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组建】民国26年(1937)12月初,宣城县城被日军侵占,境内的“青抗会”、“农抗会”、“商抗会”、“妇抗会”等群众性抗日组织相继成立,随着抗日活动的深入开展,民兵组织先后出现。
民国27年(1938)初,东乡孙埠地区在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协助下,建立“抗日动员委员会”,并由罗伯华、江干臣等为首组建武装民兵,至民国28年(1939)下半年共发展到50余人枪。
民国27年(1938)7月,北乡金宝圩一带,在新四军二支队陈平等同志帮助下,从当地“青抗会”中挑选60余人组成群众武装组织一“防匪团”,有枪20余支。
民国32年(1943)9月,在宣当办事处的领导下,北乡昆山区(今狸桥镇一带),从“农抗会”、“青抗会”中挑选80余人,组建昆山游击队和民兵基干队,至民国34年(1945)8月,发展到1800余人,后改编为宣当办事处警卫团。
民国32年(1943)9月,在中共泾、旌、宁、宣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吕辉、张克标等在南乡溪口、华阳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兵组织。至民国37年(1948)底,民兵发展到357人,有步马枪215支,机枪2挺、土枪60支、大刀70把。
民国35年(1946)初,由彭海涛等在东乡一带重新组建民兵,计有民兵180余人,步、马枪14支、土枪73支、大刀54把。
民国38年(1949)4月24日全县解放。同年秋季,首先在43个空白行政村中建立健全民兵组织。1950年初,全县民兵发展到16个民兵大队、234个民兵分队,合计8183人,并配齐民兵干部。1951年根据中央颁布《民兵组织暂行条例》,用法律形式把民兵制度固定下来。12月,全县实行“普通民兵制”,开始以乡组建民兵分队,民兵人数发展到15730人。1953年元月,县人武部在双桥区土桥乡进行建立基干民兵连试点工作,4月,全县开展组建民兵基干团。1956年全县进行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的登记工作,到1958年7月,实行民兵与预备役一体化,即参加民兵组织的人员服预备役。同年9月2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指示,全县组建民兵团17个,营175个,连1587个,排5460个;民兵发展到283174人,其中基干民兵104457人,普通民兵178717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43.6%。组建范围:以人民公社建团,生产大队建营,生产队建连,机关、厂矿、商店、学校等单位按系统分别编为直属营或连。团长、政委分别由公社党政负责人担任,副职由专职武装部长和共青团书记担任。1960年4月,在双桥公社组建民兵师试点工作。1962年春,全县共建有9个民兵师,54个团,369个营,3100个连(含131个基干连),4437个排,民兵发展到137567人,其中基干民兵80520人,武装基干民兵11535人,复员退伍军人15078人。全县9个区镇51个公社配有专职武装干部,366个生产大队全部配有专职民兵营长。
自1962年下半年起,根据民兵工作“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精神和《民兵工作条例》,每年对民兵组织进行一次整顿。到1965年末,全县民兵团共计51个,其中基干民兵连384个,排632个。劳动大学、宣城中学、宣城师范学校相继建立了民兵团。
1966年,根据上级关于组建基干民兵师的要求,本县从10月10日至11月14日,完成建师任务。师长籍冀新(县人武部长),政委钱增(县委书记)。1969年底组建武装基干民兵独立团,全团辖4个营,20个连,79个排,253个班,计2999人。1974年武装基于民兵独立团发展到41个连,4965人。1975年9月29日,在双桥公社原武装基干连的基础上,组建县武装基干民兵独立团通信连,全连编制142人(其中女性13人)。自1981年起,参加民兵的年龄改为18—35岁,其中基干民兵年龄为18—28(女性18—23岁),普通民兵年龄为29—35岁,不编女性;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建民兵组织;不编武装基干民兵,统称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通过整组,全县民兵合计82204人。1985年,根据中央“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突出重点,打好基础”十六字方针,对民兵组织再次进行大幅度调整,在压缩数量的同时,注重抓专业技术分队的建设。全县共建有专业技术分队8个,占基干连总数的18.6%;专业技术兵由原来的766人,发展到1248人。整组后的民兵组织,退伍军人和经过基本训练的民兵占基干民兵总数的90.4%。18—28岁的男性基于民兵服一类预备役,29—35岁的普通民兵服二类预备役。民兵组织更趋向合理,民兵质量进一步提高。
