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客运
陆路客运泾县解放前不通公路,行旅大都徒步,俗称“起旱”。少数宦绅富商坐轿代步。清代衙门有官轿和专役轿夫,各地官绅人家、宗族公堂备有私轿。民国初,县城、马头、赤滩等地有私人开设轿行专营客运。民国25年县城有轿行3家,各有轿4~8乘不等。赤滩、马头各有轿行1家,轿2~3乘。其他集镇乡村亦有兼营轿乘业务的个体,民国35年县政府统计,全县有轿102乘。
1951年,泾宣、泾芜两条公路通车,始有客运汽车。至1976年,全县32个公社全都通汽车客运。1951年8月泾县汽车站成立,泾县~芜湖对开客车,每日1班,停靠南陵、繁昌等县。泾县至宣城隔日对开1班。1959年增加为日发泾~芜、泾~南、泾~旌、泾~宣4条客运线。泾芜线每日对开2班,其他各线每日对开1班,并由敞蓬客车改为35~40座客车。1968~1976年县内班车逐渐开通,相继建立黄村、花林、榔桥、白华、苏红、汀溪、爱民、蔡村、茂林、陈村、厚岸、晏公、云岭、昌桥14个基层汽车站,并设招呼站13个。80年代始,增开长途客运班车。至1986年,先后开通泾县~湖州;泾县~杭州;泾县~上海;泾县~南京;泾县~无锡等跨省客运线,增开泾县~合肥;泾县~黄山;泾县~荻港;泾县~巢湖;泾县~青阳;泾县~安庆;泾县~马鞍山等跨地区客运线。1987年,县汽车站(包括榔桥、陈村、茂林3个分站)每日发出跨省起点班车6次、跨区起点班车50次,跨区过路班车22次,县内班车66次,全天总计日发班车144次。是年还开办县城通往城郊公共交通车(10公里以上)3条线路,即城关~晏公;城关~琴溪;城关~昌桥,每隔1小时往返。
此外,1985年起,城关镇成立泾县农民旅游公司,置客车2辆投入客运,同时个体运输专业户有客车3辆,面包车2辆和三轮机动车350辆,参与城乡通往周边市、县客运。县宣纸厂、小岭宣纸厂、化肥厂、县造纸厂、建华造纸厂、水泥厂、县电机厂等企业均有专用客车接送职工。
1987年,全县有客车165辆,除厂矿专用客车8辆外,其余全部承担社会客运,年客运量达242.5万人,803.28万人公里。
泾县部分年份汽车客运情况表

水路客运1978年,陈村灌区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总干渠部分航段开辟为客运航线,泾县~花林段行驶木质客轮1艘,50马力、110个座位。同时开辟黄村~平垣客运,行驶挂机客船, 是泾县水路客运之始。泾~花线日往返2次(即上行、下行各2个班次)、黄~平线日往返3次。两线沿途停靠5个自然村。1987年为减少渠堤浪损,县政府决定暂停泾县~花林客运。黄村~平垣继续行驶。1978~1986年,两线客运6253万人次,524万人公里。
二、货运
水路货运解放前泾县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青弋江航道,以木帆船运载为主,上行至县西小河口、洪水期可至太平县;下行直至芜湖市。民国25年全县货运木帆船210余艘,载重总吨位1200吨左右,均为私有,领取执照参加营运。船舶分布为:水东(陈村)、小河口40余艘,枫坑、五星洲60余艘,县北纪村、新店、獭猫洞(今太美村)、唐村、柏山等地110余艘。马头、赤滩、城关3处运输量最大,水东、章渡、溪口、枫坑次之。输出以土纸、煤炭、陶器,茶叶、烟叶、宣纸、麻布等土特产品为主。输入物资均为日什百货工业品及粮油等。民国20年成立泾县船业公会,协调行业运价及运输业务。抗战期间,水路货运下行青弋江镇为止,运输量减少。抗战胜利恢复至芜湖。民国35年至37年,县城先后有私人开办转运公司3家,为货主代办水运,为船主承接业务。货运年吞吐量约3~5万吨。
县内青弋江上游及徽水河航道货运主要由乌排运载。建国前全县共有运货乌排240块。黄村、平垣一带约占半数以上,水东、凉潭两地近半。货运一条行驶于章渡、水东、小河口、太平一线;另一条行驶于徽水河黄村至旌德三溪镇一线。下行运载土产,上行运输工业百货,年吞吐量约万吨。
此外,境内青弋江沿线,徽水及汀、漕溪、琴溪沿线竹木商品,均从水路外运,产地农民自行编扎排筏,可载运柴炭。民国间,赤滩、马头两地为竹木集散地。
