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歌谣
清同治年后,广德县民主要是来自豫、鄂等省的移民,由各籍移民带来的原籍民歌丰富多样,异彩纷呈。本县民歌从种类上分,有山歌、田歌、灯歌、门歌、小调等,其中山歌高亢嘹亮,田歌质朴奔放,小调优美缠绵。土地革命时期,革命先烈王金林等人曾用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并深入田间地头教农民演唱,很快风靡全县。众多劳苦群众在歌谣的感召下,投身革命。1957年3月,本县民歌手董昌玲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广德民歌《一对小秧雀》誉满京城,荣获一等奖。是月27日,她又奉调在怀仁堂演唱,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1958年县文联曾组织文化干部和业余爱好者下乡采风,成果颇丰。并与文化馆联合编印《广德民间诗歌集》二辑,收录民间歌谣600余首。
附:广德民间歌谣选录
(一)情歌(8首)
郎有心来姐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也有人走路,水深还有摆渡人,只要我俩情意真。
关姐门前一棵槐,手攀槐树等郎来。娘问女儿望么事,我望槐花几时开,差点说出“望郎来”。
姐在屋里织绫罗,郎在外面唱山歌。脚下忘了踩踏板,手中忘了织布梭。一心想着我的哥。
送郎送到一里湾,双脚一跺恨老天,闰年闰月你都有,咋不闰个五更天。多闰一更顶三年。送郎送到后山岗,送郎一对花炮仗。郎走五里放一只,郎走十里放一双,看不见小郎听炮响。
姐在门前纳鞋底,针眼好似鱼子密,郎问鞋底是谁的,羞得关姐把头低:“不是你的是谁的!”
郎是蜻蜓天上飞,姐是蜘蛛下网围。蜻蜓落进蜘蛛网,粘住翅膀难得飞,看你出外归不归!
娘骂女儿没出息,挑水挑到日偏西,头上乌云谁打散,罗裙带子谁解的,哪里粘得一身泥?女儿嗔娘咋说起,真是无的说有的!头上乌云风吹散,挑水热的解罗衣,身上是水桶擦的泥。
郎要出门去采茶,留姐一人自当家,无事莫在当门坐,少梳油头少插花,留个笑脸我回家。叫声小郎记心梢,放心出门莫唠叨。只怕老天不下雨,不怕浮云起得高,真金不怕火来烧。(二)诉苦歌(2首)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洗脚把尿抱上床,睡到半夜要吃奶,照他屁股三巴掌:“我是你老婆不是娘”。娘叫女儿莫心焦,沙罐子煮肉慢慢熬,有朝一日郎长大,甜日子一到苦日子消,好比甘蔗甜到梢。听娘劝来更烦恼,有谁象我小郎小,等到小郎长大了,花已谢来叶已凋,叫我怎么不懊糟!
十八岁大姐丧了夫,好比水桶炸了箍,哪个木匠心肠好,紧紧桶板紧紧箍,可怜可怜小寡妇!三尺白布把头缠,哭哭啼啼到坟前,一屁股坐在坟头边,哭声地来哭声天,十八岁守寡到哪年?一张白纸四角方,写张状纸告阎王,百岁老汉你不死,偏死我夫少年郎,年轻守寡太冤枉。
(三)生产、生活歌谣(2首)








二、传说
广德民间流传的故事甚多,人们俗称讲故事为“讲古”。这些传说故事多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爱憎感情、美好愿望和反抗斗争精神,依其内容大致可分为神话和现实两大类。为使传说故事不致失传,建国后县文化馆曾组织人员进行搜集整理,但限于人手,成文的不多。现将其中在本县流传较广的5则民间传说的故事梗概载录于下:
(一)《张渤治水》
西汉末年,乌程(今浙江湖州)张渤决心继承先祖辅助夏禹治水之功业,筹划开凿一条自长兴泗安经广德全境至南漪湖的人工河。这样既可消除水患,又有舟楫之利。在广德东亭施工时,为加快工程进度,张渤施展幻豕神术,化作神猪率无数小猪掘泥驮土……。不期,一日忽被前来工地送饭的夫人发现,张渤避化不及,慌忙向东奔逸。因羞于再见夫人,便隐居城西祠山不出。夫人不知就里而又寻夫不着,遂匿居城东一隅。从此,俩人再未谋面。后人追念张渤治水功绩,奉为祠山大帝,建祠立庙祀之。历代香火不绝。
(二)《岳家军饿死不扰民》
南宋建炎间,岳飞领军在广德大战金兵。驻军钟村、苦岭关时,军粮补给不足,军中断粮。岳飞和将士一起挖野菜、摘野果充饥,饿死亦决不扰民。野菜野果苦涩难以下咽,岳飞开导将士说:河山遭铁蹄践踏,民苦不堪言,野菜之苦又何足惧!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岳家军不公渡过难关,而且取得六战六捷及擒获叛将戚方的胜利。
(三)《秧状元》
广德东门城外,有个插秧能手,人称“秧状元”。新上任的州官不相信亲自骑马到秧田去考试。结果秧状元的插秧本领果然名不虚传,州官为之折服。并上奏皇上,请求恩准敕封“秧状元”。后被皇上驳回。于是,乡民们自己凑钱在田头竖了一座石牌坊,牌坊上虽没有字,但乡民们世代相传,都称之为“状元坊”。
