教徒657人。民国18年,西班牙籍神甫庞孝安在县城北门购地,由芜湖教区拨款筹建新堂,19年动工,翌年,教堂与圣母院建成。从此泾县天主教本堂区便以县城为中心。民国21年,全县天主教教徒发展到4800人。22年成立“泾县公教进行会”,继续发展天主教徒。
抗战期间传教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抗战胜利后恢复。
民国26年,县城天主教堂设半私塾半学校式课堂2处。一处在本堂内,一处在圣母院内,专收女生。两处都以教徒子弟为主,兼收少数教外子女。授小学国语、算术等一般课程和一节宗教课。解放初停办。民国32年还开设诊疗所,用常用药为贫病教友施诊施医,兼对外营业。解放前夕停业。
建国后,长期由外籍传教士所统治的泾县天主教会开始独立。1951年,泾县天主教教徒响应全国宗教界号召,开展“三自革新,反帝爱国”运动,成立“泾县天主教三自革新会”。1954年宣布外籍传教士离境,从此开始自办教会,实行信仰自由,允许自由入会退会。原来众多教徒大多自行停止集会活动。80年代,天主教友有20余人。
基督教传入泾县的是“内地会”。始于清宣统三年(1910),由德籍译名傅老德传教士来到泾县,在县城东街后巷租用民宅,建立“福音堂”。作为临时传教场所,举办讲道传教活动,吸收听众,动员加入教会。同时开办“育婴堂”,收养孤儿,抚育教习,作为慈善机构,堂内备常用药物,施诊施医,优惠贫病,影响逐渐扩大。民国9年在东街市面新建“福音堂”一处,设礼拜堂。此后,每逢星期日举行礼拜、祈祷、颂经。每逢星期3开门布道传教,由牧师或传教士宣讲教理,散发《新约全书》,不时放映小型无声电影招引观众听道。民国10年,由南陵县福音堂来泾县马头镇建分堂1所,开展传教活动。由城及乡发展教徒。后又相继在孤峰街、晏公堂街各建福音堂和耶酥堂开展教务活动。
民国17年北伐开始,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军队频繁过境。城乡被骚拢不安,德籍传教士傅老德离泾他去,由旌德县福音堂调派牧师来泾县主持教务,终因时局不靖,民不安宁,教务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育婴堂关闭。原有教会信徒涣散,自动脱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外地基督教会单位内迁泾县,逃难来泾难民中亦不乏基督教徒。民国29年,有“浸礼宗”宣道会迁泾县茂林村继续传教。其时,县城福音堂及潘村营等地,经常开展各种教会活动,吸收信徒入教。抗战胜利后,除县城福音堂继续教会活动外,乡间基督教活动日渐衰微。
建国后,县城基督教会于1951年与其他宗教同时组建“宗教三自革新会”。随后由于信徒日渐减少,教会活动沉寂。80年代始落实宗教政策,泾县基督教徒渐有发展,至1987年,中村、包合等乡共有教徒200余人,教徒中有代表1人担任政协泾县第三届委员。
中华圣公会民国4年始,有皖赣教区教职人员来县城与茂林镇传教。在县城租用北街金斗会馆房屋为会址,宣讲教理教义,吸收听众,发展信徒,开展教务活动。至民国8年始有少数客民加入,同时开办培德初级小学,招收教内外子弟,由会长兼校长。民国17年北伐战争开始,专职教会人员撤离,教会活动停止。
茂林圣公会始于民国4年,购置民宅为会址,开展传教活动,发展信教民众100多人入会,入教者客民居多,同时开办福群小学,课程与普通学校相同,另增设礼拜教理活动,校长由会长陆绍泉兼任。民国37年该校并入茂林小学。
抗日战争期间,芜湖教会广益中学迁茂林办学,安庆教会医院也一度迁此,皖赣教区机构也迁来茂林,一时茂林地方圣公会教务活动颇盛。抗战胜利后上述学校、医院、机构迁回原地,教会活动日见衰落,解放前夕完全停止。
上一篇:第二节 道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