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电话】
▲长途电话民国17年(1928),宣城始有长途电信事业,初为芜湖、宣城、屯溪干线(为全省长途电话通信三大干线之一),放二对线。民国21年(1932)4月,宣城到郎溪电话架通,路经洪林桥、毕家桥,全长75公里,单线,开始为修筑公路工程通信用,后逐渐扩展为它用。民国22年(1933),全县长途电话线路长377.5公里。并建设宣城至高淳长途电话通信线路(报话合用),全长55公里,电杆589根,次年建成并开通至江苏高淳、溧阳。民国24年(1935),宣城局有10门小总机1座,5门小总机1座,供乡镇通信兼长话通信用。次年购30门小总机1座,另有部办长途电话通信50门总机1座。抗战前,县电报局附设长途电话通信并开通至芜湖、宁国、广德、滁县、蚌埠等19处,外省至南京、镇江、无锡、上海、郑州、开封、洛阳、杭州等28处。以宣城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中心,形成本区长途电话干线联络区域。民国26年(1937)11月,宣城县城遭日机狂轰滥炸,宣芜段、宣广段长途话线被炸毁,通信中断,电信员工紧急抢修15余公里,恢复通话。12月6日,日军迫近宣城,宁国、郎溪2线亦受阻,机器、器料、人员均撤往芜湖,至此,长话通信遂告中断。民国29年(1940),长途电话通信借助地方话线在宣城后方县政府所在地周王村,备有30门总机1座和5门小总机3座、单机27座,开通宣城到宁国、宣城到泾县、宣城到南陵3条通话线路(铁质单线),全长243公里,临时沟通战时对外联络。民国34年(1945)9月,宣城光复,长途电话通信开始恢复与各城镇通话。12月,宣城到芜湖、宁国长途双铜话线(干线)恢复架通,话务员工10人。因原部办长途电话通信的50门总机1座已于抗战时期遣散,故重新安装塞绳式10门总机1座,话机2部,开通至芜湖、宁国、屯溪双铜话线,实行报话同线工作。民国36年(1947)上半年,一面更换已腐坏的线路杆和担木杆;一面增开宣城至芜湖、宁国单线各1条(大部为铁线),置有磁石交换机2座。下半年,恢复沟通宣城至郎溪、宣城至广德、泾县长途通信。民国37年(1948)6月,部办干线通信安装20门交换机1座,整修由国民党军150旅移交的宣城至广德的长途通信线路1条,架通经寒亭至西河到南陵的线路。民国38年(1949)初,除芜湖至宣城去宁国方向1对铜线能正常通信外,宣城至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各长途话线杆腐坏的较多,且话线又为铁丝单线,电话时通时阻。
1949年,宣城解放后不久,电信局由南门沟沿头迁往东门民族路6号处(现百货大楼下首),设长途通信20门小总机1座,话务员6人,开通宣城至宁国、芜湖方向线路各1条(均为铜线)。宣城至屯溪、广德、郎溪、泾县长话通信相继恢复开通。1950年,宣城在湾沚、孙家埠、水东、周王设立报话营业处4所,以供当地群众、团体长途通信所需。全年长话通信收入1.5万余元,去话张数为6799张。1952年8月,地方长途电话通信正式归属国营事业。1953年,宣城长途通信已开通至泾县、广德、宁国、郎溪、芜湖直达电路各1条。1956年,宣城局首次用EI型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开通宣城至芜湖第一条载波电话直达电路1条。1959年,宣城局有磁石交换机3座,容量40门,增设DE型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长途电话电路8条,其中载波电话电路3条。1962年间,宣城局添置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4部,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累计共有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5部,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1部,开放直达芜湖载波电话电路5条、长途明线5对,达泾县、广德、郎溪3局载波电话电路各1条、长途明线各3对,开放直达宁国长途明线3对。1966年,MS日产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与芜湖开通。1968年长话通信收入1.41万元,去话2.17万张,为解放后最少的一年。1972年,设长途磁石交换机2座,容量各50门,接通率为95.8%,逾限率为4.5%,收入为4.49万元。