【训练】抗战初期,民兵没有专门的训练任务,主要是配合各地抗日组织开展救亡宣传、巡逻放哨。随着抗日活动的深入,结合小型分散的武装斗争的实际,对民兵进行军事基础的训练和使用武器的常识学习。建国后的民兵训练直接由县人武部负责组织实施。随着民兵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民兵训练也由单一的步兵训练发展到步、炮、侦、通、高机等多兵种多项目的综合训练,遵照“劳武结合,以劳养武,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的训练要求和集中考核的办法。训练对象主要以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为主。民兵干部由县集中训练,训练内容:军事方面有兵器常识、射击、战术和队列等,政治方面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民兵的性质、任务教育以及形势战备教育。从1950年起到1959年止,全县共组织训练7次,训练民兵干部3106人,民兵31229人。自1962年起,根据县境的地形特征,有重点地在山区和省、县结合部组织围歼空降敌人的演习。1964年,周王、新田、华阳、杨柳、水东等地组织民兵2200余人次参加演习。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工程业务、军械修理、卫生、通信、驾驶等专业技术兵的训练。县邮电局民兵连开展夜间线路架设、通话、守机等专业训练。第十二汽车队还开展了夜间闭灯驾驶、发料、抢修等专业训练。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全县共组织了10个教学示范班。“文革”期间,训练停止,“文革”结束后,民兵训练改为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进行,时间一般在15天左右。1977年3月,组织了一个团指挥部,带一个民兵连和一个通信排(计217人),参加3省7县在广德举行的反空降作战演习。1978年根据总参《民兵训练四年纲要》的要求,在县举办了两期民兵营、连长、司号员、军械员集训,同时还组织了民兵报务员机上实习。武装基干民兵训练以社、镇为单位组织,由县统一考核验收。
从1981年开始,民兵的军事训练按两年一周期进行,每周期30天,全县第一周期共训4800名基干民兵,合格4573人,合格率95%以上,合格人员发给训练合格证。至1984年,共完成两个周期训练任务。1985年改周期训练为年度训练,时间30天。全县采取以联训为主,个别单位辅以分训,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兵训练。从1986年起,根据上级下达本县每年训练人数400名,并要求专业技术兵训练人数不低于50%。1987年民兵训练以县集中,在南湖农场一分场一次性训练完毕。共训381人,合格355人,合格率为93.2%。为适应新时期民兵训练的需要,县政府拨款20万元,兴建了一幢1200平方米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大楼,已于1987年5月交付使用。训练大楼成为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军事、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1986年以前的训练误工补助主要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个人带一点、村补一点、乡给一点。1987年起,民兵训练经费纳入农村5项经费征收范围,由乡统一征收;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均衡负担”的原则,统一交县人武部管理使用。
【活动】抗战初期,民兵的主要活动是:为驻地新四军和游击队侦察敌方情报、行军带路、修筑工事等。民国27年(1938)以后,民兵直接配合地方游击队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变的战斗活动,袭击小股日伪军、反击国民党军队的“清剿”、锄除汉奸、特务和扩充地方武装组织。截止民国35年(1946)初,境内民兵先后配合抗日部队和地方武装在金宝圩、狸头桥、孙家埠、黄渡、溪口等地参加中小战斗40余次,参战民兵计580余人次,歼、俘敌3250余人,缴获长短枪1080余支,子弹2000余发和一批军用物资。民国36年(1947)冬季的一天,国民党驻宣部队63师一部和周王常备队全部计70余人枪,向南乡游击根据地溪口一带进剿。时值根据地武装主力活动在外地,当地民兵队长周烈江获悉后,率领30余名民兵埋伏在进山夹道之处。当敌军步入埋伏圈时,民兵依托居高临下地势,用山石为武器,投砸敌群,致敌负伤溃窜。
