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家畜饲养
猪泾县饲养家畜中养猪最为普遍。农村有“穷不断猪”传统习惯。农户一般年景养肥猪2~5头,一年出栏两次。民国30年全县养猪14300头。民国32年全县养猪13100头。建国后,全县养猪数量成倍增长,1949年饲养生猪37145头,年末存栏28500万头。比民国30年增长1倍。1952年全县养猪49493头。1958年“大跃进”后,全县生猪饲养量连续4年下降,1961年全县饲养生猪仅8869头,是建国以来最低的一年。1962年始稳步增长。70年代始发展集体养猪,1973年饲养量达到174672头。此后每年饲养量14万头上下。1987年全县饲养生猪量上升至160619头,农户平均饲养2.3头。
泾县养猪品种历来习惯“皖南黑猪”。其优点是早熟易肥,出栏率高。浙溪、榔桥一带习惯饲养“绩溪黑猪”。50年代部分农户饲养“皖南花猪”,大量猪源靠外地流入。1970年前仅南陵、旌德、绩溪流入本县仔猪每年达4万余头。泾县本地猪种繁殖量一直不高。1955年全县只有616头母猪,产仔猪一般3万至3.8万头,只成活2.6万头~3.4万头。70年代集体饲养发展较快,全县集体与私养种猪每年5000头以上。1984年开始推广杂交猪,实行“三化”(即公猪外来良种化,母猪本地良种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1971年~1986年先后引进巴克夏、克米洛夫、苏白、长白、汉普夏、杜洛克、大约克、中约克等8个品种种猪61头,同时引进外来良种母猪85头,不断选优汰劣,更新换代和人工调教采精,人工受精配种。1984年县畜牧兽医部门设猪人工授精点2个,1987年增加为14个。1986年又推广瘦肉型良种公猪配种2543头(包括本交),生产杂交一代猪25000头。1987年人工授精猪1127头,全县1987年共有种公猪59头,母猪2478头,农户平均每户饲养2.3头。据调查,苏白×新圩、汉普夏×新圩、杜络克×新圩3个杂交组合产的杂交一代猪育肥期,在同样饲养条件下,均比当地公母猪交配的一代育肥期缩短4个月左右,良种公猪同新圩母猪杂交一代,饲养6个月体重可达80~90公斤。
牛泾县北乡农村饲养水牛较多,属滨湖型;西南乡饲养黄牛较多,属华南型。民国28年全县有耕牛1210头。建国后全县饲养水牛逐渐增多。
1949年存栏牛14961头,其中耕牛9276头。1958年后为集体饲养。80年代农村实行体制改革,耕牛饲养逐步转为私人管理。1980年百园公社曾办奶牛场,引进荷系黑白花乳牛6头。1983年春,乳牛经冷冻颗粒精液人工受精,产犊6头,后停办。1986年全县存栏牛21983头,其中耕牛16926头,1987年存栏23591头。耕牛负役,1949年平均每头37亩,1967年为32.9亩,1978年为25.8亩。由于复种面积扩大,加重了耕牛负役,1949年为48亩,1967年为60.9亩,1977年为64.9亩,随着农业机耕程度提高,耕牛负役减轻,1987年为63亩。
1984年县畜牧兽医站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黄水牛冷冻颗粒精液人工授精技术。1984年至1985年底,西阳、百园、陈村、昌桥等乡共人工授精101头,产犊12头。1987年西阳、百园、浙溪、凤村等乡共授精223头,产犊28头。杂交牛具有个体大,四脚高,初生重,生长发育快等优势。当地牛2~2.5岁开始犁田,摩本杂交水牛1.5岁就可负役。
羊泾县丘陵区及平原地区农户习惯零星饲养山羊,多数为拴牧。一般是自繁自食,少量进入市场。1956年农业部门曾从广德购进湖羊20余只,饲养作毛用为主,后未得推广。1957年昌桥、古坝两乡农民饲养湖羊仅51只。后曾引进德国“美丽奴”细毛绵羊。1959年商业局猪场曾饲养绵羊100多只。1972年又引进德国“美丽奴”细毛绵羊20只,由太园公社园林牧场饲养。1974年县土产公司引进寒山羊300余只,扶持浙溪、昌桥、太园等社队饲养。由于饲养技术及适应性不强,均未繁殖。农村仍以饲养山羊为主,1987年全县共饲养2190只。
兔泾县历来养兔极少。1974年县茶茧公司购进安哥拉兔100余只,分给古坝、安吴等地饲养,作毛用。80年代繁殖较快,安吴村农户饲养千余只,古坝、铜山两地出现养兔专业户。1981年全县养兔7000多只。1986年饲养量下降为5000只。1987年农村养兔只有3000只左右。
貂鼠70年代末,80年代初本县始兴饲养。1979年~1983年县土产公司饲养200多只,由于技术等因素发展缓慢,效益不佳,停养。
蜜蜂泾县山区少数农户有饲养中蜂习惯。70年代中期始有少数农户引进意大利蜂。至80年代,农民发展家庭副业,开始有养蜂专业户。1986年全县养蜂5600箱,饲养百箱以上的专业户115户。1987年养蜂6414箱,其中中蜂2000箱。
二、家禽饲养
鸡泾县普遍饲养当地鸡种,分三黄鸡(嘴、脚、羽毛黄色)、麻鸡、芦花、黑乌骨、白鸡等,都是肉蛋型鸡。农户一般饲养量20~40只,最多养50~60只。“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批资本主义,农户养鸡普遍减少。1983年~1984年出现养鸡热,全县各地开始有养鸡专业户,其中“振兴”“旭东”两个养鸡专业户,曾引进英国蛋鸡罗丝鸡,日本肉鸡白路克,加拿大蛋鸡星杂579,荷兰蛋鸡希塞斯,加拿大大肉鸡星布罗,日本蛋鸡S220,及美国蛋鸡巴布科克等。还引进江苏如皋和南通一带的“新狼山鸡”、江西太和鸡。专业户饲养量一般为300~400只,少数户达1000余只。
鸭农户家庭饲养多为当地品种,有麻鸭、昆山麻鸭、巢湖麻鸭。建国前,一般农户家庭饲养10~30只,少数专业养鸭农户(俗称鸭棚)饲养数量200~300只。50年代和60年代引进北京鸭品种。80年代始,全县已发展有20多个养鸭专业大户,并引进狄高鸭、樱桃谷鸭,饲养数量也大为增加,一般每个专业户饲养300~500只。
鹅泾县养鹅多为当地白鹅,属太湖鹅种型。1979年~1983年潘村示范农场职工和百园乡农民引进雁鹅、狮头鹅。1986年县科委组织专业人员学习活鹅拔毛技术,向专业户传授,以增加饲养户经济收益。1987年全县养鹅2000余只。
建国后泾县畜牧业部分年份生产统计


下一篇:第八节 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