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藏
(一)仓库
据清光绪《广德州志》载:南宋时,广德设有常平仓、社仓。明清时期,除援例设常平仓、社仓外,还设有“兵饷仓、马田稻仓、水次仓、和丰仓、义仓”等。各种仓库积谷,以供军需民食及荒年赈灾之用。清咸丰年间(1851—1864)原有仓廒几尽毁于兵燹。及至清亡,仅有“丰备义仓”11间。民国初年,改建县仓。22年有县仓一座,积谷6200石;区仓8所,积谷14400石。26年冬俱为日军侵华战火所焚。
民国30年(1941),县政府发动各乡镇赶建草仓,并利用四乡民房、残存祠堂庙宇作为收纳仓,共贮谷19789石。32年冬,县城第四次沦陷,县田粮处所征实物分储柏垫、桐氵内(杨滩)、苏村、独树、双溪(卢村)、笄山(桃山、梨山)、东亭等山区乡镇以及接近日军据点的杭村(新杭)、流洞、门口塘(邱村)、誓节等地,采取边收、边调、边加工、少留库存的办法。情况危急时,动员民工,星夜疏散,责成当地乡保人员和大户人家具结保管,据统计此后三年共疏散赋谷12245石,疏散损失2486石。抗战胜利后国库空虚,无力建仓,除因陋就简添置草仓外,仍以修葺祠庙为主,储存稻谷。至解放前夕,全县收纳仓仅28座,总容量12.2万石。储粮方法简单,粮食霉烂损耗严重。
建国初,全县设粮库5个,分库10个,无正式仓库。后将没收地主房屋改建仓房46座,共197间,容量762.5万公斤。1951年,县人民政府增拨祠庙和公房作仓库,仓容612.5万公斤。1952年租借民房储粮225万公斤,并陆续在城关、柏垫、流洞、邱村、新杭、汪家桥(凤桥)、杨滩、施村、李村(东亭)、杨杆、界牌、花鼓、砖桥等13个购销点扩建草仓21座,容量700万公斤,露天囤15个,容量150万公斤。至此,全县共有临时仓库102座,245间,总库容2450万公斤。
1953年,仓库建设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基建项目。1954年,县粮食局成立基建领导小组,首建城关站(体育场北)第一座苏式仓,容量250万公斤。1956年分别在城关、柏垫、誓节、花鼓、邱村、流洞、彭村、独山等站施工,到1959年止,建成苏式仓3幢,简易仓18幢,容量2390万公斤。以上为县内兴建的第一批国家正式仓库。
60年代起,桃山、同溪、四合、杨滩、苏村、高湖、赵村、下寺、山北、彭村10个分站又建简易仓10幢,基建仓7幢,增加仓容640万公斤,储粮条件逐步改善,民房草仓全部淘汰,随着粮油储量越来越大,储粮网点亦不断增加,全县5个区站,1个直属库,21个分站,11个购销点,陆续扩建粮仓。至1985年止,全县又增建简易仓12幢,容量1205万公斤;基建仓36幢,容量2257.5万公斤;通风仓3幢,容量300万公斤。1987年全县拥有各种类型的仓库89幢(简易仓40幢,苏式仓3幢、基建仓43幢、通风仓3幢),总容量6792.5万公斤,基本上满足了购、销、调、存以及加工业务的需要。
1969~1975年期间,城关、邱村、赵村、高湖、下寺、流洞、新杭、东亭等站曾建“土圆仓”24座,具有防震、造价低的特点,容量169万公斤。后因使用价值不高,已全部报废。
本县油脂储存,1973年以前用铁桶盛装,以后改建钢板油灌。1987年,全县共有油灌16个,总容量90.5万公斤。
60年代起,县城关粮油厂机修车间先后制成输送、堆包、烘干、除杂、灌包、电动筛、地磅等配套设备,投入使用后改善了仓储条件,节约了劳力,费用也有所降低。
(二)保管
