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渠道
清代以前,宣纸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部分作为贡品,供朝廷和地方官吏作书画、文书档案之用; 在民间除用于书画外,多为修宗谱、印藏佛道经文、裱托、信笺等所需。清及民国间,出口日本、东南亚各地,出口量逐有增加。
国内市场以上海、苏州、浙江、南京、汉口等地为主。据民国25年(1916)统计,上海全年约销3000~4000件;苏州700~800件;汉口400~500件;南京200~300件。此外、北京(荣宝斋是销售大户)、广州、芜湖、天津等城市亦有一定的销售市场。清末至民国期间,泾县40多家宣纸棚户有28家分别在沪、苏、汉、宁、芜等地设立纸栈、发行所、纸店,专事销售业务。上海是宣纸对国内外销售的枢纽,苏州是黄宣的主销地,芜湖是转运销售的集散地。各纸厂和发行所均以批发为主,成批向外销售。零售业务由当地派经营。未在外地设栈的棚户,委托他栈代为推销,付给手续费。为推广销路,各栈均有联系业务的专职人员(旧称“跑街”)。此外,尚有往来于主客户之间的“掮客”(不属于某一家的“跑街”),在纸栈所在城市成批或零星推销宣纸以谋生。
宣纸业兴盛时,各棚户产品均有较固定的销售对象(俗称“老主顾”)。外销产品以薄型为主、销售对象以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为大宗,欧美各国次之。国内以净皮棉料、黄宣为主。
为探索国外宣纸销售市场,汲取国外造纸技术,清末及民国期间小岭宣纸业主曹廷柱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去日本考察工、农、商业,期间曾广泛宣传宣纸。继后有曹恒如于宣统二年(1910)、曹鉴圆于民国7年(1918)、曹栋丞于民国14年、曹秀峰于民国20年、曹克信于民国22年先后去日本考察,扩展了宣纸在日本的销路,并学习造纸新法作参考借鉴。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人罹难,题书作画,修谱,藏经等文化活动基本停止,宣纸销量锐减,各商埠纸栈相继停业。为开拓销售新渠道,各厂家开始恢复加工宣生产投放市场,以适应水笔书写和装潢裱托之用。同时开辟后方销售市场,用人、畜力运宣纸至屯溪,然后汽车运输至湘、赣、渝、蓉等地销售。
建国初期,仅有少数几家棚户生产宣纸,销路不畅,产品积压。1953年6月,泾县供销合作总社等单位组织“工农业物资交流会”,宣纸产品受到来自皖 南、皖北各县市以及南京等地商界代表欢迎。并开始建立业务往来,产品逐步行销到京、津、沪、宁、苏州、武汉等地,出现产销两旺的新局面。
1954年,宣纸业实行公私合营后,产销纳入国家计划。北京荣宝斋成为主要销售对象,同时行销上海、西安、重庆、武汉、广州、南京等城市。黄宣销售仍以苏、杭二州为主。
1957年始,宣纸销售由国家商业部统一包销,实行计划供应,具体业务由县供销总社(后归土产公司)办理,外销任务由出口业务部门下达任务。这一包销形式直到1968年终止。1969年起,中央轻工业部、商业部将年度生产和销售计划下达到厂,原来产、销不能直接见面和信息不通状况得到改变。
1984年12月,泾县成立“中国宣纸公司。”从此,部分宣纸归公司统一销售,部分产品厂方自行经营,乡镇企业宣纸厂家产品都自产自销。
建国后,宣纸用途除书画,印刷,装裱外,已跨越文化领域,在工业生产中广为应用于过滤,吸墨等方面。熟宣加工、制作册页成为时新畅销货。改革开放后,宣纸出口量增加,大部通过广州、深圳等港口运往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销售。
二、价格
民国初期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宣纸销售价格由宣纸同业公会成员共同集议,根据市场供需状况、成本、产量,议定各种规格普通销价,并报县商会备案。各棚户按不同质量产品,参照普通销价,自计零售、批发略有差异的销价,并有5~10%左右的上下浮动,各厂之间亦互为制约。这一时期,除少数年份因兵火灾害造成滞销,价格下降,正常年份稳中有升。抗战爆发后,京沪、宁、苏等地相继沦陷,原来的国内外宣纸销路险阻滞,造成有贷无市,同时整个社会物资紧缺,物价上涨,以致宣纸生产急趋衰落,宣纸价格虽调整上涨,但实际造成明升暗降。抗战胜利后,通货澎胀,物价飞涨,宣纸价格随之波动,导致厂家亏损严重,生产难以为继。
建国初,宣纸价格由县工商联合会和税务部门核定。1953年后,宣纸生产纳入国家经济轨道,价格由计划委员会物价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定,分别定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3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1984年始,企业有自主权,宣纸价格由厂家视产、供、销及成本制订,报物价管理部门审核。各厂之间产品销售价格各不相同。
宣纸价格表(一)
民国元年民国20年

宣纸价格表(二)

宣纸价格表(三)
续表8—8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