到1976年,宣城局共开放长途电话直达电路13条(内有载波电话电路4条),其中直达芜湖电路4条,宁国2条、广德3条、泾县2条、郎溪2条。累计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5部,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8部。1981年,开通直达各处长途电话电路19条,其中通达芜湖7条,达合肥、广德、郎溪、泾县各2条,宁国3条,至湾沚1条。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开通2部ZM312型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计共有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7部,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982年底,开通长话直达电路27条,其中直达合肥4条,当涂、繁昌、青阳、南陵、芜湖县各1条,开通至芜湖市8条,至宁国、广德各3条,至泾县、郎溪各2条。1983年,出租宣城至上海(宣城312/CH10芜湖)公安专线1条。1984年底,宣城局共有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5部,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7部,共有69条载波电话机端电路(包括备用电路)。开通宣城至芜湖、宣城至广德、宣城至泾县长途明线各4对,宣城至郎溪、宣城至宁国长途明线各3对。1985年底,设长途磁石交换机10座,容量共300门。开通直达电路43条,其中直达合肥电路7条(内有出租3条),达芜湖市10条,到宁国、郎溪、广德各5条(内有出租2条),至泾县4条(内有出租1条),去屯溪2条,至马鞍山市、南陵、青阳、芜湖县各1条,至上海出租电路1条。宣城长途电话电路均为省级二级电路。设备共有载波电话终端机14部,其中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7部,十二路载波电话终端机7部,另有十二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长话有效接通率达91.3%,逾限率为8.4%。
宣城局设有长途话务班(14人),负责长途电话通信业务。县内各乡镇邮电局所大部开办长途电话通信业务,其业务网点和服务范围分布如下:
水阳镇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4乡1镇,即水阳镇、水阳乡、雁翅乡、裘公乡、卫东乡;水东镇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2乡1镇,即水东乡、杨林乡、水东镇;孙家埠镇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5乡1镇,即孙家埠乡、黄渡乡、峄山乡、建国乡、向阳乡、孙家埠镇;周王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本乡镇;寒亭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2个乡,即寒亭乡、文昌乡;油榨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3个乡,即朱桥乡、养贤乡、五星乡;狸桥邮电支局服务范围为3个乡,即狸桥乡、南湖乡、昝村乡;杨柳邮电所服务范围为2个乡,即杨柳乡、高桥乡;溪口邮电所服务范围为溪口乡;新田邮电所服务范围为新田乡;军天湖邮电所为上海军天湖农场员工及当地群众;新河庄邮电所服务范围为2个乡,即新河乡、南渔乡;杨泗邮电所服务于当地群众;洪林桥邮电所服务范围为2个乡,洪林乡、棋盘乡;双桥邮电所服务范围为2个乡即双桥乡、丁店乡。
▲市内电话民国21年(1932)初,本县城区始通市内电话,由安徽第五驻宣保安团通信排负责架线、安装、开通。民国24年(1935)9月,宣城(地方)长途电话管理处成立,同时将通信排经营的通信事宜全盘接收,接收时有10门小总机1座、5门小总机1座,市话单机若干部,以及员工6人。时城区装电话机8部,发音清晰。长话管理处成立后又添置依巴德30门小总机1座、员工增加4人。从此后,市话、农话通信设施合在一起,计总机3座,总容量45门,员工10人,负责宣城地方电话通信事业。民国26年(1937),县政府机关撤迁周王村,市话装机10部,其中1部西门子桌机为县政府使用,依巴德牌木壳电话墙机3部,维昌牌木壳电话墙机6部,均安装在县政府各机关。民国34年(1945)9月抗战胜利,县政府各机关迁回宣城,时市话通信装机13部,分布于县政府、县党部、汽车站、粮会、商会、银行、市政、军警等单位。市话通信不收费,一切经费开支均由地方政府供给。民国36年(1947)架空裸线线路2公里。民国38年(1948),芜湖煤矿公司在宣城设立办事处,安装电话单机1部,城区私营茶庄、粮行、首饰店均相继安装电话单机,宣城市内通信设20门小总机1座,共安装电话单机10余部。1949年初,城区安装电话机16部。
