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行政管理机构】民国初期无专门机构。民国30—38年(1941—1949),县内卫生行政事宜由县卫生院代管。
1949年7月,原县卫生院改为“皖南宣城区中心卫生院”,隶属宣城专员公署文教科,负责全区的卫生行政管理工作。1951年8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负责对全县医政、药政、中医、中药、医学研究、防治防疫、妇幼保健、卫生宣传、卫生建设以及所属医疗单位的领导和管理。1960年5月,卫生科改为卫生局;1961年11月,复改局为科。1966年9月,再改科为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卫生局机构陷于瘫痪。1967年3月,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生救文卫组”。1968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城县支左领导小组生救卫生领导小组”。1968年9月改称“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69年2月至1970年9月,原县卫生局机构以及县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卫生站、药材公司6个单位合并组成“县卫生防治站”。1970年9月,撤销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及县卫生防治站,成立县卫生局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后,复称卫生局。1987年,县卫生局下辖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医院、青山医院、血吸虫病防治站、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职业技术学校8个事业单位。
【卫生事业机构】
▲建国前的医疗机构清朝末年,本县始有西医医疗;此前均为传统医疗。民国6年(1917),西医林昌年在城关开设友立医院,有病床10张,主治内科、外科及妇产科。民国23年(1934)全县有医院10所,从业医生22人、护士9人,当年诊病计3783人次;是年,全县各医疗机构共诊治病人8767人次。民国25年(1936),城关设有友立医院、惠民医院、啸言医院、天主堂诊所,湾沚有育仁医院、乡举医院,西河有缉病医院,水东有福生医院等西医机构;全县业操中医者甚多,皆各设医写方。民国26年(1937),城关共有7家私营西医院、杨斌等9家中医诊所,诊治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推拿等科类。抗日战争爆发后医疗机构大多停业;及至抗战胜利,又大多相继挂牌复业。
天主堂诊所清末年间,宣城天主教堂具西医知识的修士开始以西药救治患病教友。民国21年(1932),天主堂内正式设立施诊所,有中外医务人员10余名,每日对外门诊2个小时。此后,水东、湾沚天主教堂亦开设诊所。民国34年(1945),宣城天主教堂施诊所改为天主堂诊所,就诊者一律收费。解放初期,天主堂诊所仍继续对外就诊。1952年停业,部分医务人员参加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工作。
宣城红十字会医院民国14年(1925)建立,主治皮癣及性病,并为城关居民免费接种牛痘疫苗。
宣城医院民国24年(1935),宣城红十字会医院接受县政府补贴,改为宣城医院,除开设医疗门诊外,还担负着戒烟(鸦片)和防疫任务。民国26年(1937)停办。
县诊疗所民国28年(1939)冬在周王宋村建立,县政府将原设之治疗所改建成县诊疗所,所址设在周王宋村的一寺庙内,有职工2—3人,设备简陋。民国29年(1940),县诊疗所共诊治病人590名。
县卫生院民国30年(1941),县诊疗所改建为县卫生院,主要任务是戒鸦片。抗战胜利后,县卫生院迁回城关。宣城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县卫生院时,有职工8人、病床10张、显微镜1台以及眼科、产科、外科器械各1套,药品仅有少量青霉素、磺胺类、葡萄糖、酒精、甘油以及漂白粉、戒大烟丸等。
省立宣城医院民国37年(1948)12月底,省立合肥医院开始南迁宣城。至民国38年(1949)4月1日,正式宣布将省立合肥医院改为省立宣城医院;4月24日本县解放,成立仅20余天的省立宣城医院随之解体。
▲解放后卫生事业机构
县人民医院1949年8月,在接收解放前县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皖南宣城区中心卫生院”,业务上接受皖南行政公署卫生局的指导。1950年底,改称为“皖南区中心卫生院”。建院伊始,聘用解放前从医人员35名。1952年,卫生院划归宣城县人民政府卫生科领导,改称“宣城县卫生院”。1956年,县卫生院改称“县人民医院”。80年代以来,县医院不断引进新的诊疗设施和技术,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成为全县疾病诊治的主要力量。1985年,建立373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并购置进口B超、胃镜、脑电图机、激光治疗仪、心功能检查仪、人工肾等15种大中型医疗设备。1987年,全院占地19000平方米;门诊部已开设内科、外科、骨科、中医科、泌尿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眼科、口腔科、五官科、药剂科、化验室等16个科室,医技和功能检查等基础科室及医疗设施基本齐全;住院部分设内科、儿科、传染科、普外科、骨泌科、妇产科和老干部病房共7个病区;可诊治心衰、肾衰、脑溢血以及直肠癌根治、肝叶切除、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阴道、低温冷冻肾实质切开等三、四类手术;检验科设有免疫室和血库;病理科能做多种组织的病理切片和诊断;放射科可开展头颅、胆囊、膀胱等组织器官的摄片和造影;制剂室能生产60多种制剂。
