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生活
郎溪自古以来,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水灾和旱灾,再加上风、雹、虫等灾害,年年有灾,正常年景只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非涝即旱。水灾后常常疫病流行,旱灾常常伴以虫灾,加上兵燹人祸,人民生活困苦。明代正德年间,水旱灾害交替发生,“子粒无收,草根树皮采食殆尽”。清代战祸蔓延,统治残酷,地主剥削,商人盘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田地荒芜,粮食年年歉收,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艰苦生活。乾隆年间,水旱灾害之后,饿殍载道,饿极的农民只得去吃“观音粉”(泥土)。据《建平县志》载:“乾隆五十年,自夏至秋不雨大旱,斗米五百文,民食草根树皮几尽。溧阳分界山有土青白色,取和麦粉藉以救饥,俗呼‘观音粉’,食者或至闷死(大便解不出,窒死)”。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县境内鏖战数年,田地荒芜,死伤无数,“人相食,野无青草”,同治二年(1863年)人肉每斤价三十文。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备受战争之苦。农村破产,农民濒临绝境。解放前土地高度集中,占总人口7.2%的剥削阶级,拥有土地191546亩,占耕地总面积39.6%。贫苦农民租种土地,一无耕牛农具,二无种田成本,广种薄收,粮食产量年年下降。一年收入的40~50%交了地租,生产成本占10~15%左右,剩下的不到40%还要交纳数不清的苛捐杂税,秋收以后就无粮,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农业总产值逐年提高。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58万元。土地改革后,1953年达2807万元,农业合作化后,1956年达3438万元,是1949年的2.2倍。人均收入由1950年的50元上升为55元,后来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影响,农业总产值急剧下降,1961年跌至1574万元,接近1949年水平。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农业总产值上升到3339万元,人均粮食512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也受到挫折,1966年~1970年农业总产值徘徊在3511~3862万元之间。1974年达5496万元,人均粮食427公斤,人均收入86元。粉碎“四人帮”后,农业产值不断提高,农民集体分配逐年增加。1976年农业总产值5734万元,人均粮食433.5公斤,人均收入80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较大。1987年总产值达11458万元,人均收入415元,是1976年的5.18倍。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由于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党和政府采取科教兴农措施和一系列富民政策,产值不断提高,农民生活也不断改善,农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商品销售量增加。1985年销售呢绒2098米、毛线26793公斤、缝纫机1072架、手表7212只、自行车3489辆、收录机4321台、电视机1284台、洗衣机200台、电风扇2342台。1987年销售呢绒21051米、毛线34265公斤、缝纫机949架、手表7650只、自行车8648辆、收录机858台、电视机2319台、洗衣机553台、电风扇5211台。根据70户农民家庭抽样调查:1985年全年总收入192294元,户均2747元,纯收入146114元,户均2087元,人均368.97元,人均主食用粮664.15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7.1平方米。总支出154031元,户均2200元。1987年全年总收入256502元,户均3664元,纯收入163483元,户均2335元,人均452.87元,人均主食用粮581.3公斤,人均住房面积18.06平方米。总支出248580元,户均3551元。农民家庭(70户)拥有高档耐用消费品,1985年与1987年比,自行车由22辆增加到40辆,钟由15只增加到36只,手表由97只增加到121只,电风扇由10台增加到24台,大型家具由122件增加到172件,电视机由3台增加到19台。建国以来,农村住房条件逐年改善。50年代大部分住房是土墙草屋,60年代逐渐翻盖成平瓦房,70年代农村开始大兴土木,出现了建房热潮,拆旧盖新,大部分改成砖木结构的瓦房,80年代又拆平房盖楼房。1987年农村新建住房26.6万平方米。投资最大的是涛城镇,共投资24753万元,建筑面积最多的是南丰乡,计30804平方米。
1985~1987年郎溪县农村住户调查主要资料
(表3—18)

(二)职工生活