1949年解放后,市内电话通信发展迅速。初期,市话通信有50门小总机1座,通话单位为宣城专署和宣城党政军各机关及公共事业单位。1952年,逐渐发展为磁石式交换机,容量为60门,实装电话单机114部。市话杆路长度为4.82公里。架空明线57.82对公里,电缆0.30皮长公里。1959年,交换机总容量为300门,实装电话机236部,杆路长度为12公里,架空明线20对公里,电缆4.4皮长公里,市话收入1.68万元。市话普及率为6.6‰部。1960年,磁石式交换机总容量为450门,市话装机253部,市话收入2.06万元。1969年,磁石式交换机4座,总容量为400门,全县市话单机为315部,杆路长度为25公里,架空明线45对公里,电缆5皮长公里。时基本营业区:东至汽车站,南至茶厂,西至窑厂,北至纺织厂、造纸厂工业区、市话收入为3.01万元,市话普及率人均为7.6‰部。1971年,磁石式交换机总容量为500门,市话装机279部,杆路长度为28公里,架空明线70对公里,电缆4.8皮长公里。市话收入1.94万元。1979年设磁石交换机座席6席,总容量600门,市话装机405部,杆路总长度为39公里,架空明线59对公里,电缆8.6皮长公里。市话收入4.76万元,市话普及率为人均8.07‰部。1980年,全县市话装机440部,市话年收入比1979年增长54%。同时,按规定向企业单位始收初装电话费。1982年,宣城市话设磁石交换机10座席,总容量为1000门,全县市话装机580部,杆路长度为39公里,其中水泥杆20公里,架空明线71对公里,电缆12.4皮长公里。市话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达10.34万元。1985年,设磁石交换机13个座席。总容量为1300门,实装市话单机为769部,杆路长度为44公里,其中水泥杆37公里,架空明线80对公里,电缆27.6皮长公里,其中塑料电缆18.9皮长公里,用户中继线18对,市话收入13.93万元,占邮电业务总收入的10.8%。基本营业区范围:东至火车站,西至安徽省敬亭山啤酒厂,南至地区气象站,北至敬亭山麓工业区,通话服务直径范围达7公里。市内电话话机(接入邮电局交换机的话机)普及率为人均1.12%部。1985年,市话话机所有权由原邮电部门所有改为用户所有。1986年市话装机1467部,市话收入18.16万元。1987年6月,位于鳌峰大街,建筑面积5172平方米的宣城自动电话通信综合大楼建成使用。市内磁石式话机(摇把子)全部换为自动(纵横制)话机,是年,市话装机1639部,市话收入26.65万元。
▲农村电话民国21年(1932)4月1日,宣城城区通往湾沚、郎溪(中经洪林桥、毕家桥)、水东(中经孙家埠)、水阳(中经新河庄)、周王、寒亭(中经杨柳铺)、上河村、狸桥、杨泅渡、新丰、红杨树(中经芳山)等11条单线农村电话通信线路建成,计线长378公里,由安徽第五驻宣保安团通信排负责开通。当时称通往农村各集镇电话为长途电话,有10门、5门小总机各1座,至此,宣城农村电话通信网形成。民国24年(1935)前,农村通话率达81.8%。民国24年(1935)9月,宣城县地方长途电话管理处成立,并全部接收原安徽第五保安团通信排所有的通信线路、设备、人员。加上县长途电话管理处的设备、人员,共有总机3座(5门、10门、30门各1座),总容量45门,西门子、瑞典式电话单机19部,全县架设话线杆3500根,员工10人(含话务、线路架设维修)。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受宣城县地方政府领导,担负城区与各乡镇农村通话事宜,不收费,对外不营业,经费由宣城县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供给。宣城县长途(农村)电话的设立,主要是为境内政令、军情的通信,以及宣城四邻县份的通信所设,供民众使用甚少。民国26年(1937)初,宣城区乡电话装机14部,分布各乡镇紧要之处。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宣城,致使宣城地方农村电话网路破坏,只能以通向宁国、泾县两方向的农话杆线与外界沟通联系,维持尚未沦陷的农村集镇区域通信,通话线径为14号单线。