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牧业
(一)畜禽种类
水牛广德水牛属南方山区水牛类型。耐粗饲、抗病和抗寒性强,挽力中上等。经过151头成年牛体测量: 公牛平均体长148厘米,体高131厘米,胸围192厘米,管围24厘米,体重430公斤,日耕田2~2.5亩。性成熟早,母牛一般2岁发情,2.5岁可配种,公牛3岁可配种,配种繁殖力高,一般三年可产两犊。多年来,由于饲养管理粗放,使役过重,自由交配、早配,忽视本地品种选育选配,体型与品种有减小,退化趋势。
1963年,县耕牛配种站建立,不久,更名为家畜配种站,进行家畜良种繁殖。1976年该站从广西引进纯种摩拉公牛,与本地水牛杂交,配种29头。其杂交后代在生长发育、体形、役使上均比本地牛有明显优势,一头两岁杂交母牛体长141厘米,体高132厘米,胸围186厘米,管围22厘米,体重380公斤。21个月开始使役,日耕田4亩左右,比本地同龄牛效率高一倍。
黄牛体型较小,蹄质坚实,行动灵活,适应山地小块田地耕作,挽力一般,繁殖能力强,耐粗放饲养管理,抗病力强,县内饲养较少。
猪广德于民国34年(1945)引进高山猪(又称裂皮猪),全身黑色,皮肤厚,耳大根软,嘴筒长,四肢粗壮,腿多皱皮,耐粗饲,抗病力强,生长慢,二年可长300斤。分布在同溪、桃山一带,现已绝种。1960年前,引进推广皖南花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以后又引进推广长白猪,克米诺夫猪和新金猪。70年代引进推广荣昌猪。现在饲养的二花脸杂交猪,耐粗饲,生长快。仔猪主要来源于江苏金坛、溧阳、宜兴和苏州等地。
羊主要是作为肉食用的板皮山羊,体型小,出肉率低。1957年,引进新疆细毛羊,1965年引进湖羊,以后又引进美利奴毛羊。现在仅存湖羊一种。
兔县内无兔种,主要引进安哥拉兔,西德长毛兔、癞兔。饲养不多。
水貂1978年始引进少量美洲水貂,饲养很少。
马1958年从新疆引进200多匹,现已绝迹。
鸡主要品种为肉蛋兼用型三黄鸡,体中型,毛、喙、脚呈黄色。成年公鸡体重在2.5~3.5公斤,颈羽毛光彩夺目,鸡冠大。母鸡冠小,内髯发达,色泽鲜红,性温顺,约240天始产蛋,年产120~160个,每个重为50~60克。成年母鸡体重1.6~2.5公斤,头长、宽、深适中,喙粗短、结实。抱窝率高,约占产蛋鸡的90%。母鸡肉质细嫩、鲜美。三黄鸡饲养历史久远,全县各地均有分布。苗鸡销售江苏、上海、广州等地,成年母鸡还远销港、澳等地。
广德还有体型较大的台鸡(肉用型),数量不多。近几年引进来杭、罗斯、S220、新浦东等鸡种。
鸭县内鸭均为外来品种,主要为昆山麻鸭、北京鸭、江西麻鸭。1984年引进金定鸭。养鸭户比较喜欢江西麻鸭。该鸭觅食能力强,消耗饲料少,公鸭体重约1.5公斤,母鸭1.25公斤,性成熟期为120天,年产蛋250~280个,蛋重平均为62.5克。
鹅品种有白鹅,四季鹅和雁鹅。饲养数量以白鹅居多,四季鹅次之,雁鹅最少。农家养白鹅,习惯冬季宰杀腌制食用,俗称腊鹅。四季鹅生长快,三个月可成熟宰杀,一般重在4~4.5公斤,大的可达6公斤、母鹅120天可产蛋,年产蛋40~50个,蛋重140~150克,就巢性强,一般可孵小鹅三批,饲养管理耐粗放,食性广,耗精饲料少,只需在产蛋期加喂少量精料。
(二)饲养量
广德畜牧业依附于农业。民国时,畜牧生产发展缓慢,到194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7687头,耕牛13824头,家禽11万只。建国以后,因农业发展的需要,耕牛亟待增加。1953年,采取奖励繁殖耕牛的政策,以后耕牛逐年增多。1958年耕牛总数达22688头,比1949年增长了66% ,为建国后广德耕牛饲养量的最高年份,以后一直没有增加。生猪数量逐年上升。到1956年,全县饲养生猪54024头,比1949年增加了3.9倍。家禽生产发展更快,1956年,全县家禽饲养量达50多万只。
