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驿铺
清嘉庆《泾县志》载,明代始,泾县驿站递铺合一为急递铺,全县共设12所。清时共有铺兵53人。差马3匹,马夫2名,差夫8名。县城设总铺,司兵6人。由东南至旌德县分别设晏公、考坑、月明(今乌溪乡破脚岭)、白华、长枫(今榔桥镇)、窄南(今浙溪)6铺,其中晏公铺司兵6人,余均4人;由东北至宣城设桑坑、琴溪、鼓楼3铺,其中桑坑铺4.5名(与仙石铺合1人)余皆4名;由西北至南陵设仙石铺(又称踏脚石,今属太园乡太美行政村)、湖冲(今属昌桥乡)2铺,司兵分别为4名和4.5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全国开始建立邮政机构,本县驿铺邮递划属芜湖邮政总局统一管理,光绪二十七年裁撤。
二、邮政局、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泾县始设邮政局,隶属宁国府。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在榔桥镇设立邮政代办所。民国9年(1920)在赤滩成立邮政代办所,榔桥所改支局。民国13年在茂林镇设邮政支局。民国20年1月泾县邮电局定为二级局,榔桥、茂林定为三等甲级邮局。民国23年泾县邮政局改为泾县邮局。另设电报局,局址设东门外五里岗。民国34年,县城有泾县邮局,泾县电报局。基层有榔桥镇、茂林2个支局和章家渡代办所;并在翟村、厚岸、官庄、下坊、湖冲铺、晏公堂、枫坑、小岭、汀潭共设9个邮寄代办所;大康、黄村、景照、南容、铜山、万村、包村、查村、云岭、、孤坑、马头、赤滩、琴溪、乌溪、白华、溪头、黄田、浙溪桥共设18个信柜。同年9月泾县电报局改称电信局。民国36年3月,泾县电信局一度改为代办所,隶属绩溪局,后又恢复为泾县电信局。民国38年划属宣城电信局。
抗日战争期间为解决战时通信需要,自民国26年12月始,泾县各乡镇成立战时通信组织——递步哨。每10华里或15华里设1哨,每哨配备3~4人,由所属境内保长或乡长负责。由各保派壮丁轮流充任哨丁。全县共设递步哨49处。薪资由轮值户负担。县城哨丁由商会和镇公所共同负担。民国29年,全县递步哨调整为22处,原各保递步哨丁一律裁撤。调整后的递步哨分布在泾(县)太(平县)线的铜山;泾(县)青(阳)线的章渡、万级岭、泾(县)旌(德)线的乌溪、马渡桥;泾(县)南(陵)线的湖冲;泾(县)宣(城)线以及泾(县)宁(国)线的蔡村。各线哨所设置信箱两个,规定时间收发,紧急公文由各站境内乡保长另派人专送。民国30年4月全县递步哨裁撤,不通邮路的乡镇支线递步哨保留。同年8月铜(陵)繁(昌)泾绥靖指挥部将泾县划为第四递步哨,总哨设章家渡。县境内踏脚石(仙石铺)、湖冲铺、丁桥、湾滩、小岭、汀潭、濯坑、云岭、北贡等地设分哨。解放前夕取消。
泾县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泾县电信局和邮局。1951年9月成立泾县邮电局和电话管理处。1952年底,县电话管理处划归泾县邮电局管理。1969年12月,泾县邮电局划分为泾县邮政局和泾县电信局,分别隶属于省邮电局与县人民武装部。同时基层邮政业务与电信业务也一分为二,邮务由县局管理,电信由各地公社人武部部长代管。1973年,县邮政局、县电信局合并恢复为泾县邮电局。1974年在县城中心十字街头新建3层邮电楼房485平方米。当年全局职工190人。
1949年,全县设有2个邮电所,39个邮政代办所。1955年,榔桥、茂林、章渡3个乡镇改设邮电支局,邮电所增加为5所,代办所减为29所。1958年,陈村改设支局,全县共有支局4个,邮电所15个,代办所减为20个。1960年,全县支局10个,邮电所12个,代办所20个。1962年,支局减为8个,邮电所减为4个,代办所减为14个。1987年除县邮电局外,全县基层有邮电支局8个,邮电所11个,代办所10个。
泾县邮电支局情况表

泾县邮电所情况表

邮电代办所有乌溪、黄田、泾川山庄、南容、爱民、纪村、铜山、古坝、乌鱼坑、丁桥共10个代办所。
泾县邮电局(所)增减情况统计表
表10—3(1952~1987年)单位:个

