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寺庙
南朝梁代,佛教已传入县内。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郎步镇建开法寺,较之南海佛国普陀山的著名佛寺普济寺早575年。梁大同八年(542年),在县西南15公里,又建宝光寺,如与莲华佛国九华山相比,则九华的“大禅林”和现存的76座寺院,没有一个早于郎溪这两座佛寺的。唐贞观二年(1628年)在县城东北建大忠寺。五代时期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在县东南13公里处(今南丰乡梵王寺村)兴建了梵王寺。县南23公里处,建造了兴教寺,又名雨花寺。以后各代都有所建。宋代3所,即寿昌寺、龙会寺、宝林寺;元代5所,即静安寺、觉海庵、般若庵、慈济庵、施水庵;明代虽未见新建,却重修了13所之多。除上述南朝、唐、五代的7座全部重修外,宋代除龙会寺、宝林寺外,余下的寿昌寺等寺庙也都重修,连元代的施水庵也于宣德年间重修。到了清代,郎溪又兴建了不少寺院,大小不一。据清康熙《建平县志》载:有寺14座、庙33座、庵37座。清光绪七年《广德州志》载:有寺14座、庙38座、庵36座。抗日战争时期,梅渚除有“小九华”(九华山祗园下院)外,一个小集镇上几乎遍布寺庵。由此可见,郎溪古代寺庙为数之多。
清雍正时期,县内西北诸乡都有庙宇。至咸丰年间,战祸连年,境内庙宇多被焚毁。同治时重修了其中的11座,至光绪六年(1880年)县内庙宇庵堂共56座。抗日战争时期,县内庙宇又被毁坏大半。抗战胜利后,民财枯竭,无力修复。据1950年统计,全县大小庙宇仅存26所。
县内民众信奉九华山地藏菩萨,即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乔觉。每年春秋朝九华进香者络绎不绝。民国32年(1943年)因抗战进香受阻,梅渚地方士绅倡建“护国寺”于镇南,实为“九华山祗园下院”,俗称“小九华”。
根据1952年8月统计,全县仍有寺庵24处。土地改革后,寺庙土地被征收,僧尼还俗或死亡,所剩庙宇被乡村改为学校或仓库,有的多年失修,被拆除,有的改为其它公房,至今县内仅存“天泉庵”,保存较为完好。
一、开法寺
该寺是郎溪县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南朝梁天鉴四年(505年),唐贞观年间重建。北宋太平兴国时期赐匾额。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后毁,清雍正七年(1279年)僧了悟重修。华严禅院僧灿文增建大士阁。正殿毁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原庙基坐落在县城之内,西至东岳庙,南至现县政府前面菜市场,东至现工商银行门口,北至县教育委员会大塘南,占地面积一百余亩。昔有“小小建平县,大大开法寺”之誉。庙宇四周有围墙,朝东有四牌楼,楼上常住挂榻僧数十人,敲梆巡更僧也住楼上。此楼于民国26年(1937年)被日军焚毁。朝南为寺巷,有平铺青石大道直通院内。大院内植有高大松柏及梧桐,花坞内遍植奇花异草,佛门清净,环境幽雅。
自唐至宋,开法寺香火旺盛。据传,地藏金乔觉曾来此讲经,当时有大小僧众一百多人。迨至元、明四百余年,累经兵燹战乱,寺庙逐渐衰落。明末,寺内仅存十几名和尚。清顺治帝崇尚佛教,开法寺又大开佛门,广种佛田。庙舍修葺,佛像装金,庙容焕然一新。乾隆年间,香火益盛,住持僧大开皈依修成大典,四方僧众云集,多至千人。开法寺庙匾此时也被换为“开法禅寺”金匾。全县寺庵尽属下院。寺庙宏大,僧人众多,是开法寺鼎盛时期。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境内外展开长达8年之久的争夺战,开法寺被烧毁十之八九,仅存佛殿禅堂和驻军之马房以及年过八旬的住持一人。光绪末年,几名受戒的老僧相继去世,只剩下住持与外当家尤家普。清末,寺内和尚仅有9人,从此开法寺又逐渐衰落。民国元年(1912年),开法寺受戒和尚仅存4人,应佛僧也相继去世。民国9年(1920年)寺内受戒僧和应佛僧总共13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犯,开法寺大殿全焚,佛经与二百名和尚的法号灵牌同被烧毁,住持僧开元死于逃难。只剩下长庚、宝鼎2僧。建国后,宝鼎还俗,长庚和尚曾为郎溪的佛教代表,于1972年10月病故。
二、宝光寺