(四)《锁山的传说》
广德邱村赵塘有座小山。有一年这里突遭水灾,田园淹没,人们逃离家园。山边不远处住着一位种瓜老汉,孤守瓜园,不肯离去。大水退后,老汉发现瓜园里有颗瓜苗露出一片嫩叶。经过精心培育,直至深秋才结了一个又大又圆的瓜。老汉将瓜滚着推回家,滚到小山坡下,只听霹雳一声巨响,山坡裂开一条缝,西瓜滚进缝里,老汉紧追不舍也一头掉了进去。老汉仿佛降临仙境,满目金银财宝。这时,有个白发老翁问明缘由后,许之:这里的金银财宝,你要什么可以给你什么。老汉只要了一把金锄和一把金锹。老翁送别时又交给老汉一把钥匙,一句口诀,并嘱之:以后你需要什么只管自己来拿。老汉回到村里,财主追问其金锄、金锹的来历,又威逼他讲出口诀,交出钥匙。财主来到山前,口诀一念,山果然又裂开来,财主钻了进去,见一大门挡住去路。用钥匙打开大门一看,果然金银遍地。财主搬这样拿那样,累得满头大汗。忽听一声轰鸣,山又重新锁起,从此再未裂开。后来,人们就给这座小山起名为“锁山”。
(五)《泰山顶上五龙聚义》
清朝末年,慈禧专政,民不聊生。广德南乡农民田化龙、陈自龙、万子龙、左思龙、朱红龙五个聚义泰山,揭竿而起。义军很快发展至数百人。田化龙等人派人与郎溪南湖的义军相约:待广德义军攻下宁国、广德、郎溪后,两军在宣城会合,待机举行北征,攻打北京,推翻清廷。一天,“五龙”聚集队伍,对天盟誓后,率军向宁国进发。兵临城下时,因不知城内虚实,不敢轻易攻城。田化龙星夜派人火速送信求援,等待南湖援军到达后攻城。因路途遥远,信未及送到,田化龙的义军即被闻讯赶来的大批清军包围,义军虽勇敢地同敌人进行殊死博斗,终因众寡悬殊,朱红龙、万子龙和大部义军壮士壮烈牺牲。突围出来的田、陈、左“三龙”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落入敌人魔掌后,英勇就义。
三、游艺
县内民间传统游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民间艺人亦多在此活动中以一显身手为能。
旱船也称龙船、彩船。旱船以竹篾扎制,彩纸裱糊。每年春节开始玩旱船,元宵节时达到高潮。每只船一般有两名篙手(丑角妆扮)和一名船娘(原为男扮近年为女扮),表演时篙手与船娘对唱逗趣,边歌边舞,还有锣鼓伴奏。演唱内容大多是劝世的,如劝戒烟酒、戒贪财贪色、劝勤耕勤读等。歌词极尽夸饰,有时还敷演故事。至今,旱船仍是本县民间主要游乐形式,几乎每个村都能出船表演。
舞狮子又称狮舞、玩狮子。狮子由两人装扮。表演名目有“犀牛望月”、“朝天一柱香”、“癞头过江”、“狮子抓虱”、“蟒蛇出洞”、“仙人脱衣”、“猛虎下山”等,以锣鼓乐伴奏。1955年本县万载发、万载进在合肥作舞狮表演,曾获省文化厅颁发的银质奖章一枚。
龙灯又称玩龙灯。依其长度分为老龙和子龙两种,老龙有13节,子龙只有9节。玩龙灯多在正月十五前后或二月初二。舞龙套数较多,表演花样有“双龙出水”、“老龙翻江”、“龙吸水”、“龙捉蜻蜓”、“堆宝塔”、“龙戏珠”等。龙身轻捷,灵活自如。随龙灯行动的还有牌灯、鱼灯等。表演时锣鼓喧天,长号筒、琐呐齐鸣,气氛热烈。
马灯用竹篾扎成马头、马身,再以彩纸裱糊而成。表演人将其挂在腰身前后,马腹两侧以纱布围起拖地,不让演员露出腿脚,一般有五至七匹马组成一队出灯,演员均为少男少女,表演时或唱民间小调或演马灯故事,演员轻歌曼舞,同时号角齐吹,锣鼓齐呜,热闹非常。
犟驴毛驴的制作同马灯。它不能单独出灯,必须和马灯一同出灯。由三人扮成牵驴、骑驴、赶驴者进行表演,以犟驴不愿走而引发出三人各自不同的舞蹈动作,令人捧腹不已。
蚌舞又称打蚌蚌。蚌壳以竹篾扎制,白纸裱糊,内涂粉红或苹果颜色边镶绿色绸缎,外面又以颜料涂成蚌壳纹。表演内容有二:一是演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由一女将蚌壳挂于背后腰际,手抓蚌壳,一张一合,呈现各种妖艳体态;一男子扮成俊美之鹬,伺机啄食蚌肉,蚌女左避右闪,表演种种优美舞姿;一人扮作渔翁,见状一网撒去,喜获蚌、禽而归。二为表演渔翁和蚌精结缘成亲,由一女饰蚌精,一男饰渔翁,渔翁和蚌精相互调情,边歌边舞,结果渔翁以网打蚌,背回家去结为夫妻。蚌舞的表演轻松活泼,娱乐性强,很受县民喜爱。
四、驯兽杂技
民国时期,本县民间的驯兽、杂技等活动,多为个人健身自娱,极少演出,未成气候。70年代初,民间驯兽、杂技爱好者日众,并出现了专业表演团体。80年代初民间专业驯兽、杂技表演团体增至10余个,演员160余人,能表演驯兽、杂技等百余个节目,其中“驯狮”、“驯熊、”、“刀尖悬人”、“飞车走壁”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