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成立后,改县署为县公署,改知县为县知事。县公署设内务科、财政科、实业科,巡警局改为公安局。民国2年(1913年)设团防总局(又称清乡局),增设军法科。民国3年(1914年)改建平县为郎溪县,内务科改为民政科,裁梅渚巡检司,县公署设秘书1人。民国7年(1918年)财政科改设财政局,劝学所改称教育局。
民国16年(1927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县政府设第一、第二两科,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若干人,分管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等工作。民国20年(1931年)设建设局,公安局撤局改科。民国22年(1933年)建设局撤局改科,同时成立财务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成立水利委员会、合作指导委员会、农林推广所,5月间设郎溪电台。民国25年(1936年)改两科为三科,第一科掌民政、军事;第二科掌财政、粮政;第三科掌教育、建设。各科设科长1人,科员4人。同时设立电话管理处、度量衡检定所。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扫荡,日机轰炸,县政府于11月间迁往姚村的陈梅村(自此直至抗战胜利,县政府数度迁徙,几度流亡,详情另附)。这一年,第一科增设地政股,另成立土地呈报处。民国27年(1938年),县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设司令部,县长兼司令。5月,成立第三战区皖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郎溪分会。12月,抗日人民自卫军改称县国民自卫总队。成立司法科,设科长、书记官各1人,录事3人。第一科内增设兵役股、禁烟股。此时,县政府职员共46人。民国29年(1940年),县政府设秘书1人,将3科改为民政、财政、教育、建设4科,设会计室,内设统计员1人,成立粮食管理委员会、田赋粮食管理处,设立税务局、诊疗所。民国30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设秘书室,除4科外,增设军事科。4月设税捐征收处;5月成立县战时内地产销税管理所;8月,撤销粮食管理委员会,设粮政科。民国31年(1942年)设立合作指导室、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民国32年(1943年)6月县政府各科室合并办公,设主任秘书、秘书各1人。10月郎溪沦陷,县政府流亡到宁国姚高塔,后又迁至广德苏村海沟冲,县长逃离,职员星散,机构瘫痪。民国33年(1944年),县政府经过整顿缩减为政务、军事两科和秘书、会计两室,设立非常经费管理处,抗敌后援会等,机构虽有,然已名存实亡,按战时规定,县政府“不在县境者”编制,实际上只有县长1人,秘书1人,科员2人,指导员2人,勉强支撑流亡政府的牌子。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县政府由宁国港口迁回县城,进行机构调整与扩编,设立秘书室、合作指导室、统计室、文献委员会和民政、财政、教育、建设、社会、军事、会计7科,财务委员会后改为经济委员会。10月成立戒烟(鸦片)所。民国35年(1946年),7月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0月成立税捐稽征处,11月成立司法处。民国36年(1947年),5月成立警察局,6月成立地籍整理处,8月恢复民众教育馆。民国37年(1948年)郎溪被列为五等县,3月裁科并室,设3科2室(秘书室和合作指导室),第一科管民政、军事、社会;第二科管财政、粮政;第三科管教育、建设。并对人员进行精简缩编。
民国年间郎溪县知事县长更迭表
(表22-2)

附一:抗战时期郎溪县政府迁徙情况
抗日战争开始,自1937年底,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底),郎溪被日军数度扫荡,一度占领,郎溪县政府被迫多次迁徙,最后流亡他县。