封建社会,县内只有一些开设匠铺作坊的手工业者,有的自产自销,有的受雇于人,年工资12~16担(斗担)米左右。县衙官署薪水以银两计算。清顺治以后,知县“编俸”银45两,若遇灾歉年除“荒豁”3.4两,实支41.6两,另加“养廉”银8两,若除“荒豁”银0.2两,实支7.2两,两项合计53两,全年共636两。典史、教谕、巡检等每人编俸银31.52两,皂隶、斗级、工役等每人仅工食银6两。
民国8年(1919年)全省经济调查,郎溪油坊、槽坊、蜡烛坊工人每人每年工资71.42元,黄烟店工人每人每年80元左右,砻坊工人年工资16~20担米。民国26年(1937年)县政府县长月工资120元,科长60~80元,科员40~50元,工役15~20元。抗日战争开始后,公教人员工资不能全额发给,民国27年(1938年)按工资额的61%折发,每月另扣飞机捐1~3%,民国29年(1940年)改为扣“国难薪”20%。由于物价上涨,民国30年(1941年)8月增发公教人员“米津”,职员每人每月30元,工役每人每月15元。公务员工资民国32年进行调整。县长每月340元,科长120~180元,科员70~80元,事务员55~70元,录事40~55元,工役20元。然而由于物价一日数涨,公教人员生活难以维持,县政府于民国37年(1948年)3月起每月补助公教人员大米6斗,工役3斗。仅补助两月,后因军需粮食缺乏,5月份停止补助。农村小学教师月工资大米1~1.2担,生活贫困,难以糊口,加上物价飞涨,通货膨涨,升斗小民,朝不保夕。
建国前全县共有68家手工业作坊和一家电厂、两家印刷厂,从业人员921人。工人工资都是以米计算,一般工人月工资1担米上下。建国后,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或包干制;事业和部分企业单位职工实行粮薪制。1951年后工资以“折实单位”和“工资分”计算,每月以人民银行“折实单位”或“工资分”牌价计算货币工资。1952年手工业发展到577户,从业人员1128人。1956年城关米厂工人平均年工资627.58元,油厂工人平均年工资695元,酒厂工人年平均工资465.7元,乡镇油、米厂工人平均年工资203~311.5元。公私合营企业职工“私改”后月平均工资33.49元,1956年工资改革后增至37.52元。合作商店(组)营业人员1956年月平均工资23.05元,1960年月平均工资增至26元,最高37元,最低10元。饮食服务业合作商店(组)营业人员月平均工资26.5元,最高31元,最低18元。1961年后进行改革,合作商店实行3种工资制,即拆帐制、基本工资加奖励、固定工资提成。1965年全县合作商店月平均工资37.01元,城关地区为38.32元。
国家企事业单位,1958年职工总数6066人,人平均工资367元。1960年4276人,人平均工资370元。1965年3700人,人年均工资503.97元。1972年4085人,人年均工资607.5元。1976年全民单位职工5292人,人年均工资504.6元;集体单位4504人,人年均工资503.8元。此后数年工资增长幅度不大。1979年全民单位职工7509人,人年均工资541元;集体单位职工5536人,人年均工资506.2元。同年在调整肉禽等8种副食品价格的同时,给职工每人每月补贴5元,并调整工资区类别。1985年全民单位职工8256人,人年均工资801元;集体单位职工7463人,人年均工资671.5元。全年工资总额661.4万元,工资总额构成包括计时工资294.6万元,基础工资92.8万元,职务工资73.9万元,计件工资51万元,各种奖金54.6万元,各种津贴80.4万元(其中工龄津贴18.2万元),加班工资11.1万元,其他3万元。1987年全民所有制工资总额2404.8万元,其中计时工资1877.5万元,计件工资259.7万元,奖金223.9万元,各种津贴与补助190.8万元,全县职工总数15255人,人年均工资1126元,比1958年增长3.06倍。
建国以后,由于职工工资收入逐年增长和医疗、保险、福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职工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生猪年销售量由1956的400头增加到1986年的20322头,鲜蛋销售量由1956年的2.58万公斤增加到1972年的17.1万公斤,家禽销售量由1957年的1.35万只增加到1986年的15.8万只。淡水鱼1965年销售31.94万公斤,1976年销售40.16万公斤,1986年销售141.5万公斤,人均年食用量由建国初的1.7公斤上升到1987年的4.85公斤。改革开放以来,职工更加讲究衣着穿戴,由一衣多季转化为一季多衣,同时讲究衣料和款式。多数人穿着西服、牛仔服、茄克、皮鞋、运动鞋等等。职工居住条件逐年不断改善,1958年至1987年,国家基建房屋竣工面积273751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76985平方米,1985年后城镇私人建房竣工面积29680平方米,其中住宅24957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0.8平方米。家用电器已进入职工家庭,户户都有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也逐年增多,电扇(吊扇、台扇)每户1~2台,有55%家庭拥有洗衣机和电冰箱。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