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街市与集市
商品购销市场分为常年性市场与定期性市场两种。常年性市场即街市,多居集镇;定期性市场即季节性集市,多数分散在乡村,按季节的传统日期定期举行,或以庙会形式进行交易,后来发展成为物资交流会。郎溪的街市除县城之外,明嘉靖《建平县志》载有3街,即梅渚街、邓步(定埠)街、钟桥街。清光绪《广德州志》载有9镇,即梅渚、定埠、廖店、涛城、毕桥、姚村、鸦山、东夏、钟桥。解放前有集镇10个,即郎步镇、梅渚镇、定埠、钟桥、东夏、飞鲤、碧溪、姚村、十字铺、涛城铺。建国后又增加了下湖、水鸣、南丰、凌笪、岗南等集镇。货物都由这些小集镇集散,店铺、摊贩担负着经常的商品交换与流通。
街市成交的商品有棉布、百货、粮油棉麻、竹木柴炭、其他农副土特产品。产销见面,供需见面,价格随行就市,自由议价。建国初期曾一度出现以米计价,以物换物的现象,以后随着供销社和粮食公司的建立,人民银行进行货币调节,人民币信用提高,取缔以物换物的形式,这种现象很快消失。
1957年前,统购物资只有粮油棉3种一类物资,供应城镇居民的标准较高,都略有节余。二类物资通过合同形式收购一部分,其余由农民自由处理。三类物资不规定收购任务,大部分由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自产自销,商品充裕,敞开供应。1958年后,供销社并入国营商业,商品全部由国营商业部门包买包卖,管得过紧过死。原来的国营、供销社、集体流通渠道,变成国营商业独家经营,收购物资全部纳入计划,统一收购。生产者与消费者(产销)不能见面,敞开供应的物资品种数量少,凭票凭证限量供应的品种多。1957年经营品种达7550种,1961年仅有5500种。锅、碗、竹器等许多日用品市场上很难买到。凭票证限量供应的商品由1957年的3种增加到1961年的40多种,少数紧俏商品如胶鞋、暖水瓶、肥皂、搪瓷、钢精锅、丝绸等20多种商品都实行控制供应。
1962年恢复集市贸易后,市场情况好转,商品流通量增加。上市商品大致分为5类,约270种左右:第一类农副产品,有大米、麦、豆、禽、蛋、鱼等20种;第二类针棉织品18种;第三类香烟等30种;第四类手工业品(包括山窑货)60种;第五类日用百货142种。粮食流入自由市场,日上市量3万斤至5万斤左右。促进了生产,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好景不常,“四清”运动的开展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割资本主义尾巴”,集市贸易又萧条冷落下来。
1980年以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指导下,市场才又开始兴隆繁荣起来。
1982年,为了繁荣市场,县政府重视市场建设,除县城、乡镇建设一批百货商场、百货大楼和一些专业性商场、门市部外,又建设了一批集贸市场。1982年县政府拨款6万元,在菜市场建设两座大棚市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梅渚也兴建了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1984年以县城集贸市场为建设重点,带动定埠、东夏、梅渚3个集贸市场的建设。1985年全县集贸市场的建设已达1.5万平方米。
1986年建设城关农贸市场,建筑面积达7346平方米,大棚市场面积1440平方米,总造价178万元。以后建设的有梅渚、定埠、东夏、涛城、十字、南丰等集贸市场和下湖新村等竹木交易市场。
郎溪县主要集贸市场简介
(表13-3)

(二)定期性市场
定期市场有庙会市场、物资交流会和传统日期的专业交易市场。如耕牛交易市场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日举行。庙会也是按各地的传统日期举行,一般均为农历,历时2至5天。物资交流会是在会前发出邀请书,定期举行,历时3至10天。
一、庙会
庙会,也称庙市、香会,历代相传。除善男信女焚香还愿祈福外,并进行大量的货物贸易。解放后群众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破除迷信,一些庙宇,有的被拆除,有的改建他用,庙会实际成了物资交流会。
