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要地、防御
泾县地介长山大谷间,当吴越之交会,为池歙之喉襟,下有马头阆山之阻,上有三门六刺之险,自古兵家视为要地,防卫设施,古所为重,关汛隘口,四境所凭。旧县志“兵防”记载:由芜湖至泾西北境,则以分界山、鸡子岭为屏蔽,由湾祉至泾北境,则以青弋江马头为重镇;由黟歙至泾南境,则以浙溪兰石为门户;由绩溪、宁国至泾东南境,则以战岭、黄沙镇为关隘;由广建(广德、郎溪)至泾东北境则以柿木、鼓楼为锁钥;由青阳至泾西境则以大岭、小岭为襟喉;由石埭、太平至泾西境则以三门、龙门为要塞。
泾县古代兵防,汉无考,晋代设州镇兵驻邑。宋、齐、梁、陈等朝代因之。隋承周制,置府兵分驻。唐初设猷州刺史,有膘骑、车骑各一人,州废后置府兵隶诸卫,县设戍兵。明嘉靖间始设民兵。崇祯时设灶兵,按每2.5公里置1哨设兵守之。隆庆间泾县在县北5公里处仙石铺(今太园乡太美行政村上岭村民组),县东20公里淘金坑(今属乌溪乡),县东南35公里兰石(今属浙溪乡),县东12.5公里考坑(今属潘村乡)各设哨台1座。同时在县北与南陵县分界山处设防御亭,在县西云岭设栅。此外,自明初始,先在桑坑铺,后在茹麻岭(今属榔桥镇)设巡检司。清代继续设巡检司于此。并在白华、考坑、下坊、上坊、章家渡、苏口、纪家岭、铜山、马头、鸡子岭、竹丝岗、查村设汛。各处汛防置营房、烟墩、暸楼、炮台等设施。乾隆53年(1788)添设泾太(泾县、太平县)分防,在县西查村与太平县的峻岭接壤处设营,委把总一员。清咸丰、同治,各处防汛及营房、炮台、暸楼等设施,先后毁废。
民国间,县城以城楼四门设哨,驻兵多是祠堂公房。抗战期间,城乡集镇驻兵大多临时修筑碉堡、设卡放哨,无固定防御设施。
二、防空
民国27年抗日战争期间,泾县县城设“泾县防护团”,县长兼防护团团长。团下设总务、工务、救护、消防、警卫、管制六股。民国29年章渡、榔桥、茂林、星林、马头、双浪、溪声等乡设分团,分团下设防空监视哨。又在大幕山、蔡村坝、马头镇、榔桥河、章家渡等地设立防空哨,各配哨长1人,哨兵2~6人不等。专人值班监视上空,发现敌机电话通报县政府、防护团。县政府广场悬有铜质警钟,立即敲钟发出警报,全城民众闻警报钟声,及时疏散至城郊或入防空洞躲避。当时防空办法规定:城乡所有白色粉墙屋舍,一律用烟煤涂为灰黑色;白鹅一律笼关或宰杀;不准晾晒白衣等,以防显露目标。还规定声响过大的生产作业只准在夜间进行或迁往郊野生产。
建国后,1952年,泾县包合、云岭、茂林、孤峰、袁店、琴溪、蔡村、榔桥等地先后设立防空哨,专人轮流值勤。民兵训练时学习对空射击及搜捕空降知识与技术,同时在广大群众中开展防空常识核武器、化学武器、细菌战等现代军事防护知识的宣传。
1970年成立“泾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以厂矿、企业、机关单位,基干民兵为主,组建消防队、救护队、抢修队、纠察队等进行“三防”训练,建立值班制度,规定防空信号,设立警报器,制定应变战事发生的措施和城市人口疏散接收安排计划等。
1981年,泾县人防机构撤销。
上一篇:第四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