解放初期,民兵主要活动是:参加剿匪、反霸、肃特,保卫新生政权,维护社会治安。1950—1952的3年内,全县民兵独立剿匪作战合计48次,参战民兵达600余人,活捉匪首28人、匪徒138人,当场击毙匪首1人、匪徒3人,缴获步枪30余支、短枪3支、子弹1900余发,手榴弹39枚。同时,有780余名民兵先后配合驻宣部队作战35次。如1950年元旦下午4时许,水东镇民兵班长严心有、副班长甄德法和民兵徐祥云、杨德善,不顾个人安危,追捕由香港潜回水东的国民党少将特务组长李少白,副班长甄德法冒着生命危险将李生擒,被皖南军区荣记一等功,班长严心有在追捕中被误杀,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自解放起至1953年底止统计,全县民兵先后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281起,搜捕反革命分子计1000余人。水阳镇民兵队长王先福在1949年夏至1958年近10年中,先后协助公安机关捕获反革命分子19人,侦破刑事案件30起,先后被评为县、省治安模范。
1960年初,根据上级指示,全县组织以民兵为主体的两次大清山活动。自2月中旬至3月初,先后出动民兵79080人次,编为16个营、24个连,协助有关部门清查了境内的397个山头、92处山凹、105个山洞、213处石岩缝,查获长短枪4支、子弹29发、刀、茅12把。
广大民兵不仅在剿匪、肃特、治安等活动中做出贡献,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更为群众称道。如1964年7月2日,北乡杨泗渡外河码头停靠7只木帆船,满载煤炭、胶鞋、棉布、肥皂、黄麻等货物,突然遭到强台风和冰雹的袭击,有5只船被掀翻沉底。杨泗街道民兵连70余人在指导员的率领下,冒着狂风暴雨,奋勇抢救,连续5个多小时的拼搏,使价值10多万元的人民财产免遭损失。1966年4月中旬,汛期将至,本县东乡重点水利工程—红旗水库,施工进入紧急阶段,为保证在汛期前按质完成任务,县委决定将此施工硬仗交给棋盘、洪林、丁店、建国、孙埠、水东等社、镇的13个民兵团,调动了2000余名民兵,日夜战斗在工地,使工程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县委的表彰。1983年夏季,本县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全县共组织7.83万余名民兵参加抗洪抢险斗争。据初步统计,民兵完成土石方任务2.46万立方;抢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1700余人;抢运各种物资300多吨。双桥乡民兵通信连抽调4名民兵组成通信小组,随从县主要领导巡回至灾情严重的圩区工作,保障了与各地通信联络。抗洪战斗结束后,全县计有44个基干民兵排、895个基干民兵班、626名基干民兵,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自1980年起,在全县基干民兵中开展“一月一堂政治课”活动,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重大节日以乡为单位组织活动,通过“月课”形式,对民兵进行较为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自1982年起,开展创建“民兵青年之家”活动。至1983年底统计,全县有二分之一的行政村建立了“民兵青年之家”。各级民兵组织,利用这块阵地,组织民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周王镇井边行政村的“民兵青年之家”,1984年被南京军区评为“先进民兵青年之家”,受到锦旗嘉奖和通令表彰;城关镇东河行政村、丁店乡陶村行政村的“民兵青年之家”,受到宣城军分区的表彰。
附:战备防空
1952年全县组建315个防空哨,分别由民兵轮流执勤放哨,1954年撤销。1958年重建14个防空哨。1962年增设8个防空哨,同时与当地驻军建立救护联防。
1969年9月,成立了“宣城县革命委员会战备领导小组”,下设“战备防空办公室”,抽调5名地方干部和1名人武部干部办公。建立了救护队、消防队、抢修队和治安纠察队。同时举办了“三防”训练班,设立了警报器,规定了防空信号,制定了疏散计划,部分单位还构筑了防空工事。
上一篇:第四节 驻军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