梁大同八年(542年)建,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原名桂林寺,北宋至道二年(996年)赐匾额改称宝光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居士王恢等倡修佛殿,两年竣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泰际等募修。后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今无存。
三、大忠寺
唐贞观二年(628年)建,位于县城东北。今无存。
四、梵王寺
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的今南丰乡梵王寺村,建于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北宋太平兴国时赐匾额。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重建。清乾隆年间为县城开法禅寺下院。抗日战争以后,寺内有竹林和尚等。今无存。
五、兴教寺
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年间建。今无存。
六、宝林寺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建,位于今姚村乡袁村。今无存。
七、寿昌寺
梅渚最古老的寺院,坐落在镇南一公里处,即今梅渚中学校址。前身是南朝陈世祖(文帝陈茜)的外戚高封周的宅第。此寺历经数代,北宋天圣七年(1209年),石公弼之子石介兴建,元至正元年(1341年)赐匾额,石俊卿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石钰又重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石铨再修法堂。明初,因庙前有古柏两株(五代时植),地方官吏报请朝廷批准,更名“双柏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复名寿昌寺,直至建国初期寺名一直未变。
昔年高宅占地五百余亩,东至南庙小学,南至南庵村,西至公路,北至九华村(小魏家村)。高宅内的亭台楼阁,殿宇廊庑,可以与皇宫媲美。明嘉靖《建平县志》上说宅内有九曲池、八角井。
高宅改为寺后,大门朝南,在今水埂(洋龙埂)东,后门在魏家村南,条石门坎,民国26年(1937年)前尚存。另一寺门建在今南庵村,过去俗称“庵门头”,因为此地有单檐歇山式观音庵一幢,边有厢房,为寺中尼姑所居。
该寺曾有大殿5幢,阁殿6幢,殿房72间,僧舍厢房27间。明成化年间,广德知州周瑛曾巡视住此,他与吕盛、宗玺等人在该寺曾有唱和。清代邑人岑鹤曾两次为该寺撰写重修碑记(此碑建国后用于修水库)。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县境内外进行拉锯战,寺宇大殿大部毁于兵燹。兵火之后,还存前殿5间,边屋3间。庙中3大佛像,是檀香木所刻(建国后被毁)。另有20余尊铜佛像,高约50公分,建国后为寺僧宝寿砸碎,零星卖给供销社废品收购点。土地改革时,5间大殿分给两农户。3间边屋留给原寺僧居住。1958年梅渚中学建3间草屋与之交换,改为校舍,故原寺不存。
八、龙会寺
北宋天圣年间建。今无存。
九、施水庵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建。位于白茅岭山顶。庵内有井,井水甘冽,乡人求饮,于是便有“施水”庵之名。今无存。
十、朝阳寺
约建于元至元初年,在白茅岭山顶不远的山坡上,是一开阔的石垒平台。平台不远处矗立一株雄伟的银杏,高14米,躯干3人合抱,枝叶茂盛。大树两边,各有一井,树左一井已废弃;树右一井离树干50米,井水仍然清澈如镜。据老农介绍,朝阳寺1960年尚存,1961年刮“共产风”时拆除。据遗址墙基丈量,占地约520平方米,因此可以想见当年殿宇规模。山顶是祖师殿,与朝阳寺相连。平台上还有一方断碑,上刻“朝阳禅林”四字。
十一、慈济庵
元至元年间建。今无存。
十二、静安寺
元泰定元年(1324年)建。今无存。
十三、觉海庵
元至顺年间建。今无存。
十四、般若庵
元至顺年间建。今无存。
十五、天泉庵
位于县内姚村乡的袍笏岭(螃蟹岭)上,建于清,为全县现存唯一古寺,建筑为挑山式穿斗架结构。二进二厢,中间有一井深二丈余,井圈为6角形,冬夏不涸,名为“天泉”,庵以其名,故正门楣上横书“天泉庵”3字。庵内《天泉庵碑记》刻于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记叙了此庵建筑的原因和过程。因其地居民以造纸为生,供奉蔡伦为祖师,后改为佛庵。“文化大革命”期间,塑像被毁,该庵作为永丰造纸厂护林防火的驻所,因而保存至今。该厂历年对此庵均有维修。县也曾拨款修缮,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锁山庵