建国后公路通车,水路货运渐少。1952年全县木帆船减少到121艘。是年成立泾县船民协会,入会船主281人。同时建立船业工会,入会船工222人。1953年成立泾县排筏运输大队,1954年全队有乌排260块、排工660人。1956年成立泾县港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入社443人,船只作价入股。同时成立泾县乌排运输合作社,泾县排筏运输合作社(专门放竹木排)。1958年11月合并成立泾县港东风人民运输公社,有木帆船123艘,1109吨;乌筏216块,全社700人,评工记分,按劳分配。1963年改为泾县水上运输合作社,下设4个运输队(3个船队、1个乌排队),1个排筏流放队和船舶修理厂(后改船厂)。1970年改运输营、运输连建置,部分排筏工先后下放安置。1978年水运社改为泾县航运公司。1958年后,县内除竹木仍有水运,其余货运均从陆路。自此,本县船舶转向县外,在长江内河承揽货运业务。1987年全县有船舶49艘,载重量2465吨,年运载量2090万吨。
陆路货运建国前,县内陆路货运量约占五分之一,主要是马头、赤滩、县城3地至榔桥、旌德县三溪一线居多。由于道路崎岖,行李货物都以挑运为主。也有人力手推木质独轮车载运和骡马驮运。其余各地多短途搬运。民国间,县城有私人开设“脚行”代客挑送零担货物行李。民国22年成立泾县手车公会,榔桥成立手车队。全县有独轮车230余辆参与运输。此外,农户私家有独轮车约百余辆,以运销自产木柴和粮食为主。全县还有骡马60余匹,其中小岭宣纸棚户自养骡马20余匹,专为本棚运输。其余常年参与货运。
建国后公路交通发展,汽车货运业务不断扩大,货运量逐年增长。70年代始,县汽车站专门设货运室办理货运。1980年后又增开泾县~芜湖零担货运班车。1970年县成立“泾县战备运输指挥部”,调集各单位货运汽车统一调度,承接货运业务。翌年改为泾县汽车队,同时成立“泾县联合运输指挥部”,统一指挥管理水陆运输(包括车站、车队,搬运站,船运社)。货运实行一次托运,一次计费,全程负责。联合运输自1971年至1982年终止。后来实行“有路有水大家跑,有客有货大家装”的开放政策,县车站(包括四连车队)、县车队、县搬运公司车队、钢铁厂车队、建华纸厂车队、县供销社车队以及其他厂矿企业、乡镇企业车辆和社会车辆参与货运。1987年全县货运车辆共488辆,总吨位1447吨,全年货运量21.4万吨,货运周转量达2428万吨公里。此外,还有联户、个体户中型货车和小型拖拉机共2000余辆参与货运。
泾县部分年份汽车货运实绩表

三、搬运装卸
箩班清宣统间,县城西门、南、北水关3处码头(青弋江河岸)船舶停靠处,有专门承接搬运商号及客商货物装卸劳务组织,名称“箩班”。有搬运装卸工10~20余人(人数不完全固定),自行结合,领头人徐宗全,人称“徐宗全箩班”,民国后曾改名“义和”、“协和”等牌号。民国初,马头、赤滩先后组成箩班,各有10余名工人。箩班工具简单,“扛子扁担加篾箩(即箩筐),不是挑抬就是驮”。境内其他水运码头的船筏货物装卸搬运,均由货主临时雇用零散劳力。抗战胜利后,县城“义和”箩班发展到40余人,兼 营短途挑运零担货物业务。
搬运站建国后,于1950年在原来“ 箩班”基础上成立泾县城厢搬运工会。从此“箩班”不复存在,由工会承接搬运装卸劳务。1951年公路通车,汽车站建立,搬运工会分别承担汽车客货装卸搬运和水码头船舶货运装卸业务。1954年建立泾县搬运站。同时建立城关、茂林、章渡、包合、榔桥,赤滩6个乡镇搬运分站和下坊、蔡村、马头3个搬运小组。1956年手车工会并入搬运站,共有搬运工322人。其中板车队120人,专务长短途货物运输。1958年县搬运站改为泾县搬运管理站,1964年又改为泾县搬运装卸合作社,各地分站改为搬运队,以队为基础,独立核算,统一管理。随着乡镇公路建设发展,公路运输量增加,搬运装卸量相应增多,全县搬运队组渐增。70年代全县有城关、赤滩、蔡村、茂林、章渡、榔桥、陈村、晏公8个搬运站(队),孤峰、包合、汀溪3个搬运组。城关、陈村两站分别自购货车1辆和3辆,1976年调县社建立汽车运输队(汽车折价归社)。80年代始,体制改革,各地基层搬运组织与县社脱钩,各自经营装卸劳务。
搬运公司1980年改原来县搬运合作社建立泾县搬运公司,实行企业经理制,自负盈亏,下分装卸队、汽车运输队(1986年划建第一、第二两队)。1986年末公司有职工384人(含退休工人89人),载重货车43辆、拖挂13辆,总吨位283吨,年运输量5.6万吨,周转量63.6万吨公里,全年装卸量46.5万吨,运营收入159.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总值176.6万元(不含下属队固定资产)。
下一篇:第四节 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