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民族
本县人口的民族构成主要为汉族。据1983年县民族宗教事务科统计,全县有8个民族。其中汉族458718人,占总人口的99.98%,回族84人,彝族3人,壮族2人,满族、布依族、高山族、蒙古族各1人。
7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桃州镇和10个乡。其中,桃州镇回族26人,彝族3人,壮族2人;柏垫乡(含三线厂)回族33人,布依族1人;彭村乡回族15人,满族1人;邱村乡回族4人;独山乡回族3人;下寺乡高山族1人;花鼓乡蒙古族1人;同溪、东亭、独树乡回族各1人。
二、性别
建国前,广德居民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遗弃、溺死女婴的行为相沿成习,成年女子亦倍受歧视,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广德人口167884人,男102440人,女65444人,性比例为157(女=100)。嘉靖元年(1522)广德人口118687人,男89593人,女29094人,性比例为308。民国24年(1935),全县人口191714人,男108921人,女82793人,性比例为131.6。32年,全县人口159164人,男85462人,女73702人,性比例为116。36年,全县总人口191505人,男102001人,女89504人,性比例为114。
建国后,人民思想观念逐步改变,基本杜绝了遗弃、溺死女婴的现象,女性人口增长较快,性比例之差距逐渐缩小。1949年全县总人口222560人,男120405人,女102155人,性比例为117.8;1982年全县总人口451763人,男238265人,女217610人,性比例为109.5。1987年全县总人口470212人,男245598人,女224614人;性比例为109.3。
三、年龄
民国36年(1947)广德总人口为191505人。其中零岁婴儿5924人,占总人口的3.09%;14岁以下人口69201人,占总人口的36.1%;65岁以上人口6823人,占总人口的3.56%。老少比例为9.86%,人口年龄构成接近年轻型。
建国后,广德县在全国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的构成类型见下表:

按照国际上一般采用的桑德巴模式,广德在1953年、1964年、1982年人口划分的类型见下表:

从表中所列的数字可以看出,本县1982年0~14岁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较1964年有所下降,但远未达到稳定型的26.5%,50岁以上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1964年虽有上升,亦远未达到稳定型的23%。这表明广德人口类型正缓慢地由年轻型向稳定型转化,人口长寿水平(80岁以上人口占60岁以上人口比例)6.01%,均低于全省(6.42%)和全国(6.59%)。
两个年份各年龄组人口构成比例表
单位:人



四、婚姻
广德15岁以上(含15岁)人口的婚姻状况,民国36年(1947)和1982年相比,1982年,由于提倡晚婚,故未婚比例明显增长;由于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丧偶比例明显下降,而离婚比例则有上升。详见下表:

五、文化
民国36年(1947)6月,全县总人口191505人中,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含私塾)的为26253人,占总人口的13.7%;女性中具有初小以上文化程度(含私塾)的,只占女性总人口的5.8%。
建国后,广德受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1982年全县总人口451763人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含小学)的265162人,占总人口的58.7%,比1947年提高45%。女性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含小学)的,占女性总人口的48.4%,比1947年提高42.9%。
1982年广德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18人,比1947年增加11人;高中文化程度的287人,比1947年增加25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528人,比1947年增加140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060人,比1947年增加3142人。与安徽省同期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字相比,广德则少23人。
1982年广德文盲、半文盲占12岁以上(含12岁)人口数的36.57%,与同期安徽省及全国的平均数相比,分别高2.87%和13.08%。

六、职业
民国36年(1947)6月,广德劳动人口为134290人,占总人口的70.12%。其中农业占37.38%;人事服务业占37.91%;其它职业所占比例微小。
广德县民国36年(1947)6月职业构成统计表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本县劳动人口为237040人,占总人口的52.47%。在业人口为215343人,占总人口的47.67%。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85人,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614人,商业工作人员4725人,服务性工作人员3991人,农林牧渔劳动者169856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23060人,其它劳动者112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