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存款
民国年间,广德钱庄、银行存款很少。35年(1946)时,安徽省银行广德办事处仅有活期存款61.8万元(法币下同),公库存款8万元。
解放初期,县内人民币流通数额小,银行存款亦少。1950年只有7000元,三年恢复以后,存款种类日益增多,存款逐年上升。1958年,县银行、信用社开办折实存款,动员群众将木材、砖瓦、破铜烂铁出售给国家,集体办工业,由银行、信用社发给折实存单。不久因大办钢铁严重亏损此项业务停办。
1978年以后,生产发展较快,城乡经济繁荣,市场活跃,存款大幅度增长。至1985年,全县银行、信作社存款达6518.5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前期增长了10倍以上。此间,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呈增长趋势,财政性存款逐年下降。1987年全县存款总额11041.7万元,银行存款为7212.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209.5万元,占2.9%;企业存款1962.1万元,占27.2%;机关团体部队存款199.9万元,占2.8%;城镇储蓄存款2343.4万元,占32.5%;农村存款1814.6万元,占25.1%;信托存款186.5万元,占2.6%;其他存款496.5万元,占6.9%。
二、个人储蓄
民国时期,广德私人储蓄甚少。据民国34年(1945)4月29日县政府代电云:“广德县原称可销十万储蓄券,但仍有七成无人认购”。特别是35年后,货币贬值,民间根本不愿参加储蓄。
建国初,人民生活清贫,少数富裕户有钱也藏在家中,因而参加储蓄的不多。1950年,全县储蓄余额仅1000元。此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储蓄,利用墙报、标语、幻灯、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储蓄意义和存取办法,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储蓄存款永远归个人所有。同时开办了定期、活期储蓄存款,储蓄事业开始发展。至1956年全县储蓄存款余额46.3万元。1958年开办“实物储蓄”(折实存款),支援钢铁生产,年末储蓄余额猛增到169万元。结果集体入不敷出,群众折实存款化为乌有,破坏了储蓄原则,影响了群众参加储蓄积极性。接着三年困难时期,到1962年末全县储蓄存款余额下降为20万元,其中信用社储蓄额由1956年的32.4万元下降为6.8万元。
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调整,储蓄存款开始回升。至1965年末,全县储蓄余额38万元。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储蓄增长缓慢,直到1972年后,储蓄存款才有了较大的增长。特别是1979年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专业银行相继建立,服务网点增多并向下延伸,服务质量提高,参加储蓄的人越来越多。1987年,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年末全县储蓄存款余额5242.6万元,其中工商行24.1万元,建行25.2万元,信用社2899.2万元。
广德县1950~1987年存款总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元


上一篇:第三节 信贷
下一篇:第五节 结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