县卫生防疫站建国初,全县卫生防疫工作由卫生院内设的公共卫生股兼管。1956年,正式成立县卫生防疫站。1957年被定为省防疫试点单位,除拨给显微镜、冰箱等设备外,并抽调4名专业人员来站协助工作。1960年,县卫生防疫站与县血防站合并,1963年底重新分开。“文化大革命”期间,防疫工作基本停止。1978年后恢复正常工作,着手对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及水源水质情况等进行检查监测。1983年后,依据《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进行检查监督,并定期对饮食从业人员作体格检查,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1987年,县卫生防疫站内设有防疫、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健康服务部、化验、行政6个科室。
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952年7月成立。1978年后,血防站添置诊疗设施,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和血防任务承包制。1984年,县血防站又增加承担了肠道寄生虫、碘缺乏病、布氏杆菌病、地方性氟中毒、疟疾和丝虫病等14种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1987年,站内设血防、地方病、寄生虫病检验等科室及住院部;下设孙埠、杨柳、黄渡、狸桥、新河5个血防组,共有102名血防专业人员。
县妇幼保健站1951年1月成立,配助产士2人、保健员1人,隶属卫生院;1953年10月改属县卫生科。1956年11月,改称妇幼卫生站。1975年新建妇幼保健楼。1978年改称妇幼保健站。1979年起开展妇女“四期”保护,1980年增设妇女更年期保护。1981年,站内开设病床20张,开始收治平产及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1982年,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健康检查及佝偻病防治等工作。1983年后,开展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妇女病检查、计划生育手术以及婚姻咨询门诊等。1987年,站内设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门诊住院部等机构;有主管医师12人、医师和医士14人。
第二人民医院1958年9月,县卫生科组织城关镇西医联合诊所和中医第一、第二联合诊所,以及个体牙科医生马养正、眼科医生哈敬宇等,在中医第一联合诊所旧址成立城关卫生院;内设内科、中医科、眼科、牙科、化验室等科室,设病床15张,有医技人员32名。1976年,建成面积55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并增设放射科、妇产科和手术室。1978年后,实行目标管理,添置手术器械、生化检验设备及牙科综合治疗机等;妇产科因计划生育医疗成绩突出,198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的称号。1987年,改为县属第二人民医院。
县青山医院1958年10月建成,位于城南8公里的陆秀庵,时名“宣城县幸福医院”,当年即收治麻风病患者23人。1963年9月,改称“县麻风病医院”;1978年改称“县青山医院”。1987年,有医疗用房1800平方米。1958—1987年先后接收宣城、郎溪、广德、泾县、芜湖等县的218名麻风病人住院治疗。
精神病医院1987年10月建立,购置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治疗机等医疗设备,设病床20张,当年11月即开诊收治病人。
乡镇卫生院1959年,全县各地联合诊所以公社为单位成立公社卫生所;1961年后改称公社卫生院,治疗一些常见病。1983年改称乡(镇)卫生院。除日常疾病诊治外,兼理境内的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地方病防治等工作。1987年,全县38个乡镇卫生院已拥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冰箱等医疗设备,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能做下腹部手术。
附:建国初期的联合诊所、区卫生所
解放初期,在建设全县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的同时,将境内个体开业医生组织成联合诊所,并在基层设立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卫生所。
联合诊所:1951年,西河区的7名西医率先成立“西河区联合诊所”,设内科、外科、儿科及皮肤科等,并可施行一些小手术。此后,孙埠、沈村、城关、狸桥、湾沚、水东等地亦相继成立联合诊所;是年,全县共成立中医联合诊所2个、16人,西医联合诊所9个、58人,中西医联合诊所23个、368人;绝大多数有医技专长的开业医生都参加了联合诊所。至1959年,联合诊所以公社为单位改为公社卫生所。
区卫生所:1951年8月,县人民政府在严重缺医少药的八区(团山)、九区(寒亭)、十一区(周王)各设立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卫生所,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及对联合诊所的业务指导等;区卫生所配编4人(医士、助产士、护士、公共卫生员各1人),经费由上级拨给,业务由皖南区中心卫生院管理。1957年,全县4个区卫生所(水阳、利、埠、周王、湾沚)共有医务人员33名。1962年,由于公社卫生院相继成立,区卫生所随之撤销。
建国后宣城县若干年份卫生事业机构发展情况统计表

1987年宣城县医疗卫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