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6℃,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7℃。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7℃,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8℃。无霜期一般为239~240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4日,终霜日为3月19日,霜期126天,最早初霜可能出现在10月下旬(如1958年10月23日出现了初霜);终霜也可能出现在4月上旬(如1969年4月5日)。无霜期的长短,各年也不一,有的年份达270天(如1972年),有的年份只有217天(如1966年和1978年)。
积温:
≥10℃年积温平畈地区为4950度。各年悬殊较大,最多达5351.7度(1961年),最少为4684.9度(1970年)。从1977年开始,本县积温有下降的趋势。
泾县气温有垂直变化与地区差异,历来有“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以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特征。
泾县不同海拔高度≥10℃积温表
表2—1


泾 县 四 季 划 分 表
表2—2

表2—3

寒潮:
泾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关系,历来在春、冬、秋三季均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而多次出现寒潮。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无记载资料,仅据1957~1985年的资料得出:本县寒潮的年、月、旬分布如下:
1957~1985年29年间,共出现寒潮145次,平均每年有5次。1965、1966两年未出现寒潮。1976、1977、1983、1984年4个年度寒潮也少。29年中强寒潮共有16次,平均每2年有一次,寒潮的出现,连续降温7~15度,最低气温为<-8℃(冬季)或<-0℃(春秋)。寒潮多般在11月中旬到翌年4月上旬出现,并以1月为最多。29年中共有4次,其它各月共出现2~3次。最早出现寒潮日为10月21日(1981年)。平均结束期在2月下旬,最迟在4月11日,寒潮出现时气温下降最低为-14.5℃。
寒潮的出现不仅引起大幅度降温,还会引起大风和降水,甚至出现雷电。寒潮降水,1972年1月30日到2月7日降水竟达51.1毫米。寒潮间由于急剧降温对早稻播种影响较大。
降水、蒸发:
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左右。因受地貌影响,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一般是山区多于平畈和丘陵区,南部多于北部。汀溪、爱民、陈村多在1600毫米左右,青弋江两岸1500毫米左右。榔桥和童疃年降雨量只有1400毫米左右。1970年最多为1334毫米,大旱的1978年,只有970.5毫米。
一年中降水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5~8月汛期。6~8月占年降水量37%,3~5月次之,冬季最少,只占12%。在6~8月3个月中又以6月为最多,历年平均达216.8毫米,最多达361.1毫米(1975年)。7、8月因受台风影响,各年变化较大。如1965年8月份雨量达565.1毫米。1967年最少,只有2.7毫米。
全县各地降水特点也不尽相同。云岭乡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但四季分配不均,变化较大,暴雨强度和次数均为全县之最。暴雨强度最大值258毫米/日。榔桥、浙溪两乡雨量虽不多,但四季分配较均匀。暴雨日少,强度小,最大值只有126毫米/日,降水资源利用率较高。
泾县历年降水量,建国前无从查考。民国时期《安徽省政务月刊》仅记载,泾县于民国20年3月曾建立县城和榔桥河两个雨量站。建国后,据1951~1956年泾县水文站资料和1957~1985年泾县气象站资料记载:城关地区为156.2毫米,全县多年均值1585毫米。但年际变化大,雨量最多的1983年达2270毫米。1954年次之,达2133.7毫米。特大旱情的民国23年降雨只有840.7毫米。1978年也是降雨最少的年份只有970.5毫米,仅占1983年降雨量的42.75%。
全年降雨量以夏季为多,占年降雨量38.2%,多的年份达52%以上,春季次之,占31.4%,秋季占18.2%,冬季最少占12.2%。在夏季尤以6月份雨量最多。多的年份达361.1毫米。1965年较为特殊,8月份降雨565.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619.5毫米的34.9%,比1954年5月份降雨442.8毫米还多122.3毫米。是年8月20日降雨达246.5毫米,超过20年一遇。
本县每年都在芒种(6月上旬)以后进入梅雨季节。梅雨特点是:时而细丝飘洒,时而瓢泼倾盆。常是晴雨相间。梅雨季节约一个月左右,有的年份出梅后进伏,有的年份进伏后尚未出梅。俗云:“梅夹伏,热得哭”预示暑天炎热比往年甚。有的年份虽属梅雨季节,但雨水不多,炎热少雨。梅雨季节的特色不甚明显。一般年份梅雨季节降水量最多,强度也最大,暴雨总数的71%是在6~7月份,常出现洪涝灾害。1951~1985年35年中,共出现暴雨26次,暴雨平均初日为4月29日,结束期平均终日8月28日,最早为2月23日(1985年),夏秋之交,也常出现干旱。尤以秋旱为多,俗有:“小旱年年有,有大旱三、六、九”(按指规律性的每逢三、六、九年出现一次大旱)。由于是山区。素有“大水漫滩过,小水石缝流”的说法。夏、秋之际7天不雨就有旱象苗头;10~15天不下雨。旱象就很明显;20~30天不雨,农作物受灾减产;40天不雨为大旱之年。
年蒸发量约1410毫米,最高年蒸发量为1958年达1602.5毫米,其中7月份蒸发量最高达359毫米。1980年最低年蒸发量为1147.3毫米。
泾县部分地方历年平均每月降水量表
表2—4
地点月平均降水量(mm)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年平均