建国以来,为便利仓库吞吐,保证库房存粮安全,不断调整仓库布局,完善储粮条件和技术措施。1955年后开展了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活动。1964年,仓库实行定额管理,进一步提高了仓储水平。1978年荣获地区、省粮食厅授予的“四无”县的称号。具体做法主要有:
入库检测与分类储存入库检测有感官鉴定和仪器鉴定两种方法。1954起逐步实行多层筛选、油蒸式水份测定。60年代后,有快速水份测定、隧道式水份测定,以及干燥箱等设备。各中心站设有化验室,县局有中心化验室和配套仪器设备。通过检测、做到分类储存。即粮油按品种、好次、干湿、新陈、有虫无虫“五分开”储存,种子单独存放,油脂避免高温,被污染的粮油及时处理等。同时建立保管制度及廒间账和囤头卡。建国后至1987年,全县粮食平均年库存832万公斤。其中1985年最高为3185万公斤,1960年最低为41.5万公斤,油脂平均年库存20.5万公斤,1982年最高为166万公斤,1960年最低为1万公斤。
护粮与消防1951年成立“县护粮委员会”,配合公安、武装民兵巡逻放哨。1952年,护粮组织增至57个,人员1295人,县局每年召开积极分子代表会一次予以表彰。随着仓库条件逐步改善,60年代后,护仓任务由粮食部门独立承担。为做好火灾的予防、扑救工作1952年,县粮食系统有群众消防队25个,队员1546人。1956年起,各粮站建立消防组织,配有火钩、消防桶、太平缸(池)、水枪、灭火机等器材。仓库设立禁止烟火等标志,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仓内严禁吸烟、烤火,订有安全用电措施。
虫害鼠害防治仓库虫害除清洁防治外,还运用物理、机械、化学、缺氧等进行防治方法,有效地防治了玉米象、麦蛾、谷蠡、绿豆象、豌豆象、大谷盗、蚕豆象、印度谷蛾、咖啡豆象等多种虫害的危害。各粮油仓库均有防鼠设备,方法有堵塞鼠洞、毒气熏蒸、人工围捕、器械捕捉、毒饵诱杀等。1987年全县共有防化员6人,保管员58人,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储藏保管方面发挥了作用。
粮情检查仓库实行“三日小查,五日大查,风雨随时查”制度,详细记录温度、水份、虫害情况,作为处理依据。损耗管理分“自然损耗”和“整理损耗”,超耗粮油必查明原因,无正当理由的作事故处理。
二、调运
明清时期,本县粮油外运以陆路为主,间有水运。民国期间几乎全为陆运,陆运主要靠肩挑、手推独轮车和畜力车辆。
建国初,县粮食部门收购的粮油,大部分按照国家计划调往外地。60年代起,采用就仓直拨的办法。邱村、高湖、赵村、流洞、彭村、东亭等地粮油就地加工,直调邻省宜兴、溧阳、长兴等县;誓节、花鼓、杨杆、城关粮油运入本省宣城、芜湖;卢村、柏垫、山北、下寺、新杭、桃山、梨山、同溪、月湾、杨滩粮油留作库存,供应山区;城郊一带拨直属库加工,供应城镇和外调湖州、杭州、无锡、上海等地。1950~1987年,共调出粮食23634万公斤,油脂816.43万公斤,减除调入粮食7109.9万公斤,油脂59.47万公斤,净调出粮食16524.1万公斤,油脂756.96万公斤。
50年代初,县内粮油调运除粮食局所属马车队大板车8辆外,多数靠县搬运站手推车、畜力车搬运,外调粮油全赖省汽车联营公司和省粮食厅汽车队。60年代末,县乡公路网形成,区站、分站、购销点全部通车。1972年,县粮食局先后购置汽车8辆,35.5吨位。1981年正式成立粮食局汽车运输队,承担县内外全部粮油调运任务。
广德县1950~1987年粮油调出、调入统计
单位:万公斤

度粮食食用油调入调出调入调出年

上一篇:第一节 购销
下一篇:第三节 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