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佛教何时传入泾县,史籍未见记载。清嘉庆《泾县志·寺观》载:东汉顺帝时(126~144),建万寿寺于县治南郊5华里处(今属百元乡 ),为泾县最早之佛教寺,距今有1800余年。嗣后,泾县历代所建佛教寺、庵有记载可考者:东晋建2寺,南北朝建3寺,隋建2寺,唐建13寺,宋建13寺,元建1寺,明建29寺,清建33寺,民国中期建1寺(观音阁)。以唐、宋、明、清建寺为多,是泾县佛教活动最盛时期。
宋代始,县署设僧会司官员,掌管全县佛教事务,沿袭至清道光中期后废。晚清时期,全县佛教活动日渐衰微。辛亥革命后,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输入影响,全县佛教活动更少。民国间泾县县政府资料记载:北伐前,全县有佛教比丘、比丘尼、沙弥、应付僧约500人。以水西宝胜禅寺僧人最多,兰山耸壁寺(又名永安寺)、石山台泉寺次之。《安徽年鉴》载,民国23年泾县有佛寺57座,僧人106人;尼庵15座,尼姑43人。民间长期茹素居士、信士有912人。民国25年,全县佛教僧徒集议,成立“泾县佛教会”。抗日战争爆发后,县城大安寺、城郊青莲庵先后遭日军飞机轰炸。民间原有之百子会、盂兰会、观音会、赈孤,以及丧葬超度、烧香还愿等各种佛事活动皆消声匿迹,各地寺庵香火几近绝迹。僧尼穷困至极,纷纷流徙他地。多半寺庵人去寺空,失修败落。至解放前夕,全县只有近20处寺庵,老弱僧尼30余人。
建国后,根据国家土地改革条例,全县各处寺庵山场田亩实行改革分配,僧尼分得田地山场,得到安置,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亦僧亦农。1950年,全县各宗教信徒联合成立“泾县宗教爱国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委员会”,实行信仰自由,去留自由,诵经拜佛,不受干预。农业合作化后,僧尼入社参加劳动生产,与社员同工同酬。“文化大革命”期间,水西宝胜寺、兰山耸壁寺,石山台泉寺等在破“四旧”冲击下,寺中泥木菩萨塑像遭到破坏,部分寺舍被拆或被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各项政策,水西宝胜寺、兰山耸壁寺先后修复。1987年全县有僧尼11人,其中宝胜寺8人,耸壁寺3人。政府每年发给僧人生活补助费,农禅并举,生活稳定,晨昏诵经拜佛。间有外地信士香客来此敬香朝拜,受到接待。自1980年起,泾县僧人中先后有3人担任历届县政协委员,2人先后当选为县人民代表。1986年成立泾县佛教协会,全县有僧人、居士、信士共50余人入会。
泾县著名寺庵有:
万寿寺东汉顺帝间(126—144)僧人灵寿建。寺址在县城南5华里处。宋兴国中(976—983)重建,曾名石佛道场。绍兴间(1131—1162)复名万寿寺。后圮,明代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再建正殿。民国时抗日战争前殿宇多处坍塌,仅存破屋数间。1949年前已无僧人居往。后毁圮无遗。
大安寺东晋中(317—420)建。宋代在县治北重建(县城明堂池东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毁于火,崇祯四年(1631)重建。清康熙间又圮,乾隆三十九年(1774)再建,历有修葺。寺中大佛多为石佛,为县治名刹。抗日战争爆发前有“应付僧”居住。民国28年遭日机炸毁。
水西三寺即崇庆寺、白云院、宝胜寺。在县城西郊,与县城隔河相望。相传先后建于南齐、隋、唐间。总称水西寺。唐诗人李白游泾县咏有“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诗句。
崇庆寺,始名凌岩寺。唐时黄檗禅师住持。有弥陀、大慈、罗汉、大圣、弥勒、西方、地藏、释迦、药师、文殊、华岩、童师、七祖、观音,凡十四院。其中华岩院横跨两山,泉流其下,有七祖池、溅玉溪、云锦堂、去尘轩及叠翠、清湍诸亭,秋霜、绿竹、凉风诸阁。明清两代迭有修缮,为一时之胜。及至清末寺院失修,腐朽破败,存残垣断壁。后仅见遗址。
白云院在崇庆寺左。唐乾宁二年(895)赐额名白云院。为乾应伏虎禅师道场。明正统间院圮。后迁小塔前重建,崇祯间曾称水西首寺。清初毁于火。
宝胜寺原为五松院。相传原有高僧结庐其下。宋太平兴国中(976~983)僧处元率门弟子重建。元丰五年(1082)改宝胜禅院。大观二年(1108)寺前建圣寿崇宁塔(又称大观塔)。明洪武、永乐间,先后重建法堂、殿宇。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无梁殿毁,三十三年重建。寺南有葛洪炼丹井,寺前有濯缨泉,东麓有明壁轩,塔前有一指庵。乾隆间又先后增修正殿、藏经阁、斋堂。寺舍殿宇至今基本完好。1984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佛教寺观单位。
兰山耸壁寺原名永安寺。在泾县西南兰山半山处,距县城25公里。建时无考。相传寺后放歌台为李白、汪伦与寺僧咏颂唱和之处。李白泛舟泾溪至兰山下落星潭,欲卜筑其地。寺后云峰庵有汪伦塑像。清嘉庆二年(1797)。寺僧芝山、恒如等重建大殿。以后长期失修,先后毁坏多处。今存后堂,近年修葺完好。
法相寺在县南15公里,今丁家桥镇官庄村甘露庵上首。南朝宋元嘉中(424年)建。唐会昌中(841~845)废。南唐保大中(942~)复兴。北宋端拱二年(989年)赐额,靖康时(1126)又废,绍兴中(1131~1165)释惟肇重建。明景泰四年(1453年)法瑶重建,旁有可赋亭。
台泉寺在县城东10公里石山头(今潘村乡),明代建。寺左有云龙书院,明歙州著名学者许国曾讲席于此,泾县学子从游甚多。其地风景秀丽,有台泉“十景”之胜。民国间香火日渐减少,寺僧多有他徙,建国后仅寺僧1人。“文革”中拆毁,仅存遗址。
岩石龙寺在县城北25华里琴溪北焦石山下。寺建于宋代开宝中(968—975)。明代重修。寺后有岩洞,广袤深邃,水深莫测。寺内有铁佛与青石碑刻多方。明宣州郡守罗汝芳、学者许国均勒石刻书。洞内石刻尤多,最古者为宋包伯诗刻。清代咸丰间毁于战火。
龙澍寺亦称龙澍宫。在县东北15公里山日山之巅,建时无考。宋治平三年(1066)重建,曾改称觉慈院。明清时屡有修缮。民国18年,民国县政府自卫团二区队为剿土匪“清野”放火焚毁,遗址尚见。
圆通庵又名小天竺,在县城北郊幕山,俗称幕山庵,明代建。民国25年,泾县佛教会成立时假此为会址。解放前已无僧人住庵,“文革”中改建作别用。
青莲庵在县城北门外,建时无考。民国时有比丘尼住庵。抗日战争爆发,遭日军飞机轰炸,部份庵舍坍塌,长期失修。解放后拆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