因设备陈旧,且线路屡遭日机轰炸,农话通信非常困难。民国30年(1941),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核为乙等,年支经费1596块银元。民国31年(1942)5月,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归皖南电话管理局管辖指导。时宣城地方集镇交叉通话频繁,军事通信尤多。民国32年(1943),全县地方通话话线里程为176公里,由于得不到正常的维护,全县地方通话网路有的地段实无话线存在。民国34年(1945)上半年,实际通话话线仅有56公里。时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有小总机、电话单机共20部(座)。其中依巴德型号30门和5门小总机各1座,西门子5门小总机1座,电话单机17部(有10部作市话通信用,其余损坏存放)。9月,日本投降后,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从周王村迁回宣城,经过整治,通话范围,线段有宣周段(宣城至周王,25公里)、宣孙段(宣城至孙家埠,15公里)、宣庙段(宣城至庙埠,5公里)、周新段(周王至新田、华阳,10公里)、周杨段(周王至杨柳铺,13公里)、周泾段(周王至泾县,33公里)。民国35年(1946),城区设立通达乡镇总机仍为30门,孙家埠、周王村设立电话分站,各置5门小总机1座。民国36年(1947),分布全县乡镇各处电话单机19部,线路110公里,电杆2200株,设立交换小总机于水阳、湾沚、孙家埠、南华(周王)4处。次年春,全县4镇(宣州、孙家埠、湾沚、水阳)19乡(玉山、佳山、水东、黄渡、薰化、怀杨、南华、团山、西红、人和、芳山、杨泗、新河、汪溪、麒麟、姑山、昆山、敬亭、洪林桥)的电话、杆线的架设,材料一般由各乡自己筹集,地方政府略给少量补贴。在孙家埠、周王村、湾沚各设立5门小总机电话分站,接转乡镇电话通信。时全县线路长257公里。同年5月,购置50门总机1座,连同孙家埠、周王村、湾沚3处各设5门小总机1座。全县通话小总机共4座,总容量65门,各乡镇装电话单机计20余处。
建国初期,为适应“土地改革”运动需要,全县各乡镇在改造旧有通话线杆路的基础上,均架设“土改线”,进行通信联系。1950年8月,宣城县长途电话管理处员工14人暂由国家电信主管机关代管。1951年,全县农村电话杆路总长度240公里,架空明线273对公里,中继线条长度318对公里,装电话单机23部。1952年8月,宣城地方农村电话正式被邮电部门接收。1953年,宣城农话通信线路遍布全境,孙家埠、周王村、新河庄、水阳4处均设有小交换机,狸桥、马山埠2处设分机,湾沚、横岗桥、团山、红杨树、西河(包括街上)、寒亭(包括寒亭区)、杨柳铺、溪口、榨门口、小梅村、水东、洪林桥、双桥、油榨(包括油榨区)、沈村、青弋江等19处设单机为通话处、所。全县农话杆路长度275公里,架空明线347对公里,中继线条长度273对公里,安装通话单机29部。是年,宣城农话正式开展通信业务,收取通话费7097元。到1958年,全县农村装设电话单机共有398部(各区乡镇均装有电话单机),杆路总长度732公里,架空明线1323对公里,中继线条长度1702对公里。全县磁石式交换机23座,总容量435门,实装容量371门,通话收入3.28万元。乡镇通话普及率达100%,实装话机普及率为0.65‰部(按农村总人口56万余人计算)。1962年,全县交换机总容量1510门,实装709门,到达户数637户,杆路总长度1514公里,中继线条长度439对公里。1964年,全县农村邮电支局、所14处均开办电信营业。人民公社安装小总机23处,农村厂矿安装小总机3处,中继线条长度444对公里,全县杆路总长度1发展中的495公里,架空明线1328对公里,通话收入9.16万元。1965年至1970年,全县农村电话单机实装450部左右。1972年,农话接通率达97.7%,来去转电话达21.34万张,通话费收入7.16万元。农村载波电话单路终端机2部开始投入使用。到1982年,全县交换机44座,总容量1440门,载波电话终端机28部,县至各公社的电路有52条,通话均清晰。1983年,宣城遭水灾,农话通信设备、房屋水毁损失严重,其中木杆水毁112根,计7.3公里,水泥杆水毁662根,计40.3公里,线条水毁98对公里,水毁20对塑料电揽300米、分线箱1只、交换小总机2座、电话单机60部。溪口、周王、寒亭、水阳、狸桥、洪林桥、叶家湾、孙家埠等支局、所房屋倒塌。据统计,因水毁遭成经济损失33.1792万元,其中农话机线设备水毁损失达6.1582万元。1985年,全县农话单机安装636部,人均话机普及率为0.09%。全县杆路总长度1072公里,架空明线1532对公里,电缆总长度17.3皮长公里,县至乡镇的直达中继电路36路。