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产品产量
民国初期,泾县工业产品主要是手工业制品,以白丝、宣纸、土纸、麻布为大宗,有相当数量销往上海、江、浙一带。民国16年后,开始生产火柴梗片。抗战期间增加卷烟、棉织品(棉布、毛巾)生产。此外还有铸锅、剪刀、白酒、植物油、雨伞、毛笔、青砖、碟瓦、陶器等10多种。
建国后,工业发展门类增多,1980年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宣纸为龙头的造纸业;以电机为主导的机械工业,以生铁、化肥为主体的冶化工业,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涌现出一批名优新产品,有的厂家分别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列为定点生产单位。1987年,除宣纸外,全县工业产品约380余种,其中轻工产品140种,机电32种,重工业产品59种,建材51种,食品100多种。
泾县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主要经济效益





二、劳动管理
用工管理建国前私营工厂、煤矿、手工业作坊和铺店的生产用工都是雇用制,或业主自行物色,或工人托人被雇。除临时短工外,工期一般一年一订,特殊 情况业主可中途辞退雇工,工人中途辞工则比较困难。所谓管理都是按约定俗成的行规。建国后,矿山、工厂自公私合营始,用工就归地方政府劳动部门统招统管,企业按政府规定用工,工人在生产中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违纪违章按规定惩处。手工业者建立合作生产组织后,成为本企业职工,遵循本企业规章制度,并接受政府劳动部门统一管理。1956年始,全县各工业企业用工纳入国家统一的劳动管理计划,用工由县劳动部门核定编制统一招工,统一调配。1980年后,逐步下放企业用工自主权。1985年执行宣城行署 《关于简化劳动管理暂行规定》,放权给企业,企业按劳动需要编制计划,由劳动计划部门核定,自行向社会公开招工,签订合同,定期试用,培训上岗,考核定级,并制定考勤制度、劳动纪律以及奖惩规章,直至辞退违纪职工。1987年3月始,推行优化劳动组合办法。
企业管理建国初期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主要是以加工定货、经销、代销方法组织生产。通过对产品质量检验监督,防止偷工减料,同时按照行业特点和历史习惯订立各项管理制度。对集体和国营企业,先后实行生产奖、节约奖、安全奖、竞赛奖和综合奖等奖励制度。1959年,全县企业实行“车间包产量,小组包消耗,个人包质量”三包制和领导干部下车间参加劳动的制度。1978年5月始,全县逐步实行国家规定的计划、劳动、技术、安全、材料、生产、财务、生活八项目标管理制度。泾县钢铁厂车队率先恢复奖金制度。制定文明生产规定,进行考核,建立奖励审批制度。1981年,以泾县钢铁厂为试点,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行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1984年始,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和承包责任制,实行工资、奖金、福利与经济效益挂钩。同年,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即:经济承包,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资为浮动工资 ,改固定工为合同工。
1986年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增加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独立核算企业的管理目标,企业普遍自订指标,强化管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987年底,皖南电机厂、泾县农机厂、泾县钢铁厂、泾县造纸厂、泾县水泥厂各自签订承包经济合同。此外,北贡水泥厂、浙溪油箱厂定为三级计量单位。多数企业,分别按国颁、部颁、省颁质量标准制定全面综合指标。皖南电机厂、泾县造纸厂、泾县钢铁厂和浙溪油箱厂经检查考核,达到全面质量管理合格标准。皖南电机厂晋升为国家二级计量单位,荣获“安徽省质量管理奖”。
技术管理50年代,全县工业企业一般都由企业自身以师带徒,提高工人技术素质。70年代,部分企业开始选派工人去外地培训学习,回厂传帮带,同时鼓励工人参加技术革新。1973年后,各企业内部先后增设生产技术机构,以技术培训、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为内容,加强技术管理工作。1979年至1987年,全县投资7000多万元,实施80余个技术改造项目,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扩建、技改。
1980年后,全县工业企业普遍开办业余夜校,由企业自身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关部门科技人员和中学教师,编写讲义系统教学,定期闭卷考试,以提高职工文化科技素质。新工人就业前,由劳动部门牵头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进行上岗前培训。1982年至1984年,先后举办统计、会计、刺绣、无线电4个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205人。此外各企业单位还自办对口短期技术培训班。1984年始,县总工会还为企业开办职工业余初级中学,吸收青年工人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工人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三、产值利润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工商科扶持原手工业和私营工业恢复生产。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42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2年上升到1225万元。经过三年恢复,私营工业企业开始合作生产,纳入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体工业和国营工业亦得到发展。工业总产值稳步增长。1958~1960年,盲目发展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上升,但实际投入过多,造成严重失调,全县工业总产值连年急骤下降。1962年,工业总产值866万元,1964年总产值又降至741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196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489万元。70年代全县发展“五小”工业,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注重经济效益,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上升。1985年突破亿元大关。1987年达到16417万元,其中乡镇企业工业产值5061万元(含村办工业产值680万元,联户办工业产值681万元;个体办工业产值1207万元)。1978年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应得产品销售利润)439万元,到1987年增长为2017万元。1978年地方国营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114万元,亏损额为243万元,企业亏损面为31.6%;1987年利润增为1176万元,亏损额下降到128万元,企业亏损面为15.4%,持平一户。二轻工业企业利润额1979年为38.5万元,1987年154.1万元,企业亏损4.9万元。乡镇工业1984年利润208万元,1987年767万元,企业亏损56.9万元。
泾县工业总产值(当年不变价)
(1949~1987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