1959年以后的几年,因经济政策上的失误,以及实际工作中的“浮夸风”、“瞎指挥”,畜牧业生产水平下降,耕牛数量减少,家禽不准农民喂养,收归集体,生猪因缺乏饲料存栏数剧减。1960年,全县家禽只有15.42万只,1961年,生猪仅5084头。1962年耕牛只有12596头,是建国后最少的一年。
1963年起,农业政策调整后,畜牧业恢复发展,畜禽饲养量增加很快,生猪饲养量有大幅度的增加,1966年饲养生猪112743头。耕牛1972年增加到2万头以上,10年时间,增长了65%。生猪1973年达18万多头,比1968年翻了一番,家禽饲养量逐年亦有增加。
1980年,全县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也由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获得了更快的发展。是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20.2万头,出栏率为49.4% ,都是历史最高水平。家禽饲养量亦达69.8万只。1981年后,生猪头数虽略有下降,但出栏率提高;耕牛稳定在1.8万头上下;家禽生产则有了突破性进展,1984年猛增到118.5万只,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三四倍。同年,全县畜禽生产专业户757户,有的一户养鸡(或鸭)达三四千只,养猪达四五十头,是本县畜禽生产的骨干。1987年,本县畜禽年末存栏数为水牛、黄牛19560头,猪139967头,羊11858只,兔1459只,家禽12.39万只,蜂2054箱,有畜禽生产专业户54户。
(三)疫病防治
建国前,畜禽疫病一般采取土法或者请民间兽医进行治疗,疗效低,死亡率高。
建国后,县内先后发生的畜禽疾病有70余种,由于重视防治工作,畜禽死亡率比建国前大大降低。1951年,全县开始进行牛炭疽病疫注射。次年,建立起畜牧兽医站(隶属县建设科)。1953年,进行猪丹毒防疫注射,以后,又进行了猪瘟、猪肺疫、鸡新城疫的防治工作。1956年,全县开始培训农业合作社防疫员,组织民间兽医和防疫员负责本社的防疫注射。1964年成立了民间兽医联合诊所,后代之以公社兽医站,负责公社范围的防治工作。
1973年,在传统的耕牛包槽基础上,推行耕牛,生猪疫病合作防治 ,公社畜牧兽医站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耕牛“四包”,即包防疫、包阉割、包治疗、包春秋两季保健药,每头耕牛收费6元,生猪实行四包一扶持,即包防疫、阉割、治疗、药费,每户收费5元。经治疗无效死亡,每头猪扶持6至8元。1980年后生猪防疫密度由50年代的30%上升到80%左右。
县内耕牛血吸虫病流行疫区达15个公社,耕牛约有5000头。1966年以来每年进行两次查治或一次普治,加上安全放牧等措施,到1980年耕牛血吸虫病阳性率已下降到1%。1982年开始将耕牛血防粪检与普查牛、猪寄生虫病结合起来,检查出牛、猪的寄生虫有14种。
1983年,全县进行牲畜口蹄疫的防治工作,经3次普查和清毒,年底已基本消灭。
1984年底,全县有基层兽医站28个,职工124人,兼职防疫员遍布全县各个村庄。
二、水产业
全县可养殖水面有3.32万亩。水产养殖主要为放养鲢、鳙、鲤、青、草、鳊鱼、毛蟹、黄鳝、甲鱼等,珍稀水产有小量养殖。水生植物养殖很普遍。少数社队亦曾试育过蚌珠。
(一)鱼苗鱼种
1966年以前,县内鱼种靠从芜湖裕溪口江段购进,成本高,成活率低。1966年11月开始进行鱼种培养,并建立了国营广德县水产养殖场,有鱼池8.1亩。次年在北门三里店渔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试验,当年自繁鲢鱼苗5万尾。1968年,产鱼苗50多万尾。翌年,鲤鱼人工繁殖发展到高湖、誓节、东亭3个乡,以后每年购进毛籽200多万尾,培养鱼种120万尾。1978年,县卢村水库筹建捕捞队,不久改为水库渔场,建造鱼池10亩,培养大鱼种25万尾。1984年又开挖35亩鱼池,培育夏花鱼种10万尾。到1985年,包括国营、乡村、专业户在内,全县建立了45个渔场,共有鱼池450亩,人工繁殖鲤鱼苗1800万尾,年产鱼种1050万尾,基本上满足了本县渔业生产的需要。
