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电影放映活动】民国15年(1926)秋,城内十字街南首“庆庆布店”店主为招揽生意,从上海租来一台小型电影放映机和黑白无声影片,在布店右首设一放映室,顾客若在店号买一定数量的布匹,即赠票一张入室看一次电影(不单独对外售票)。此为本县最早的电影放映活动。
民国18年(1929)春,城区地方各界联合集资,于东门木直街陵阳庙内创建“宣城县公立电影院”(位于今烈士塔北坡之下),同年7月14日开业放映,影片为《海外英雄》(无声片),每张票价为大洋贰角伍分(军、警、儿童减半)。次年,电影院迁至南门旌德会馆内(位于今县城建局机关处)。民国20年(1931)初,电影院转由黄晓恩、俞稚舲等人承接经营,改称“宣城电影院”。当时的影片拷贝由上海影片公司寄供,影片有《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乾隆游江南》、《恶姑贤媳》等。两年以后,由于影片不能保证供应,营业日渐下降,以至时映时停,抗战爆发遂告停业。从此直至解放前夕,境内再未放过电影。
【解放后电影事业】
▲城区电影院1951年5月,宣城行署投资58722.74万元(旧人民币),于城内北门王家巷原民乐剧场基地新建一座电影院(900个座位),次年元月中旬竣工,并正式移交给宣城县人民政府,定名“宣城县人民电影院”(全民所有制单位),同月27日正式开业放映,首映影片是苏联故事片《青年近卫军》。1956年电影院进行整修,改善内部设施。1981年又进行扩建,建设工程项目达19项,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观众厅高8.5米,装置五合板单人靠椅1050张,通风设备、音响效果、地面坡度更趋完善,1983年6月竣工开业,共耗资16.5万元。
电影院建院初期仅有一台“中西”牌35mm放映机,由城关光明电厂供电。1953年,自购一台5千伏安柴油发电机组,自行发电。1964年改用“松花江”5501型放映机。1972年,增置设备,可放宽银幕电影,第一部放映的宽银幕电影是国产故事片《南征北战》。1984年10月,经过技术改造、添置设备,可放立体电影,首映的立体影片为国产片《欢欢与笑笑》。
建院的第一年,营业239天,放映332场,观众达163292人次。自此以后,营业状况逐年增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绝大部分影片被封存,电影院以放映“样板戏”和“新闻简报”为主,营业日趋下降。自1977年起,大批影片相继开放,营业急剧上升,1983年平均每月放映百场以上,每场观众600人左右。
自1980年起,城区除人民电影院、宛陵影剧院两家国办电影院外,又新办了3家电影院,即:工人电影院(县总工会办),宣州影剧院(城关镇办),鳌峰电影院(县政府办公室、文化局联办)。1984年开始,受电视的普及和电视录像的冲击,电影营业有所下降。1985年县人民电影院全年放映场次为676场,平均每月放映50场左右,比1983年减少近半。其他电影院放映场次和观众平均下降40%左右。
▲乡镇电影队1954年秋,安徽省电影教育工作队第112队、114队奉派来宣城乡镇巡回放映,此为本县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之始。首批影片为《钢铁战士》、《白毛女》。1955年省电教队划归芜湖地区管理,又增派第9、第10两个队在宣城境内流动放映。1956年9月,4个农村电影队全部移交给县文教科接管,正式成立“宣城县电影放映联队”,下分4个小队,在全县东南西北四片巡回放映。每队配带发电机,使用苏联产200型、乌克兰和匈牙利产op型16毫米放映机。影片由芜湖地区电影发行公司排供。1958年下半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县办电影队分别交归周王、狸桥、油榨、华阳4个公社接管,同时,双桥、水东、水阳、湾沚等公社相继自办电影队。不久,全民大办钢铁、各电影队发电设备全被就地调用发电照明,电影放映活动停止。直至1961年秋,才逐渐恢复放映,电影队亦相应发展。1973年,全县计有国办队12个,社办队8个。两支放映队伍在全县划分服务范围,定点、定线、定期、定片进行规划放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乡、镇、村剧场的迅猛发展,乡镇自办电影队激增,1982年底,全县乡镇办电影队合计36个,1985年底发展到75个。此外,村办、个体办的8.75毫米的电影队(组)有25个。国办电影队的作用完全被乡、镇、村办电影队(组)所取代,除保留1个队继续在县工人文化宫坐点放映外,其余人员充实县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各队原有设备有偿转让乡、镇、村电影队。
【管理机构】1965年“宣城县电影管理站”正式成立,站址在县人民电影院东侧王家巷口,统一管理县人民电影院和农村电影队的人事、财务、技管工作。1970年内设办公室,放映管理组、修理供应组、财务组,全站定编18人。
1980年4月,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企业管理的精神,电影管理站改为“宣城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定企业编制19人,内设宣传发行、放管技术、计划财务三股。1982年5月,在城区北郊土炮台新建一座四层800平方米的办公楼,公司由城内王家巷迁入新楼办公。
发行工作主要向全县农村放映单位供应影片,先后采取快速排片、首轮排片及特供影片包租等方法供片。1982年,先后在新河、周王、狸桥、城关设立四个管理站和发行点,为农村电影队及时取片提供方便。
宣传工作除及时绘制宣传画、更换广告外,曾先后编印《电影战线》、《宛陵影讯》介绍影片内容,帮助观众看好电影。
电影公司置有车床及维修设备,帮助各电影队及时解决放映机械的维修和技术改造,同时,不断推行新型设备和改进光源。自1971年以来,先后举办电影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放映和机修人员达242人次。
1982年至1985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全年放映收入连续四年超百万元,受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及省公司的嘉奖表彰,并奖予飞虎牌小汽车一辆。
上一篇:第六节 戏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