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
民国16年(1927年)3月3日,北伐军二军六师到达县城,3月6日军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派冯素民留郎溪开展工作,组织了农民自卫团,50余人,30支枪。蒋介石发动的“4.12”政变后,搜捕共产党人,农民自卫团被国民党“东党部”包围,逮捕了夏雨初等18人,枪支被缴。冯素民在此之前已去南京未归,农民自卫团这一民兵组织被扼杀。
民国22年(1933年)4月,中共沙桥支部成立,后上升为中心支部,当时即开始秘密建立民兵组织。
民国28年(1939年),中共涛城区委领导开展了“一和五运动”,即1个党员联系5个群众,这些所联系的群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兵。
民国32年(1943年),抗日战争形势开始好转,中共涛城区委挑选了思想进步的青年150余人,成立区武装队和民兵队,各乡组织1个10多人的基干班。
民国33年(1944年),郎溪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建立了4个区、26个乡,同时建立了普通民兵与基干民兵组织。区设大队,乡设立自卫队和基干民兵队,每队30多人。民国34年(1945年),民兵已发展到1400多人,民兵的武器装备虽然只是红缨枪、大刀、土炮,但士气却很旺盛。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冲锋陷阵,临危不惧。利用麻雀战、运动战等战术,狠狠打击了敌人的锐气。他们在收集情报,护送干部、战士和破坏交通等工作上,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34年(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国民党加紧对红色根据地的围剿,苏浙皖边区司令部遭到敌人围击,损失惨重,电台也打丢了,郎广分工委及其游击队总共只剩13人,大部分民兵遭到敌人搜捕、杀害。所有民兵组织遭到严重的破坏。被迫害的共1千多人,只有凌笪一部分民兵组织未被破坏,保存下来。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党忙于接收大城市,发“接收财”,其主力部队调往宁、沪、杭一带,形势略有转机。中共郎广分工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了组织,重新建立民兵队伍。
民国36年(1947年)10月,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梳篦式的“清剿”,民兵队伍又遭到严重的破坏。鸦山武工队只剩韩明奎等3人。斗争残酷,环境恶劣。
民国37年(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党组织和民兵队伍发展很快,为迎接大军渡江做了积极准备。中共誓节中心区委下辖的3个区委都建立了民兵组织。
1949年4月全县解放,即开始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区设武装部,全县144个行政村和6街均各成立了普通民兵与基干民兵大队,人数30至50人。1953年划乡建政后,72乡2镇各组建1个民兵中队,人数30至50人。
1956年撤区设乡。16乡、1镇各建立1个40至50人的基干民兵队,县人武部调整了枪支,指定专人保管。1957年6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预备役和民兵合而为一,即民兵就是预备役。
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大办民兵师”、“劳武结合,全民皆兵”、“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等指示,1958年9月25日县成立民兵师,辖9团、47营、127连、516排,编入民兵队伍的共73536人,占全县人口的40.1%。1959年辖11团(含白茅岭、十字铺两农场)、79营、331连;基干民兵排、普通民兵排男女分列,男性481排,女性462排。基干班1067班,普通班男1484班,女1649班。基干民兵共14711人(其中复员退伍军人1345人)。普通民兵男20347人,女25015人,共计60073人。基干民兵年龄为18至30周岁,普通民兵年龄为31至45周岁。
1965年9月15日,县举行民兵工作会议,各公社民兵团长(武装部长兼),民兵团政委(公社党委书记兼),大队民兵营长、教导员(大队支书兼),县直机关负责人460多人参加会议,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组织、政治、军事落实)。会议后进行落实与调整,民兵人数与大办民兵师时期比,减少了35%。