梅渚镇于1954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会”举行历时5天交流会。到会代表145人,每天有群众6000人参加,购销总值213672万元,相当于解放前一次庙会的15倍。购销总额中,国营占27.9%,合作社占17.3%,私营(包括农民)占54.8%。批发和零售相比,批发占55.55%,零售占45.45%;工业品占44.53%,土特产品占55.47%。具体品种有:稻箩316担,锄杆5200根,扫帚4800把,锄头镰刀793件,耕牛670条,土布664尺等。
定埠于1954年农历八月廿四“降福会”举行3天庙会形式的物资交流会。每天有两万多人参加。零售成交额47677万元,占总成交额的57.4%。成交总额中,国营占19%,合作社24%,私营57%。成交的商品中土特产占24.1%,工业品占56.7%,农副产品占19.2%。具体品种有:木床55张,水桶339担,粪桶244担,木盆200只,抽屉桌40张,大橱15张,锄杆2467根,粪篮618担,稻箩304担等等。
除以上经常举行的较大庙会集市以外,县城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举行城隍庙会。梅渚镇二月十三还有祠山会,七月三十傅家村有红庙会,十月十五日有水仙庵会。定埠镇于二月初八、二月十八日、七月二十四日、八月二十四日还有祠山会和降福会,十月十五日白脸菩萨会。钟桥乡二月十五日有祠山会,四月十五日为有出铳会,十月十五日有东方会。涛城镇九月十五日有大仙庙会。东夏镇除二月初八的祠山会外,十月十五日还有石头将军会。姚村乡七月十二日举行祠山会,七月三十日石佛山举行地藏会。南丰乡的盆形山也是在七月三十日举行地藏会。毕桥乡在九月十五日举行掼桶会。主要交易商品为土纸、菸叶、茶叶、竹、木、柴、炭、木竹制品、铁器、大米、山芋、花生等农副产品与水产品。有些庙会建国后还继续举行,“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寺庙被拆毁,所有庙会都被认为是宣扬迷信而停止举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繁荣市场,开展物资交流,许多庙会集市又按传统日期定期举行。
郎溪县各乡镇旧有主要庙会情况表
(表13-4)

二、物资交流会
1952年8月16日至21日在在城区工商联合会内举行首次交流会,县长主持。郎溪县8区和溧阳、高淳、宣城、上海等地客商共162人参加交流会,成交贸易117笔,购销总额2328267万元(旧人民币,下同),土特产占26.6%,农产品0.5%,工业品71.9%。县内交易占总额55.1%,县外占44.9%。经济成份比重:国营占24.8%,合作社占5.8%,私营占69.4%。现货现款占73%,期货期款占27%,扩大了交易,打开了销路。大会期间,私营商业零售总额60656万元,其中布匹占34%,日用品25%,农具肥料占21%,其他占20%。
1953年在在城、东夏、梅渚、涛城、定埠、毕桥、飞鲤、姚村8市镇轮流举行了15次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全年交流会成交总额10001543万元(旧人民币)。其中国营占9.98%,合作社占16.76%,私营占29.95%,农民占48.31%。成交总额工业品占27.22%,手工业品占12.39%,农副土特产占60.39%。农民卖了农副产品换回农具、肥料、耕畜及生活用品。涛城农民卖了药材,还与上海药商签订了100担桔梗的供销合同。
此类物资交流会后来各集镇经常举行,结合庙会集市按俗习保留了农历二月十三日、二月二十四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二十日、十月初十日等几个固定时间举行物资交流会。
1985年1月1日,郎溪县百货公司第一商场开张营业,苏、浙、皖、赣、沪四省一市100多个单位的代表参加了开张剪彩仪式,同时进行了商品展销与订货活动。
1986年5月1日,郎溪县农贸市场举行开业典礼,同时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出席交流会的有山东、四川、浙江、江苏、广东、福建6省13县的工商业者,成交额达102500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