三、邮路
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立泾县邮局,即开办泾县至南陵旱路邮班,三十二年开办泾县至旌德、太平县邮路。民国2年开办经茂林至太平县步班邮路,同时扩大县内邮路。至民国15年,泾县通县外邮路有:泾县(城)~南陵县(城),每日对行步班;泾县(城)~宣城县青弋江镇;泾县(城)~旌德三溪镇,每日为交换班。县内通邮乡镇有:下坊、湖冲、官庄、花林、凤村、茂林、铜山、章渡、焦石埠、翟村(今陈村镇)、万村、查村、厚岸、赤滩、马头、蔡村、晏公、榔桥、大康(今黄村乡九峰村)等19处。其中县城至榔桥河、县城至茂林、县城至赤滩、马头镇均为逐日班;章家渡、焦石埠、翟村、万村、晏公、大康为隔日班,其余偏远乡镇为三日班。邮差按邮路挑运邮件往返,风雨无阻。抗日战争爆发后、泾县至南陵、宣城邮路阻滞。民国27年始改变邮路交换地点,班次改为三日一班。民国28年开通泾县至旌德、绩溪两县直运邮路,为日夜兼程的步班。抗战胜利后直至解放,恢复原来至南陵、宣城、旌德、太平等邮路交换班。
解放初期按原来邮路邮运。1951年,南雄线,泾宣线公路通车,泾县到芜湖、南陵、宣城邮路改由汽车邮运,同时扩大县内邮路。1952年,泾县邮电局专设县城至茂林、茂林至青阳、泾县至旌德旱班邮路。随着公路交通发展,1954~1956年,茂林至青阳、太平至泾县铜山交换步班邮路先后停班。1958年始,境内邮路迅速发展。至1963年,全县284个生产大队全部通邮,邮路34条,邮路里程530公里。其中步班29条,自行车邮运班5条。1960年,县局有邮运自行车12辆,1971年为27辆,并有邮运摩托车1辆。1976年全县邮路总长1410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9条,自行车15条,步车班25条,步班10条。1979年,摩托车增加2辆。1987年全县邮路发展到59条,其中委托客运汽车邮路9条,自行车邮运15条,步车班34条,市内邮路1条(1公里),邮路总长1213公里。县局有邮运汽车1辆,邮运自行车37辆。
建国后泾县几个年份邮路单程里程表
表10—4单位:公里

四、投递
自泾县邮局设立始,即开办信函包裹收寄和投递。函件分普通(平信)和挂号(单挂号、双挂号)、快信3种。民国初增设航空函件、国际函件、汇兑、报刊及印刷品,电报收寄。县城、茂林、榔桥开始投递落地函件、包件,稍后投递汇票。乡村仍以收件人至代办所自取为主。跑班邮差兼向沿途学校,铺商投递。县城有专职投递员1人,每日下午投送。茂林、榔桥为兼职投递。民国20年,增加代收购物货价、邮政储金及报纸订销业务。抗战期间停止代收货价及储金业务。基层代办所只开办函件、包件及小额汇兑等业务,各处信柜只办理普通函件收寄业务。建国初邮件投递仍沿旧规。
1958年,县城开始划段投递,投递员专用自行车,人员增为3人,后随投递量加大人员不断增加,1987年,县邮局投递员为26人。县城分4段,每日分段投送。基层有投递员22人。
1957年8月开始接办军人普通信件免费邮寄业务,开办保价函件,直接寄投现金,限额人民币100元。1960年停止办理保价信,开办特种挂号函件业务,限于寄递粮、油、布票证及粮油、户口迁移证等。1966年9月至1969年4月,一度免费挂号寄投《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毛主席语录》。1968年取消军人函件免费邮寄业务。1984年4月起,又实行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业务。1976年11月开办收寄台湾地区普通函件。1980年7月,县邮电局开办函件存局候领业务。
1949年包件收寄开始以公斤为计算单位,小包每件限重为15公斤,商包为50公斤,同时开办保价包裹业务和代收货价业务。1953年取消代收货价业务,1980年又恢复。1979年以来包件收寄量增长很快,茶叶、宣纸等土特产和工业品居多,1983年出口2.87万件,1987年出口339万件。
五、汇兑
民国初,县城开办汇兑业务、最初限额50元。继后榔桥、茂林支局开办汇兑,限额增加为200元。营业员填发两联汇票。抗战爆发后,汇兑业务大减。建国后采用三联单。1956年改用汇款金额剪格式填写两联式汇票。1959年改专用汇兑封套寄出。1962年取消汇套,直接由汇款人填写汇款通知单,经开发局验收汇款后寄往兑付局。同年调整汇兑业务,机关企业和团体汇款额人民币30元以上一律由银行办理。1980年,汇款限额提高为人民币5000元。
建国后泾县部分年份邮政业务情况表

六、邮储
民国20年泾县邮局开办邮政储金业务,抗战爆发停止。1952年1月,泾县邮局曾与县人民银行订立合同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未久停办。1986年8月下旬恢复定期、活期和有奖等数种邮储。至1987年已有储户10156户,累计储蓄金额287311.75元。
建国后泾县邮电局部分年份收支情况

七、报刊发行
民国20年前,报刊直接订阅,邮局投递。嗣后县局与榔桥河、茂林支局开始办理报刊订阅、未久改为报刊经销分处,业务独立。
建国后泾县邮局于1950年3月开办报刊发行业务,是年发行各类报纸85747份。1952年底邮局开始发行各类杂志刊物,同时设立贴报栏供群众阅览。1982年起邮电局专门设立报刊零售门市部,各支局也都兼营报刊零售业务,县城设报刊零售亭5处。
建国后泾县部分年份报刊发行统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电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