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德知州袁学昌就城内东南隅复初书院创办广德州官立中学堂,学堂以原儒学水田、山林收入和房地租及存款利息为常年经费。首批有学生15名。宣统元年(1909)有学生30名,分为两班授课。宣统三年,学生增至43人。学制五年,开设修身、读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术、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民国元年(1912)改称县立中学堂。3年,停办。
民国11年(1922)在原中学堂校址复办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翌年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15年,并入省立八中,广德学生赴宣城就读。
民国17年(1928)8月,在前省立十二中校址复办县立初级中学。23年设3个班,有学生79人,教职员12人。25年学校改为农科职业学校,不久复为县立初中。26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27年2月开设县立初中补习班,在今县政府大院内。8月县立初中恢复,校址迁至城东南苏觉庙村。同年,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迁人本县柏垫大陆村,该校分设师范、普通中学两部,有学生800余人(其中三分之一为广德籍学生),教职员60余人。28年,江苏省立第五临时中学迁往绩溪。是年广德县立初中有5个班,学生274人。开设公民、国语、英语、几何、历史、地理、化学、音乐、美术、劳作、童子军、体育等课程。8月,孔子遗等14人在砖桥泉口村创办私立自强初级中学,开设3个班,学生149人,教职员9人。翌年秋,因经费不敷,经省政府核准与县立初中合并,改称县立初中分校。后历三载,经费仍靠私人筹资支撑,学校难以维持,遂停办。32年,广德第四次沦陷,县立初中又迁至四合焦村。33年2月再移至四合崇法寺,时有6个班,学生227人,教职员14人。34年3月,学校解散,少数学生分别由宁国、宣城等地中学收容。35年1月,县立初中恢复,校址在城西祠山殿。35年春,有8个班,学生365人,教职员33人。36年呈准增设高中部,改名为广德县立中学。次年春,学校设有8个班,学生338人,教职员33人。
1949年4月广德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广德县立中学。县长许道珍面示校长黄自强筹备开学复课。复课后,学生寥寥。秋,县人民政府指示将广德简易师范并入,成立广德县初级中学,设校务委员会管理学校,周瑞栓任主任。当年招收新生100名,连同老生共200余人,设5个班,有教职员37人。1950年秋,恢复校长制,宋家祚任校长。1957年学生增至517人,教职工40人。1958年秋,增设高中部,招高一新生46名,学校易名为安徽省广德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同时,本县创办横山、卢村、柏垫、誓节4所初级中学。是年,全县有普通中学5所,在校学生1233人(其中高中学生46人),教职工95人。1959年秋,又创办流洞初级中学。同年底本县中学在校学生增至2162人(其中高中学生89人),教职工151人。1961年对全县中学进行调整,撤销卢村、柏垫、流洞3所初级中学,横山初中并入广德中学,仅保留广德中学和誓节初中两所中学。1964年,恢复横山初中和柏垫初中。当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在校学生878人(其中高中学生117人),教职工101人。1963~1965年,各校致力于教学改革,开展学雷锋活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停课闹革命,学生组织“红卫兵”,开始“大串连”,教师受冲击,教学设备损失巨大。1969年,芜湖市第四中学下迁本县,教师被分配到新杭、砖桥、独山、东亭4个公社中学。与此同时,广德中学、横山初中教师亦大多被分到公社中学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左”的口号下,本县中学发展失控,1971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6所,初级中学19所。1976年全县有完全中学13所,初中26所,还有百余所小学“戴帽”的初中班未统计在内。当时,校舍设备简陋,师资奇缺,很多学校课程无法开齐。此间中学学制为“三二”分段制,课程设置和教材俱无统一规定,且实行开门办学,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
1977年,大学、中专入学统一考试制度恢复,各个学校又开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秩序渐趋正常。1978年以后,全县调整中学布点,停办了盲目发展起来的、不够条件的农村中学和小学附设的“戴帽”初中班。学制恢复“三三”制,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同时,对原来较为单一的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缩减普通中学,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经过调整,1987年全县有完全中学3所,初中30所,在校初中学生19136人,高中学生1575人。
1949~1987年普通中学基本请况



附:广德中学简介
广德中学复办于民国17年(1928)8月,初名广德县立初级中学。其前身为设在县城东南原复初书院旧址的广德州中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和省立第十二中学。25年改为农科职业学校,不久即恢复。26年抗战争爆发后停办。翌年2月设县立初中补习班,8月复校招生。抗战期间,学校迁至苏觉庙、焦村、崇法寺等地,34年3月学校解散。35年1月,就城西祠山殿残房作校舍复办。36年8月,增设高中部,更名为广德县立中学。1949年4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后,撤销高中部,易名为广德县初级中学。1958年8月,恢复高中部,改名为安徽省广德中学。1969年后,学校依次更名为广德县工农中学、广德县农机厂工农中学、广德县中学。1981年定名为广德县广德中学。
建国前,学校迭遭危难,校址几经迁徙,校舍简陋,设备几近于无。由于任课教师多系社会名流或地方俊彦,如周松甫、许杰、许济之、周鹤甫、邹恩雨、杨默仁等,学生亦常以“莫忘读书救国,民族发扬”而“好学力行”,学校的良好校风曾称誉一方。
50年代,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教师被分散到农村办学,图书、仪器等设备亦被洗劫一空,学校元气大伤。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中学后,国家从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陆续新建了教学大楼、实验楼,教学设备日臻完善,师资力量得到加强经过拨乱反正,教学工作步人正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1986~1987年,有98名高中毕业生考人大中专学校。1987年共有在职教职工113名,其中专职教师60名;有高中14个班,初中6个班,在校学生1222人,其中高中学生866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