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众教育馆
广德县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13年(1924),馆址在文庙西侧(现人民广场西)。25年迁至西大街真武庙(现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改称流动施教团。32年,复称民众教育馆,馆址在西南乡崇法寺。其主要活动为开展平民教育,设有问字处,阅报处、图书室等。抗战前后,曾组织过球类、棋类、歌咏、婴儿健康、自由车(自行车)比赛和小型业余演出,并举办“抗日建国图画展览”、“国货与敌货展览”等。34年底,民众教育馆停办。
二、文化馆(站)
县文化馆建于1950年2月,馆址设在北大街。初称为广德县人民教育馆,次年改称县文化馆。1957年迁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县文化科、文化馆、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一度文化馆又与桃州戏院合并。1978年恢复原建制后干部、职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干部、职工20余人,设行政、宣传、文艺3个组。
区、乡(镇)文化站1953年全县9个区各设有1个文化站。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1956年只设誓节、柏垫、邱村3个文化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除城关外,又改设五个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为区级站,改称为中心文化站。1975年,各站都新建了办公用房,增加了人员、设备。1976年5月,开始试办社办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县有乡办公助文化站23个,其中砖桥文化站建有两层楼房1座,设图书、游艺、录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28个,人员36人。
三、图书馆
广德县图书馆的前身是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原藏书4500册。1981年与文化馆分开,单独建馆,有馆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员4人。以后,人员、藏书、设备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员12人,藏书45300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852册,期刊报纸330余种。读者人数已由建馆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增至2000余人次。
四、档案馆
1958年11月,中共广德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成立广德县档案馆,有专职干部2人。1963年11月,广德县档案管理科成立,与县档案馆合署内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裁撤,人员下放。1973年7月恢复县档案馆。1980年11月成立广德县档案局,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有库房296.5平方米,人员8名,收藏档案全宗85个,各类档案、资料计27121卷(册)。其中文书档案12925卷,科技档案135卷,专门档案2676卷,资料11385卷。
长期以来,档案只供内部使用。后经全面整理,部份向社会开放。1980~1987年为各界人士提供凭证和数据资料1.7万余卷次。
1987年县档案馆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五、书店
清光绪年间,县城杨文信堂开业,除售古版书籍外,兼以木版印刷门神、《百家姓》、《三字经》、唱本等出售。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县城先后有周儒林堂、徐万顺堂、本固书局、竞芳书局(后易名复兴书局、王保和书店、王三和书店、大同书局、光华书局等书店,出售图书、课本、文具,有的兼营石印,铅印业务。民国26年(1937)底俱毁于日军战火。29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广德分社成立,旨在“供应文化食粮、学校课本”,兼作“抗日文化宣传”。后次第改名为生活书店、大华书店。34年,复兴印书局在县城复业,以售教科书为主,兼营文具、纸张、印刷,店主曹培生。建国初,大华书店停业,复兴印书局专营印刷。
1949年11月,县新华书店开办,承担全县图书发行和课本供应。1957年,县店在农村供销社设图书供应点21个。70年代全县每个基层供销社都先后设立了售书点。1951年,县新华书店有人员6人,发行图书金额2.6万元;1987年人员增至33人,发行图书金额达百万余元。
六、电影发行、放映单位
