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代表产生解放初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采取选举、推荐和聘请3种形式产生。1949年12月22日召开的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总数为350名。其中:选举的代表256名,占73.14%;推选的代表59名,占16.86%;聘请的代表35名,占10%。代表身份为:工人18名、农民192名、青年10名、学生8名、工商界24名、文教界28名、民主人士35名、政府机关18名、部队17名。
1952年11月1日召开的第八届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总数为484名。其中:选举产生的代表415名,推选的代表60名,聘请的代表9名。代表身份为:工人20名、农民245名、渔民7名、妇女72名、学生7名、工商界12名、文教界13名、民主人士6名、自由职业10名、列军属12名、荣誉军人7名、合作社10名、国营企业5名、宗教界1名、社会团体4名、党派19名、政府机关18名、戏剧界1名、革命老区4名、华侨1名、少数民族1名、芜湖地区5名、劳动模范4名。
▲历届人民代表会议本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自1949年12月21日起至1952年11月1日止,共召开了八届会议。其中第一届至第七届每届只开一次全会。第八届召开了4次全会。各界会议召开的间隔时间为3—9个月不等,会议天数3—7天不等,代表总人数在200至500名之间。主要议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分述如下:
宣城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12月22日至27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319人。听取并通过县长惠峻峰《关于8个月来工作报告》;县委书记马祥作《建国三个月来施政方针和任务报告》;地委领导作关于劳资、稳定物价、发行胜利折实公债及整顿干部作风的讲话。会议号召购买胜利折实公债券和参加干部整风学习。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选出正、副主席和常务委员29名。
宣城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5月27日至31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314人。会议议题是讨论防汛、抗旱、减租减息、和平签名运动及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等工作。选举产生第二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共19名。
宣城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9月15日至19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336人。听取县长惠峻峰作《4个月来施政工作报告》;县委书记马祥作《关于土改问题及目前形势的报告》;部署土改和财政工作。选举产生第三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共29名。
宣城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6月21日至24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426人。听取县长惠峻峰作《九个月来的施政工作报告》;吴瑞柏作《九个月来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王锐作《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结束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捐献运动的决议》。选举第四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共41名。
宣城县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1年10月18日至21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415人。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研究秋征和抗美援朝工作。选举产生第五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
宣城县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1月13日至16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295人。会议听取县长惠峻峰关于增产节约、加强抗美援朝力量和优抚工作的报告;听取县委书记马祥作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的报告;解答提案。选举产生第六届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
宣城县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6月9日至11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316人。听取县委书记惠峻峰作《关于目前形势及大力开展‘反对细菌战争’和防疫卫生运动的报告》;县长甄培德作《关于春季生产工作情况和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报告》。会议作出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共23名。
宣城县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11月1日至7日在城关镇举行。出席代表484人。听取代理县长王金融作《宣城县人民政府10个月来的施政工作报告》;县委书记甄培德作《当前工作的报告》。通过了秋征工作及冬季生产工作等六项决议。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第一次正式选举了正、副县长和政府委员。同时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常务委员会正、副主席和委员共25名。嗣后,于1953年2月2日至3日、同年7月22日至24日以及1954年1月25日至27日,先后在城关镇举行了八届二次、八届三次、八届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关于农业生产、爱国卫生运动、优抚、粮食供应等方面的工作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婚姻法、普选等贯彻执行情况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至此,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49年12月第一届会议即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主持日常会务,至1954年8月止,历经八届共举行了11次常委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听取宣传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农田水利兴修、拥军优属、秋收秋种及粮食统购统销等工作的实施报告和汇报。并先后讨论通过了增补副县长和设立常委会的办事机构——初名工作联络站,配专职干部两名(驻会副主席、秘书各1名),从第四届起,改称办公室(人员配备同上)。
宣城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副主席更迭表

▲提案处理1949年12月第一届会议起至1954年1月27日第八届四次会议止,代表们提出的各种提案共计7872件。自1951年10月13日第五届大会起,每届均成立大会提案整理(审查)委员会,对提案的处理采取3种办法:1、由县长在代表会议上向代表们直接解答;2、由大会或经提案整理(审查)委员会印发《提案解答》或《审查意见》发给代表;3、由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后,分送有关单位办理,并将办理情况负责答复提案人和上报常委会备案。
【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产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规定,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改称县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代会)。本县于1954年8月上旬正式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由县选举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全县代表总数,按比列分配名额到各选区,采取普选方法,实行间接选举(即: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人代会的代表)。第一届人代会的代表总数为403名(男性346名,女性57名),代表的成份为:农民代表278名(占67%),工人代表14名(占3.5%),军人代表6名(占1.5%),干部代表66名(占16.4%),知识分子代表11名(占2.7%),社会代表4名(占1%),工商界代表11名(占2.7%),少数民族代表2名(占0.5%),其他代表11名(占2.7%)。在代表的总数中,中共党员155名(占38.5%)、共青团员76名(占18.8%),党团外人士占42.7%。
自1980年6月第七届人代会起,县人民代表改为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方法产生。该届代表总数为702名(男性521人,女性181人)。代表成份为:农民代表382名(占54.46%),工人代表56名(占7.89%),军人代表10名(占1.42%),干部代表111名(占15.86%),知识分子代表82名(占11.68%),归国华侨代表7名(占1%),少数民族代表9名(占2.3%),其他代表54名(占7.69%),在代表的总数中,党外人士计226名。
▲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本县人民代表大会自1954年8月起,至1987年2月止,先后共召开九届大会。其中第一届、第五届各召开两次全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各召开一次全会;第六届已筹备就绪,因“文革”干扰、停止召开;第七届、第八届各召开三次全会;第九届召开一次全会。每次大会中间相隔1至3年,代表人数为200至700之间,会议天数为2至8天不等,会议主题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定。详见下表: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本县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均选举产生各届人民委员会,未另设人代会的常设机构。第六届为县革命委员会所替代。第七届人代会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于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由19人组成(专职驻会常委11人,兼职常委8人)。常委会下设办公室,配正、副主任各1名,工作人员3名。本届常委会自1980年6月至1984年4月,先后共召开22次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明确人大常委会正、副主任及常委分工,学习和传达有关法律知识和文件等共54项;听取县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财政收支、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报告和汇报计24项;讨论通过学习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婚姻法》的决议以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试行意见》和《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职责、组织活动、建立联系的几项制度的规定》等21项。会议任免了政府部门的局长、主任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和审判委员会委员等12次(112人)。
第八届人代会常务委员会于1984年4月选举产生。由19人组成(专职驻会常委11人、兼职常委8人),办公室工作人员11名。同年7月11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设立法制工作委员会、财经工作委员会、科教工作委员会。由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兼任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并各配1名专职秘书。本届常委会先后共召开了11次会议,讨论审议了25项议题以及人事任免事项。
第九届人代会常务委员会于1987年2月选举产生,由16人组成。办公室及工作委员会、人员编制同前届。截止1987年7月14日止,本届常委会已召开两次会议,讨论审议了5项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
宣城县历届人代会常务委员会正副主任名单
(1980—1987)

▲提案(议案)处理人民代表向代表大会提出的属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经议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后,由大会主席团决定提交大会审议表决;代表们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送交有关机关和组织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详见下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政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