庵址即今梅渚傅家小学。庵建于清初,清雍正《建平县志》有载。庵名“锁山”,因山脉从东而西,古时迷信,怕走了龙脉,建庵而锁。庙前百公尺处有一溪流,溪上有一小石桥,如龟形,名曰:“乌龟桥”。1985年10月改为公路水泥桥。
锁山庵供观音像。大殿有5间,单檐歇山式,进深10米,间宽5米。正中须弥座上塑有泥胎观音,像前供木质开脸观音神面,左右合53个。建国后,神像神面俱被毁,殿堂改为傅家小学教室。70年代中期,学校将庙宇拆去,重建校舍。
十七、地藏殿
位于南丰乡盆形山。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建平存稿》记载,当时已有此殿,距今至少235年以上。此殿毁于同治年间,光绪年间复建为3间草屋。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瓦房,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此庙有一百多间瓦房,建筑宏伟,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正殿3进及厢房,正殿塑地藏王高7尺,以及十殿阎罗。庙四周古木参天,修竹挺拔。
清咸丰年间,老僧法宝住持,庙中还有十几名和尚,其庙有水田100多亩,旱地50多亩,和尚靠收租和耕作为生。此庙一年四季进香者不断,最为兴盛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三天,远至江苏高淳、溧阳和安徽广德、宣城等地,近至县内各乡镇,四面八方香客多达数千人。这三天人山人海,敲钟擂鼓,香烟缭绕,热闹非凡,附近其它庙中和尚也赶来帮忙。据老人回忆,烧的纸灰成堆有一间屋高,施舍的铜币要用掼桶装。
建国初期,此庙保持完整,庙中仍有3名和尚。后改为农场、农业中学、油厂,直到1959年才拆毁。现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一二天,到盆形山庙址废墟上烧香拜佛的香客仍有四五百人。
十八、慧明禅寺
位于县内姚村乡的石佛山上。为清代与民国时期宣城、郎溪、广德等县的小佛教中心,素称“小九华”。
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所立石碑记载,此寺名叫慧明禅寺,建于何时,无考。清初开山住持僧为朗。又据贡震《建平存稿》载,乾隆年间,山顶庵庙是姚三友与住持僧性空募建。咸丰年间,庵庙毁于战火。光绪十六年,建平知县陈某、姚九如与僧行春等募化重修。此寺建筑宏伟,全是木质结构,砖墙瓦顶,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相传共99间。整个庙宇分“二殿”(大雄宝殿、月身殿,月身殿供奉的是清咸丰年间老僧智静的真身)、二厅(正厅、客厅)、二房(签房、客房),进门为韦驮与四大金刚神像,中间是地藏菩萨,后有弥勒佛、观音佛像和三尊大佛(如来、准提、接引),两侧是十八罗汉。
庙西建有戏台,台的正面是梯形戏场,两旁苍松翠竹宛如画屏。寺内香火盛极一时,名传千里,远至苏、浙、闽,近至宣城、郎溪、广德、宁国,一年四季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最为繁华之时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人山人海,香烟弥漫。会期还演出三天京戏。
石佛山慧明禅寺的佛事活动,从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战乱接踵而来,庙里僧众,远走高飞而衰落。建国初期,方丈姓丁,有和尚两三人。1957年6月,县委统战部曾向中共郎溪县委报告,要求复修慧明禅寺,未获批准。此寺当时共有房屋48间,倒塌9间,即将倒塌的有8间,完好的31间。有僧徒长明、九华两人。1958年上半年,姚村公社将庙宇全部拆除盖房,至此,这座古刹不复存在。但山上的风化奇石,颇有名气,至今还吸引了众多游客。
十九、黄香殿