民国时期,广德无电影放映机构。民国22年(1933)2月,在县南门广场和贫儿院曾放映过黑白无声电影,片名及放映单位失考。33年,在南大街一大院内曾放映故事片《生死劫》。
1952年6月,安徽省电影放映队来本县,在县城南门广场放映《白毛女》,后又到区镇驻地巡回放映。1956年7月,省104电影队5人在广德驻点,常年在城乡巡回放映。翌年,县电影放映队建立。1964年4月,成立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6月,改名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7年底,公司有干部、职工46人。
本县最早的公社电影队为建于1975年的同溪公社电影队,大队电影队为建于1982年4月的柏垫公社姚村电影队,联户、个体电影队为建于1983年10月的月湾海峰、花鼓王冲和绿林、高湖金山4个队。1987年,全县共有县、乡、村、个体电影放映单位91个,其中乡以下电影队使用的多为16毫米机。
本县首映的彩色影片为1956年10月在县人民大会堂放映的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宽银幕故事片为1977年3月在县人民电影院放映的朝鲜故事片《轧钢工人》,立体影片为1984年12月在人民电影院和桃州戏院放映的故事片《欢欢笑笑》和《快乐的动物园》。
1987年底,全县在册的83个电影放映单位,其中县办2个,乡办28个,厂办1个,村办16个,联户、个体办36个。全年共放映16693场次,观众135.7万人次,放映收入770.6万元,县公司盈利18.2万元。
七、剧团
合义班初称“马老四班子”,为民国初年苏村乡马家冲马开荣(外号马老四)组织的花鼓戏班社。民国14年(1925),在江苏高淳县戴家村及郎溪县闻村演出时,受到当地土豪、财主的刁难,都由马老四出面周旋而平息,马因而被推选为班头。因班社成员讲义气,合得来,故取名合义班。
新三元班民国23年(1934),广德遭特大旱灾,很多艺人外出唱戏谋生,合义班一下子涌进40余人。荒年戏价低廉,为解决生活出路,将戏班分成2个,新分出的戏班由刘来贵带领,在江苏昆山唯亭一带演出时,又有两拨知名艺人加盟,戏唱得非常红火。闻讯赶来的马开荣,称赞新来的艺人为戏班增添了光彩,遂为该班起名为新三元班。
县皖南花鼓剧团前身为县花鼓戏艺人潘务本、周来喜等20余人于1953年5月成立的广德县花鼓戏流动班社,属私人经营。1956年6月,更名为广德县艺锋花鼓戏剧团,改为集体所有制。1960年6月,剧团体制改为地方国营,更名为广德县皖南花鼓戏剧团,时有演职员60余人。1963年5月,复转为大集体性质。1986年7月,经上级批准撤销,人员转入其他单位。
县皮影戏剧团其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广德县艺明皮影剧团,属城关镇领导,实行“拆账制”。1963年,改为集体所有制,属县文教科领导。1966年6月被撤销。1979年3月恢复。不久又改为民办职业剧团,多串乡演出,后自行解散。
县文工团1958年12月成立,属地方国营性质。1960年8月被撤销。
民间业余剧团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县民间的戏剧爱好者和退职、退休的老艺人自发组织起一些戏剧表演团体,均为季节性的业余剧团,农闲时赶排几出戏,在本县和邻省、邻县的乡镇演出,如遇入不敷出或农忙即解散,回家种田。1978年至1984年本县先后有下寺、花鼓、杨杆、东亭、双河、凤桥、卢村霍村、石鼓、桃山青乡9个民间花鼓剧团和新杭、梨山云山、同溪、杨杆青松、凤桥5个民间黄梅戏剧团。1985年这些剧团多已自行解散。
八、民间杂技、驯兽表演团体
1971年3月,广德石鼓公社杂技动物表演队成立,以蛇展为主,结合动物驯化表演。1979年秋,该队一分为二,成立广德石鼓驯兽一团、二团。1983年5月,驯兽二团又分成飞车走壁团和青年驯兽团。此后逐年增多,并逐步发展成专业性表演团体。至1987年,本县共有杂技、驯兽表演团体13个,演职员169人,固定资产17.93万元。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九、影剧院(场)
解放前,广德无专业影剧院(场)。解放后,逐步兴建。至1987年底,全县有影剧院(场)36个。其中县办的2个,乡(镇)办的28个,村办的5个,企业办的1个。这些影剧院中,除去县人民电影院专门放映电影外,其余大多设有化妆室、演员宿舍、电影放映室、翻板座位和观众休息等,既可放映电影,亦可接待专业剧团演出。
县人民电影院院址在桃州镇升平街,前身是于1955年建成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改为电影俱乐部,1962年定名为县人民电影院,有翻板座位918个。1987年映出2061场次,观众72.46万人次,放映收入18.3万元,发行收入10.4万元。
桃州影剧院座落在桃州镇桃州路,1957年4月竣工投入使用,有木椅座位960个,初名桃州戏院,1966年9月改名为人民剧场。1979年,县财政投资对剧场进行维修改造,将观众厅的木椅改成917座的铁木翻板座位,扩大了化妆室,增建了电影放映间,维修后改名为桃州影剧院。除常年放映电影外,还接待了中央、省、地(市)、县级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本县历届文艺会演也在这里举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