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食加工
建国前,泾县农村多数家庭自行加工粮食,稻谷加工为大米以脚碓为主,自舂自食。不少农村建有水碓、水碾代人加工。县城及集镇开设砻坊自行加工,出售成品粮。加工采用木砻或土砻、风车、簸筛、石锤、石臼等原始工具。各砻坊加工能力互有差别,资本雄厚的大砻坊有4至5个碓臼,最少有2个臼,每臼日加工4至6担稻谷不等。民国27年9月,县城姜同发、周顺昌、协昌、公兴等4家砻坊购进柴油引擎和碾米机器代替人力加工,俗称机器砻坊,年加工大米约10万担。其他麦、玉米等杂粮加工,农村普遍由家庭手磨加工粉面为主、少量向面坊、粉坊兑换面条。各地面坊、粉坊,都为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以制面条为主,品类有长(挂面)短、宽、细等。从业人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建国后逐渐淘汰。
解放初期,县政府为保障军政干部供给,委托力生、维生两砻坊代为加工粮食。1950年底在县城建立“地方国营第一碾米厂”,安装20匹马力柴油机、砂砻、2号铁辊米机各1台,因陋就简进行生产,年产大米2880吨。1956年购置生产“八一”面粉小钢磨2台。是年,第一碾米厂更名“泾县粮食局粮油加工厂”,并先后建立大米车间、面粉车间、面条车间、油脂车间和饲料车间。1967年,扩建大米车间和面粉车间并先后投产,设备更新后年产大米5000吨,面粉(标准粉)3750吨。1971年和1984年对面条生产线进行两次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安装了自动拌粉机、制面机和蒸汽自动进架烘干等设备,生产率大大提高,年产精粉面条3000吨。1985年改用砂辊喷风米机,两机出白,提高了大米精度。1986年、1987年加工出口标一籼米2000吨。更新后的面粉车间年生产能力为4500吨,生产建设粉(70粉)及少量富强粉,达到县内产销平衡。
1958年,陈村水电站、晏公煤矿工程动工。为保证干部、民工供给,在陈村、晏公分别建碾米厂加工粮食就近供应。1962年~1970年,先后在粮产区章渡、榔桥、茂林、黄村、琴溪、云岭、丁桥、黄田、童疃等站建碾米厂。1978年起,县粮食局按产销情况对各站米厂整顿撤并,保留茂林、陈村、云岭、章渡、黄村、榔桥、琴溪7站米厂。1985年再次调整,保留茂林、陈村、黄村、榔桥4站米厂,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使粮食加工和饲料生产工程配套。
1960年农忙季节,一度由粮食、水电、交通部门联合组织2个粮食加工流动组,自带动力和加工机具,深入乡村、代农加工。70年代起,农村供电网络逐步形成,社办、队办小型碾米、磨粉加工厂逐渐兴起。80年代始,村办、组办、联合办、个体办小型碾米厂、磨粉厂遍布全县,代农加工,收取加工费,不对外经营成品。
二、油脂加工
建国前,食用油脂多为木榨榨油。城乡各地都有私营油坊,规模大者设3~5筒木榨,小者2~3筒,有碾槽牛力牵引,雇油工(匠)打油。经营形式以代客加工、并以兑换为主(油料换油脂),部分销售。民国26年(1937),全县有油坊14家,30年发展到30家,榨床99部,民国38年初达到40家,榨床127部,从业人员215人。
建国初期,各地供销合作社经营油料购销业务,委托私营油坊加工,结付加工费。1953年国家对私营手工业、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年底全县油坊减少26%,保留的油坊重新申请,办理入册手续,经批准开业,由供销合作社委托加工或代农加工,不再自购原料,自销成品。1955年,油脂(料)加工划归粮食部门统一经营后,马头、琴溪、黄村、山口等4家油坊由粮食部门接收,其余由当地乡(镇)组织经营。1956年县粮油加工厂建成后,专设油脂车间。1961年不再使用牛碾、木榨等工具,采用轧籽辊破碎油料,电动平底炒锅炒籽,安装了5吨95型榨油机,年产油脂58吨。1982年重建油脂加工厂,安装3.5吨油锅、炒籽锅和3台2×10型动力螺旋榨油机,油脂生产实现一条龙机械化,当年产油228吨。1987年产油脂953吨。
1987年,全县有乡办油厂28家,大部分改用机械化生产。经营方式:1985年前由国家委托加工或代农加工,收取加工费,不自购原料、自销成品。粮油统购取消,实行合同定购后,以县为单位,在完成当年定购任务后,农民多余油料自由上市,厂方自由收购,自销成品,并兼兑换业务。
三、饲料加工
饲料加工起步较晚。1969年前县粮油加工厂生产统糠,时产时停,市场供应时有时无。1970年,饲料车间更新设备,增加通风除尘设施,生产趋于正常。1984年1月成立“县饲料公司”,饲料生产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拨供应。同年7月又新建饲料生产车间,安装具有现代水平全套生产设备,年产配合饲料2724吨。1986年6月成立“泾县饲料厂”,原县粮油加工厂饲料车间及设备划归饲料厂,实行生产、经营一条线。1987年生产配合饲料7402吨,除供应县城外,还调运至乡镇各站供应农家。
上一篇:第二节 储运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