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私塾遍及城乡,塾师很多。民国时期,既有小学教师又有塾师。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有小学教职工114人。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初中教师仅9人。
1949年,全县初中教师只有14人,小学教师78人,幼师1人。建国38年来,随着教育事业日益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58年,初中教师42人,高中教师3人,初级专业学校教师16人。小学教师438人,幼师9人。1965年,中学教师77人,小学教师396人,民办教师188人。1972年,中学教师197人,小学教师411人,民办教师586人。1980年,中学教师423人,小学教师605人,民办教师1027人,代课教师696人。
1985年,高中教师78人,大学本科毕业的52人。初中教师402人,专科以上毕业的106人。职业中学教师19人,大、专毕业或肄业的12人。小学教师1468人,中师以上毕业的793人。幼师85人,中幼师毕业及受过专业培训的61人。民办教师851人,代课教师439人。1987年,全县有教师2235人,其中高中教师98人,本科毕业的71人,占合格学历72.4%。初中教师475人,专科以上毕业的185人,占合格学历38.9%。职业高中教师45人,本、专科毕业的34人,占合格学历75.5%。小学教师1521人,中师、高中以上毕业的947人,占合格学历62.2%。幼师96人,中幼师及受过专门培训的73人,占合格学历76%。另外,民办教师955人。1987年底,有中学高级教师28人,中学一级教师177人,小学高级教师174人。
郎溪中学校长张浩从其祖父张崇铭到其女儿一家四代共有10余人从教,另外,其岳母、内弟也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教师世家。县内知名中学教师有芮孚云、陈忠美、吕瘦松、郑超等;知名小学教师有吕闻东、吕乐天、吕文学、章向荣、李慧清(女)、周良贤等。
(二)师资培训
建国后,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1950~1961年采取办星期日学校、培训骨干、脱产培训、轮训等形式,计培训980余人;1970~1977年轮训258人;1978~1984年,采取带薪学习和函授培训330人次。1985年中学教师学历培训36人,小学教师中师进修51人,教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36人,入“电大”学习的8人。县每年支出培训经费15000元,带薪学员工资72401.40元。1987年,开始通过考试对全县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发给《专业合格证书》,暑假对参加考试的400多名小学教师分十字、涛城、东夏、定埠4片进行一个月面授。有87届脱产进修中师学员35人毕业。另有86届卫星电视教育中师学员99人和88届脱产进修中师学员33人在教师进修学校学习。
(三)政治待遇
民国时期,教师均为聘任雇佣,随时有解雇的危险。“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建国前,教师政治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
建国后,废除聘任制,由县政府统一分配,人民教师作为革命工作人员。1952年冬,首次评选4名模范教师,荣获县委、县政府授予的奖旗。1954年8月,10余名教师出席芜湖地区召开的优秀辅导员表彰大会。同年10月,民办教师胡建民被评为劳动模范,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6年10月,县召开第一次优秀教师代表会议,评出3人为一等优秀教师,出席省第一次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81年,县委召开千人表彰大会,7所中、小学与35名教师受表彰。1983年元月,县政府召开“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大会,有41所中、小学和82名教师受表彰,1人受全国表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截止1985年底,90名错划右派的教师已全部改正,落实了政策;划为右倾的2人与“文化大革命”中立案的22人均已平反。被停发、扣发工资的7人已如数补发。历史老案52件也已全部结案。
县内教育系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建于1956年,仅有党员5名。至1985年,全县教育系统党支部26个,党员308名,其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党的达202名。
1956~1985年(缺2、4两届资料),有31名教师被选为6届中共郎溪县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其中5人分别当选为县委委员与候补委员。1954~1984年,有135名教师分别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乡镇人代会代表。其中3人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常委。有33名教师为第一、二届县政协委员,其中7人当选为政协常委。1951~1983年计7届共青团(原名青年团)代表大会(缺第一、二届资料),教师代表124名,少先队省级优秀辅导员6名,地区级14名,县级49名。1951~1984年8届县工会代表大会(缺1至5届资料)教师代表76名,常委2人。妇女代表大会计7届(缺1至5届资料)教师代表16名,省“三八”红旗手1名,县“三八”红旗手11名,县优秀少儿工作者15名。
1985年元月,县里组织尊师重教慰问团开着宣传车,对各乡镇中小学教师进行慰问,并赠送了慰问品。同年9月10日为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城关与各乡镇学校召开了大会,县长发表电视讲话以表祝贺。有4人参加宣城行署召开的庆祝大会。宣城行署给145名达30年教龄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品,安徽省政府给38名达35年教龄的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
郎溪县评为省以上先进教育工作者名单
(表29-12)

(四)生活待遇
民国1~9年(1912~1920年),公立小学教员平均月俸7元。民国24~28年(1935~1939年),平均月薪22元。民国37年(1948年)8月,“金元券”(国民党货币)发放时,一个教员月薪可买80斤大米,到11月份只能买十几斤大米,以致广大教师生活窘困,苦不堪言。
1949年4月,郎溪解放,教师工资实行“薪米制”。人民政府暂发给教师每人每日大米1升7合(折十两制3.495市斤)。1950年改日发为月发,城镇小学教师每月100~150斤,中学教师约高20%;农村小学教师实行民办公助,每人每月公助30~50斤大米,不足部分由乡村自筹。1951年下半年,由“薪米制”改为“工资分制”。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分105分,折币23.10元(以现行人民币单位计),幼儿教师月均为109分,折币23.98元,中学教师平均月薪30元。1956年中、小学教师第一次实行工资改革,全县工改前教师人均月工资26.73元,工改后人均月工资36.99元,人均月增资10.26元。1963年给30%的教师调资。1977年和1980年分别给40%的教师调资。1981年全县中、小学教师843人普遍调升一级,人均月增资6.48元,其中191人升2级。1983年给全县119名民办、代课教师增发酬金,民办教师每人每年增50元,代课教师每人每年增60元。1985年全县1185名中、小学教职员进行工资套改,套改前人均月工资48.60元,套改后人均月工资69.35元。同时,对民办代课教师也实行了相应的增资:中学代课教师人均月增资11.60元,小学代课教师人均月增资9.8元,民办教师月工资增至46元。
1953年,全县教师享受公费医疗。1955年女教师实行分娩假56天,1980年实行晚婚晚育假30天。同时发给中、小学班主任津贴,1985年实行教龄津贴,每年5角,并发给书报费与洗(澡)理(发)费,民办、代课教师减半。1978~1983年9月以前离退休教师可有1名子女顶职。从1985年5月1日起,给退休教师增发生活困难补助费17元。
1985年郎溪、梅渚、十字3所完全中学和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都建有讲师(中学1级教师)宿舍楼。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