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郎溪县工业以匠铺、作坊、手工工场为主,绝大部分为个体私营性质,前店后坊,自做自卖,亦工亦商。
建国后,1951年对全县工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和登记,到1952年8月共发证照365户。1952年4月,县供销合作总社设立生产合作股,以加强对手工业的管理,扶持和组织手工业生产。1954年8月,县人民政府设立手工业管理科,在县供销合作总社内与生产合作股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和组织手工业走集体经济道路,并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和指导销售。1955年11月,成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同年起,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改造任务基本完成。1956年6月,县成立工业科,负责管理全县工业企业,并直接管理县酒厂、电厂和印刷厂。当时,全县对工业企业和手工作坊的生产管理以加工定货为主,通过经销和代销产品来帮助企业组织生产。
1958年“大跃进”,全县工业企业由上年的69个猛增至120个,其中手工业合作社、组中不少被“升级过渡”为国营企业或转厂,资产平调,损失很大。1959年6月,县手工业联社和手工业管理科均被撤销,直到1961年,才恢复成立手工业联社,并成立县手工业管理局。60年代初,全县工业系统开始抓生产管理,实行计划生产,各企业也开始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经过整顿,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文化大革命”前期,企业生产管理制度被废除,工业生产停滞不前。70年代起全县工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企业恢复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生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1973年3月22日至23日,在永丰造纸厂召开了全县工业系统技术革新现场经验交流会,参观了该厂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五泵、两池一条龙”的生产现场。1978年前,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资金运用和生产计划均由主管部门下达,产品多数由国家统一调拨,企业只产不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国家改变对工业产品统购统销做法,企业也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79年在县酒厂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2年4月,县经济委员会成立。同年,宣城地区开始企业整顿,县酒厂、县农机厂被列为地区企业整顿单位。1983年,县经委相应成立企业整顿办公室,对国营、集体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的单位帮助整顿。通过整顿,企业管理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985年,在继续提高、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全县工业企业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任期目标管理。1987年底,全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9604万元(含省属工业787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县内有9种产品被评为部、省、地区三级优质产品。其中:上白粉面条被评为“部优”产品;万康牌生姜丝被评为“省优”产品;标一米、桃酥、鸡蛋糕、千层酥、虾子酱油、郎川陈醋、老油五香茶干被评为“地优”产品。
郎溪县1985~198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
(表9-4)

附:安徽省及上海市驻郎溪工业企业选介
一、上海市劳动阀门厂
厂址位于县城以北10公里分流庙处,属国家二级企业。1958年建厂,全厂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2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24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16台,锻压20台,动力设备4台。1987年末全厂职工102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7万元,净值400万元,工业总产值3096万元,利润725.4万元,上交税金171.1万元。主要产品有气体钢瓶阀、气体管路阀、球阀、油喷嘴等,其中OF系列氧气瓶阀8个规格产品,荣获1987年国家银质奖,产品畅销国内外。
二、宣郎广茶叶公司
位于十字镇境内,隶属安徽省农垦厅。1980年7月建成,占地面积115.2万平方米,职工770人,其中科技人员135人。公司下设初制、精制茶厂、茶科所及茶叶试验场,有各种制茶机械设备142台套。主要产品:“蒸青”,系选用细嫩芽叶采用引进的日本生产线精制而成,主销日本,曾获1983年国家外贸部荣誉证书。“珍眉”是主要出口产品,其中“珍眉二级”获1984年安徽省优质产品奖,“珍眉四级”获1985年商业部优质产品奖。“绿霜”系公司茶科所科技人员广采各地名茶特色,利用该所茶叶良种经反复研制而新创制出的一种名茶,被评为1986年省优质产品。另外大宗产品中,内销茶有毛峰、炒青、烘青等,出口绿茶有贡熙、雨茶、秀眉、特针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