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大搞“突出政治”,郎溪县民兵顶住所谓“第二武装”、“自成体系”的逆流,在民兵自身建设、维护社会治安、配合中心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稳定了民兵的整体结构。
1970年,县基干民兵组织调整为独立团,辖3营、18连、67排、220班,共2894人,全部配发武器。普通民兵则以公社为单位建立民兵团,计18团;生产大队组建为营,计162营;场、矿、厂、机关企事业单位为连,计29连;生产队1至3个队建立民兵排,计1647排(含十字铺茶场)。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郎溪县民兵工作步入正轨。
1980年全县民兵总数调整为76991人,其中基干民兵40351人(内武装民兵6478人)。
1983年水灾后,对民兵组织进行整顿,整顿后的基干民兵为7731人,其中女467人。本年度退伍军人180人全部编入基干民兵,并进行了预备役登记。
1984年根据新颁布的《兵役法》,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民兵与预备役年龄为18至35岁,基干民兵为第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第二类预备役。并对全县民兵专业技术兵与步兵比例失调情况进行调整,采取扩编、改编、新建3种形式进行整组。1985年整编后的专业分队由原来的4个扩大为16个,步兵分队由原来的19个减少为10个,全县民兵共31522人,其中基干民兵7390人。全县基干民兵编制;步兵9连和1个排,“57”炮兵2连,“60”炮兵2连,“82”迫击炮兵2连,重机炮兵2连,高射炮兵1连,侦察兵1连,雷达兵1连,运输兵1连,军械修理兵1连,有线与无线通讯兵各1连,卫生队1个,共25连、1排、1队,7390人(其中女429人)。普通民兵24132人。除乡镇外,机关、厂矿、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适龄人员全部编入民兵组织。
1987年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根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进行整编。调整后,基干民兵由原来的7402人,缩减为3467人,减少53.5%,占全县总人口的1.2%。以乡镇、场为单位组建基干连25个,任命连以上干部100人,各连均以乡镇、场武装部长为连长,党委书记任指导员。
郎溪县1951~1987年民兵组织一览表
(表27-5)

(二)训练
1949年10月份以后,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民兵训练。当时因为刚解放,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等中心工作繁忙,训练只能利用工作间隙进行。此后数年也处于土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运动中,任务、时间都很紧迫,训练也只能穿插进行。
经常性的较正规的训练是从1953年开始的,训练炮兵、步兵、机枪手共1500余人。此后每年夏、冬两季均进行集训。
1959年9月15日开始集中训练,10月底结束,第一期共训练6057人,总评4项武器5个练习,4个优秀1个良好,军事理论总评优秀。第二期训练4958人。此次训练由县武装委员会组织领导。
1970年,军分区组织各县基干民兵在广德县进行了大规模“红卫合练”。接着又进行了3省7县反空降演习。郎溪在县境内还开展了小型、就地、分散的“三打”(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三防”(防原子弹袭击、防化学武器、防生物细菌武器)训练,同时进行地雷爆破以及游泳等训练。1970年至1972年参训民兵共19245人。
1973年规定每支枪训练两至三套人员,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民兵参训。每逢3省7县联防会议召开之际,各点上民兵都要进行比武考核。
1974年进行突击打坦克、打飞机、反空降训练,普及夜间训练和各种专业技术训练。着重进行射击、投弹、地雷爆破以及“三防”、游泳等训练。全县共训练15809人次。有11253名民兵参加了步兵武器实弹射击,7961人合格,占71%。1544名民兵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1460人进行实爆训练。
1979年,采取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因时进行训练;参加实弹射击训练的6612人,占训练任务74.4%,参加实弹投掷的2208人,完成练习任务81.7%。还进行了炮、筒、机枪等专业技术兵考核。
1981年对民兵训练进行改革,执行两年一周期的训练,每周期共30天,减少每次参训人员,精简训练项目,改革训练方法,突出训练重点。
1983年实训1995人,1984年实训1347人,应训率分别为99.8%与90%。各项成绩均在及格线以上。其中钟桥乡通讯连、城南乡“82”迫击炮连一年完成训练计划,经考核验收颁发了《合格证书》。