位于飞鲤乡黄香村丁家冲。建于何时不详,1958年拆毁。原殿3进,后屋共20多间。主要供奉观音,还有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建国初期,仅有4个和尚,门额上“黄香殿”三字石刻至今尚在(砌在黄香小学墙上)。建国前,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观音庙会。特别是九月十九日庙会最盛,人数多达4~5千人,大殿对面有戏楼,每逢庙会只唱京剧,禁演地方戏。 二十、护国寺
县内北乡民众向来多信仰九华山地藏菩萨,每年春秋信徒们都要朝九华进香。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侵略,路途被阻,到九华山进香不便。民国29年(1940年)春,前往南丰乡征收田租的九华山祗园寺住持弘瑞(安徽含山县林头镇人)来到梅渚,建议在梅渚设一下院代替上山进香。
民国29年(1940年)农历9月,由吴景贤等人募捐购屋建庙,内塑地藏王神像。后九华山祗园寺承认该寺为其下院,俗称“小九华”。民国30年(1941年)春,左间塑广(德)建(平)佛(此佛原系郎溪东夏一屠夫,后在九华山出家,30年后任祗园寺住持,圆寂后被清廷敕封),右间塑百子堂,须弥座上塑灵官、韦驮。至民国32年(1943年)春,由于香客捐助过多,在前面又盖了3间大瓦房作为庙宇大殿。并在前后进之间用明瓦复盖为天棚。接着又翻盖3间旧草房作厨房,后殿是地藏菩萨,前殿是三尊大佛。大小房屋共11间。
庙成,为纪念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佛金乔觉圆寂,每年此日前后,江苏溧阳、句容、高淳等县及县内乡镇来进香者达几千人。该院素无僧尼居住,仅一庙祝看守,乐施者的捐款都存在商店保管。
建国初期,梅渚粮站曾将此庙改为仓库,1958年改做食堂。1963年生产队又改为牛屋。后进及天棚被牛撞坏拆除。1973年大队拆除前进,截短柱脚,改建3间平房,作为大队办公室。两边柱子上金字楹联与年月日依然可见。现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香客礼佛者仍达千余人。
二十一、观音庵
又名普渡寺,位于城关北门,前后2进,共10间,内有寮房、石井等。相传建于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时改建。民国25年(1936年)在庵西南侧建成普渡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四字是邑人王高烈所书。“普渡寺”三字是著名国画家张善书写。内供观音、三尊大佛、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韦驮和弥勒等佛像。普渡寺系住持僧圣玉募化建造。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进城烧毁普渡寺大殿,杀死圣玉。仅剩观音庵前进,余房于1961年拆去。
(二)组织
明清时中央掌管佛教事务的机构为僧录司,县设僧会司,设僧会1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僧定明任僧会。清沿明制。1957年5月,郎溪宗教界实行爱国革新运动,8月27日成立郎溪佛教协会,会员13人,由释长庚负责,会址设北门观音庵。此时佛教活动区域:县城内有观音庵;农村在黄香殿、本觉寺和梵王寺。
(三)教徒
据1952年10月统计,有僧19人,尼2人,合计21人。信徒无统计。
(四)活动
寺庵僧尼每天早晚都要撞钟、擂鼓、念经、烧香、拜佛。白天接待香客。有时为人做法事。一般百姓于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进庙烧香拜佛。乡镇有少数信士在家供佛烧香、吃素。石佛山慧明禅寺七月三十日这一天,香烟缭绕,人集如云。盆形山地藏殿,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庙会期,县内及邻县香客日达数千人。6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内寺庙遭受破坏,活动极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里成立了宗教事务科,联系宗教界人士,处理宗教事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部分佛教徒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极少数受到破坏的县内著名寺庙逐步得以恢复。
上一篇:第一节 道教
下一篇:第三节 天主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