此外,1965年曾从湖州引进红鲤、镜鲤。1978年从湖州引进团头鲂。1981年从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引进日本鲫等新鱼种。
鱼种饲养技术逐年改进。1961年后,改变了豆浆加大粪轮喂的传统做法,学习浙江“青草(青蒿)育水质”饲养法。70年代又引进两广地区的“浮萍饲养法”,收效明显。同时对传统的浅水小池进行“三改”,改小池为三亩以上的大池,改浅水为2米深水,改漏水池为保水池。“三改”后的鱼池可培育三寸以上的鱼种300多万尾,促进了渔业生产发展。80年代初期,又摸索应用了化肥饲养法。1982年,县水产站出席了全国水产工作先进单位代表会议。
(二)成鱼饲养
1965年前,池塘养鱼属自然粗放状态,产量很低。1968年,双河公社凤凰大队农民开始利用本地“当家塘”实行精养作业,采用“合理密养,菜草喂养,常年管理”的方法,三亩水塘亩产成鱼250公斤,创当时的最高记录。1979年,县水产站成立,积极推广科学养鱼,倡导精养,卢村水库八亩精养鱼池亩产成鱼312.5公斤,为全县养鱼做出了示范。以后各地稻田养鱼,坑凼养鱼普遍发展,河道养鱼也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而兴起。水库是本县渔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全县水库养鱼面积近万亩。1974年以来,各中、小水库先后开始养鱼,鲜鱼产量成倍增长。1985年全县成鱼产量达到750吨,比1949年增加了五倍多,比1974年增加了二倍多。1987年全县有养鱼专业户31户,成鱼产量800余吨。
(三)珍稀水产品养殖
河蟹流放河蟹又名毛蟹、清水蟹、螃蟹。1975年5月从上海崇明购进蟹苗37.5公斤,在卢村水库流放。一年时间,每只蟹平均体重长到100克以上,最大的近200克。后因管理不善,又未及时捕捞,不久便中止流放。
黄鳝县内多产黄鳝。80年代开始人工饲养。1982年,赵村中学一教师,建20平方米水泥池饲养,次年产黄鳝52.5公斤。1984年,花鼓乡渔技员建池65平方米,放鳝苗153.5公斤,年底捕捞黄鳝260多公斤。近年仍有少数农户养殖。
甲鱼又称鳖,桐氵内河等水域原先多产甲鱼,广德所产沙河鳖,在苏、浙、沪一带久有盛名。现日渐减少,邱村、高湖、赵村、彭村、东亭、双河等乡尚有少量存活,人工养殖很少。
河蚌育珠1980年11月,从湖北引进蚌种4667.5公斤,分别在邱村、高湖公社试育,1983年秋收珍珠5.25公斤,因质次滞销而停止养殖。
(四)水生植物养殖
人工养殖的水生植物有食用的藕、菱、茭白、荸荠、慈菇、湘莲籽、芡实等,药用的有三棱。作饲料用的有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和青萍、红萍。湘莲籽系1985年自湖北引进。
(五)捕捞
常用的捕捞工具有30多种,有人拉网、丁字网、小块网、龙稍网、罾网、张网、赶网;钩具有大钩、小钩、卡子等;另有笼子、鱼罩等。近年还有电赶、电捕渔具。
1975年前中小水库捕捞,多聘浙江、江苏人作业。1979年,卢村水库捕捞队前往浙江青山水库实习,掌握了“赶、拦、刺、张”联合捕鱼法。1982年采用此法一网捕鱼3.5万公斤。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渔具、捕捞技术不断改进,全县捕捞量每年约35万公斤。
上一篇:第六节 茶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