民国26年(1937年)11月30日广德沦陷,当敌军逼近郎溪县城时,县政府仓卒逃离,迁往姚村的陈梅村,各机关也一同迁至该村。
民国27年(1938年)1月20日,县政府迁回县城。2月27日,日军又来扫荡,郎溪陷落,日军大肆抢掠、焚烧,县城房屋仅存千分之二,县政府被毁。在这一时期,县政府决定设临时办公处于城南乌家埂,另设一“行署”于姚村。3月22日郎溪再度沦陷,县政府又搬到姚村。日军撤走后,3月25日迁回县城临时在耶稣堂办公。7月县政府再度迁姚村。不久迁回。
民国28年(1939年)1月3日,郎溪复陷,再奔姚村。10月迁乌家埂,11月6日,修缮民房(含庙宇)15间为临时办公处,以备不测。
民国29年(1940年)2月2日,县政府正式迁往乌家埂办公。2月21日日军陷郎溪,县政府迁姚村。28日迁回县城在天主堂办公。3月17日日军进攻郎溪,3月21日及4月中旬日军来犯,3月20日与4月24日复两度迁姚村,不久迁回。10月14日县城复陷,县政府又逃到姚村。
民国30年(1941年),1月21日日军进犯郎溪,23日城陷,在此之前县政府迁姚村。6月19日,县政府迁到城南李家村,7月25日迁到张家弄。不久由张家弄又迁回李家村。10月迁到井岗头龙潭桥;12月9日,复迁往城南李家村。12月21日又迁姚村。
民国31年(1942年)1月3日由姚村迁回,驻乌家埂。8月27日迁回南门村。
民国32年(1943年)9月底,日军阿部正雄4个联队大举进犯郎溪,10月1日城陷。事前,县政府迁往姚村。不久,全县除姚村、岗南、凌笪少数乡村外,大部分地区沦陷。10月25日迁住宁国县姚高塔,26日又迁至广德桐沟。此时县长逃离,县政府瓦解,人员星散。12月18日迁到广德苏村海沟冲。年底迁回姚村鸦山一带。
民国33年(1944年),抗战形势日趋好转,日军兵员、物资补给都陷入困境,经常被新四军游击队袭击,只能龟缩在碉堡里。此时郎溪县政府在鸦山、姚村以及郎广交界的七塌一带活动。8月6日县政府驻地设在鸦山街,另设路北办事处于钟桥一带。
民国34年(1945年)3月,县政府在邵家冲被新四军游击队袭击后,4月17日,退出县境流亡到宁国县港口。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郎溪县政府官员在港口与当地驻军洽商入县事宜,当晚流亡政府的各方人员赶到宣城水东之大葛村集中。8月24日县政府进驻姚村鸦山街,新四军北撤后,由鸦山进驻县城。
附二:汪伪县政府
民国32年(1943年)9月,日本侵略者华中派遣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一部两个联队由苏南侵犯皖南一带。国民党军队不战而溃,纷纷投敌。10月1日,日军攻陷郎溪,在县城南门村和梅渚、定埠、东夏、十字、涛城等地筑碉堡,设据点,准备长期盘踞。10月28日城内汪肇庭等人组织维持会,为敌效劳。12月成立所谓“郎溪县自治委员会”,由汪伪陆军少将武官石佐民兼会长。
民国33年(1944年)1月间,石佐民被汪伪苏浙皖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黄一平(原国民党军三十三旅营长)截杀,由潘永德接任会长。3月,汪伪独立第十五旅第一八九团由苏北进驻郎溪。4月,南京汪伪“国民政府”派吴士源为郎溪“首任县长”。6月1日,日军驻郎溪联络部举行所谓“还政”大会,由日军头目池谷泽淳、岛田一孝、冢本泰山主持,吴士源、缪长镇等一帮汉奸傀儡粉墨登场,宣布“郎广两县撤销军管,归还政权”,正式成立汪伪“郎溪县政府”,演出了一台“以华治华”的丑剧。县政府设秘书、助理秘书、司法承审员各1人,第一科、第二科和宣传室,设科长、主任、股长、科员、宣传队员共49人。另设田赋征收处及东夏、梅渚两分处计21人,地方税局和3个稽征所计25人,监狱署6人,司法处11人,并设警察局及梅渚,东夏两警察所以及地方事业复兴委员会等机构,还成立了保安大队,官兵共399人。
民国34年5月由张布道(张耀宗)接任傀儡县长。抗战胜利,张布道乘日军投降撤走之际,带领伪自卫队携枪200多支投奔江苏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镇江)专员顾大荣,摇身一变,成了“国军”,改编为江南自卫团,当上了团长。
上一篇:第一节 县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