风向、风力
泾县由于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制约,平常风向规律,冬春多西北风,夏秋多西南风,一般风力为2~3级。
1957~1985年的29年中,全县共出现204个大风日,平均每年7次。其中以夏季(6~8月)最多。占全年51%。春季(3~5月)次之,占29%。秋季(9~11月)占11%,最少为冬季(12~2月)仅占9%。
大风风向:缺乏历年完整记录资料,据1981—1985年泾县大风与风向规律纪录分析,5年共出现25个大风日。从每年看有三个特点:一是东北偏北,二是西北偏西,三是西南,而正北风和东到东南风从未出现过。从各季节看:春季以东北偏北和西南大风为主,并以西南大风次数最多;夏季则以西北偏西大风为主。秋冬两季则完全是偏北大风。
龙卷风次数建国前缺乏历史记载。建国后的1971年7月1日,章渡乡出现1次。该风在中村乡的兰山生成,当时在田野耕作农民目击山顶上白云和乌云翻滚,并迅速向章渡方向移来,漏斗云落地时卷坏房屋一角,将砖瓦等抛入青弋江中,漏斗云附近的青弋江水被吸干见河底,并将一放排人卷吸上空而后摔下受伤,接着又将停靠在南岸的渡船吸起移动数丈落在岸上,龙卷风上岸后,卷坏南岸新街附近棉田棉花数亩(棉叶全卷光只剩棉杆),最后向东南方向移去,消失在安吴乡境内,全过程约30分钟。1983年4月26日凌晨,又一次龙卷风沿章渡、茂林一线经过,两地中学的地震测报站屋顶均被掀塌。
日照
全县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2114.8小时,日照最多的1953年达2451.6小时,最少的1975年只有1833.4小时。每年2~3月雨雪较大,日照时数为全年最少的月份,尤以2月份为最少。全县日照百分率,年平均日照为45%,3月份只有37%。1980年日照百分率只有17%,为有记录以来最低。7~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均为61%。1957~1980年(1968年缺),7月份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1964年为79%,1976年~1978年3年中均达81%,为全年所有月份最高记录。
境内平川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18千卡cm2。
泾县历年各月气象要素表
表2—5(1956~1987年)

二、物候
在本县气候大范围下生物生长、发育、成熟、活动,形成一种自然规律,其现象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常见生物物候大致可分为植物候、动物候和非生物候三类。


(三)非生物候:
本县民间历来有础润而雨的现象。雨前每见家用水缸菜罐(陶制品)泛潮出水,石板地面出现潮润,自来水管浸出水珠,都预示天将阴雨或大雨将至。反之,则预示天将晴。
附:奇异现象
明崇祯七年(1634)2月6日,侵晨,黑气自西而东,终日蔽天。日中鸡栖于埘。
清康熙十六年(1677)10月4日,溪、池、沟、壑水皆涌起,两小时后始停止。
雍正七年(1729),新丰、洪村平地出水,上涌四尺,良久作砰雷声。其地深陷几丈。
咸丰四年(1854)11月5日~12月24日,泾县水沸。
1976年8月23日12时,县农机厂河沿宿舍,有大鼠衔小鼠往返四、五次,动作迟钝,见人不避。
1976年8月24日,县黄梅剧团宿舍区,有株桃树主枝开红花两朵,白花一朵。
同日下午3时,昌桥乡发现约有几万只蜻蜓结队由东向西飞行。
1976年8月26日,太园乡养鹿场水井(深8米)水位突然下降。
同日,中村公社一头耕牛不进栏,强行牵进后,牛挣断绳索而出。同时该乡有八、九条耕牛通宵鸣叫。鸡、鸭也鸣叫,当晚10时许大雨。
1976年9月12日凌晨4时15分,中村公社梅山大队社员胡山纪(女)等4人见天空一道绿色光亮,四、五分钟后消失。同月13日凌晨,中村公社梅山林场有人见白光;16日凌晨3时许又见白光;18日凌晨4时复见白光。其光为电弧光,闪后有一道黑烟,空气中弥漫有硫磺味。
9月25日,爱民公社三合大队黄坑生产队一处山坡上发现“S”形地裂缝,长6~7米,宽34厘米,深54厘米。
同日,白华公社河溪大队雁柯生产队,有棵桃树满树开花如春天。
同月26日,厚岸公社与石台、青阳县交界处发现地面有裂缝。
同月28日,潘村公社古坝大队虎形生产队,有数棵桃树开花。
同月29日晚上8时,苏红公社有人发现西边有三道白光。
1976年10月8日晚上9时40分,蔡村公社发现天空四处有火光,形同起火,光有红、黄、黑、灰等色,并逐步发展,然后消失。
同日下午6时左右,潘村中学观察到山口村方向西边天空有火球,大如篮球。1小时后,在东边又出现小园点状火球。两种火球均经10分钟左右消失。其时“土地电”南北向下降幅度很大。
1976年6月26日下午3时30分,潘村公社山口村扶塘突然冒出黄泥水、水流较大,两天后恢复清水。据当地群众反映该塘50年代曾冒过一次黄泥水,此塘大旱之年从未干涸过。
1979年7月9日,下午5时许(江苏省溧阳县发生6级地震前数分钟),本县天空云层密布,如暴雨将至,后转为淡黄色云层,稍后又转为粉红色。
同年8月2日傍晚,县电机厂冲床车间山墙尖上爬满数百只麻雀,约2小时后自行飞去。
同年8月8日8时许,爱民公社粮站附近山石壁上突然发生噼啪响声,声如炮竹。接着冒烟燃烧,用灭火器扑灭无效,后用黄砂覆盖才将火焰熄灭,当时虽天阴,但无雷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