1985年改分散训练为集中在县训练基地训练,由县人民武装部统一组织实施。改周期训练为年度训练,仍为30天。实训264人,占任务的57.4%。
1987年参训民兵既学军事技术,又学致富门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郎溪县1953~1987年民兵训练情况统计表
(表27-6)

(三)参战
民国32年(1943年)10月,涛城乡基干民兵39人,在王乐平的带领下,手持大刀、手榴弹,突然包围了王村庙伪军据点,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缴获机枪两挺、步枪27支、短枪3支。是年除夕之夜,基干民兵8人,化装成商人,以送年礼为名,混入伪军长乐据点,乘敌戒备松懈之机,突然袭击,勒令投降缴枪,缴长短枪14支,并将俘虏捆绑,民兵悄然离去。
民国34年(1945年)2月至5月,在新四军三打天目山的战斗中,县警卫连、乡中队和民兵积极参战,踊跃支前,全县掀起了群众性的运粮、送粮、抬担架等支援前线热潮,共有民兵、民工5000多人参加战斗。仅涧西一乡就支粮15000多公斤、布鞋1200双、棉被418床、肥猪37头。天目山战斗之后,民兵配合县警卫团主力,一夜打下日伪十多个据点,仅“钟支”游击连就缴获步枪40多支,击毙日军10多人,抓获汉奸10多人,活捉日军伍长一人。
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横渡长江后,郎溪县党的组织立即组织游击队和民兵阻击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在分界山围歼敌军两个连,缴获大批枪支、弹药。4月23日,敌108师溃军120多人,从凌笪小西卡向浙江逃窜,夜宿该村。次日,民兵队长王德余利用指路之机,智擒敌营长,随即发动民兵及群众500多人包围了村庄,迫使逃敌投降。缴步枪73支、机枪3挺、信号枪1支、子弹近万发。
1949年7月涛城,长乐等村民兵配合县大队在涛城消灭刘老么股匪;9月18日岗南、凌笪两地民兵配合郎溪、溧阳两县武装大队。在伍牙山围歼“国防部江南反共救国团”,活捉匪首何德彬、江东明及其爪牙16人,缴机枪1挺,汤姆逊1支,步枪10支,掷弹筒1个。
1950年夏,梅渚、钱村、分流等村民兵配合县大队在草庙头歼灭武装土匪100余人,生擒匪首赵明宇,缴小炮1门,机枪两挺,步枪48支,冲锋枪2支,短枪2支。凌笪民兵向桥松赤手擒获匪首李亚白。
1952年1月20日,台湾大陆工作处,派遣1、2组乘G—66型飞机在广德县九龙岗空降9名特务,郎溪县调4350名民兵参战,动员53000名群众扼守要道。25日上午特务全部落网。
1950年至1965年姚村山区民兵配合公安队,先后破获反革命组织9起。特务金崇先组织的“国民党安徽省领导组”,抢劫村民兵步枪3支,上山准备“打游击”。山区各村民兵会同公安队,逮捕了首从各犯。
1953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台湾国民党常派飞机在姚村、钟桥、岗南、凌笪等地凌空侦察,撒发反动传单,县集合一万余名民兵上山,搜寻传单上缴有关部门。
(四)参加地方建设
1949年圩区受灾很重,圩堤多处决口,1950年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堵口复堤,有15000名民兵参加圩堤修复工作。
1950年冬,进行土地改革,村民兵组织是保卫胜利果实的卫士。
1954年及1957年两次大水灾,全县民兵参加抢险排涝,开荒抢种。
1970年至1975年开挖郎川新河,各生产大队以民兵为主力军,战斗于第一线。
1978年大旱,县武装部组织民兵在北山、分流等地参加人工降雨。
1983年大水灾,城关镇积水一米以上,南京军区“舟桥”部队派汽艇抢救灾民。安徽省人民政府派飞机空投食品,水鸣基干民兵200多人保护空投场地,维持秩序。全县民兵都参加了抢险、抢救灾民工作。
1984年大水灾,县委、县政府组织民兵巡逻圩堤,在抢险、堵口、复堤时有两万民兵参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富民强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家庭重点户、专业户256个,已富起来的有130户,民兵组织户办、联户办企业140个。各乡镇武装干部帮助建立“青年民兵之家”174个,毕桥乡举办民兵夜校106所,把政治教育与科学种田结合起来,学习致富门路。全县共办科普训练班38期,组织扶贫组31个,帮贫扶困320户。
全县民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并受到上级奖励,杨腊玉(女)、张立海于1960年5月8日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先进代表大会,中央军委各奖励半自动步枪一支。
郎溪县武装系统受省以上表彰情况表
(表27-7)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