农话交换机44座,总容量1900门,单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4部,三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通话费收入14.53万元。用户分类以商业物资、工业建筑居首。农话业务总收入20.87万元,营业利润4.0611万元。农话有效接通率98%,农话用户平均障碍历时1.419分种/百户,农话中继线路平均障碍历时616分钟/百对公里,农话交换机设备完好率为83.3%。是年,农村电话话机产权由邮电部门所有改为用户所有。1986年,农话装机660部,通话费收入25.84万元,1987年,农话装机892部,通话费收入39.45万元。
建国后宣城县市话、农话通信装机部数统计表


【电报】清宣统二年(1910),宣城电报局刚开设时,只通达芜湖、当涂等地。次年,通达屯溪、广德、宁国、祁门等地。民国23年(1934),境内电报支线总长度(架空裸线线路长度),约130公里。全年拍发电报1673份,以普通电报居多,而又以商业居首,其次是军用电报。抗战爆发前夕,宣城已开通直达江苏高淳、溧阳、安徽芜湖、宁国、屯溪、绩溪、广德电报线路共7处。境内设水阳“报话营业处”1所,宣城电报局员工共有10人(含报务、话务、业务、投递、线工)。民国26年(1937)11月,日机轰炸宣城,线路摧毁,业务中断,员工遣散。民国31年(1942)5月,宣城(电信)收发处在周王村成立,借用地方话线进行传报。日军投降后,宣城局迁回县城,开通至芜湖、宁国电报线路,使用莫尔斯报机和韦机。民国35年(1946)铁报线路、幻线全部开通,通达芜湖、宁国、绩溪、歙县、屯溪,转报通达南京、婺源,并入(江)苏、浙(浙江)、皖(安徽)电报区域。民国36年(1947)12月8日,宣城电信局正式开通1部单工音响机。民国37年(1948)上半年起,承担河沥溪、广德、郎溪、青弋江、水东各种公务电报转报业务,直至1949年4月宣城解放。
1950年,开通直达芜湖、宁国至绩溪到屯溪的铜幻线、铁线2条电路,转郎溪、广德、泾县3县公务电报,来去报均靠人工话传。水东、孙家埠、水阳等处设立报话营业处。1955年,开通直达芜湖幻线电路2条,报话交叉通达宁国方向,幻线、铁报线路未变。增设湾沚为报话营业处,人工话传电报。1957年,添设莫尔斯机1部。1958年,去话电报达11897份,收入近1.3万元。1958年至1972年,开放宣城至芜湖单独电报电路(幻线),但仍为人工报机,只是在1960年将音响机改为“振荡器”作报。1972年安装了BD55型国产电传机(人工),其线路是实线,后来改为单路载报机。1978年增装“八路载报机”,同时增加1部备用传机。1982年,宣城县局改为地区局,开通宣城至合肥的直达电报电路,添设55型电传机和双机头发报机9部,由原人工拍发改为先作孔,尔后自动放条发报。1982年之后,陆续增加四路插报机3部,电传机5部。1985年底,宣城邮电局共有各种电传机12部,可用载报电路3条,其中,本局业务电报电路2条,转接报路1条。是年宣城至合肥、宣城至芜湖、宣城至宁国3条直达电报电路为省内二级,电报月交换量近2万份。1986年,电报出口8.49万份,进口7.82万份,转口15.11万份,收入13.65万元。1987年,出口10.34万份,进口9.42万份,转口1.22万份(因开通自动转报机,故份数少),电报收入17.77万元。电报投递,市区直投区域半径为5公里,最远直投点7.36公里。整个直投区域分东、西、南、北4个直投区。投递频次,每天8次,上午3次,下午3次,夜间2次。加急电报及专线用户电报,随到随送。农村邮送电报,交宣城邮电局分拣封发组登记后交投递人员投递。
【电台】民国20年(1931),宣城开始架设无线发报机1台,功率5瓦,收讯机三管(电子管)再生式,发报机为哈脱莱式,波长95米,射程1000公里,呼号XSC,发电机为直流式,电力5瓦。员工4人,其中报务员2人(1人兼任电台主任),报役2人。宣城电台定为甲等台,全年经费开支1500元(银元),由县政府供给,并受其指挥,隶属安徽省建设厅,名“宣城县无线电台”。宣城电台的设置,主要用于政令与军事的通信。即沟通宣城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本区各县以及邻县重要城镇的联系,然后转发通报到本省、外省重要城镇的联系,如安庆、汉口、南京、芜湖、蚌埠等地。由于电台通信迅捷,宣城商界亦开始使用电台通信,取得对外经济联系。民国26年(1937)11月,宣城被日军占领,电台撤至周王村。期间,宣城电台属皖南行署(屯溪)管辖。民国32年(1943),宣城电台通信中断。民国32年(1943)5月17日,安徽无线电总台皖南分台在屯溪成立,宣城电台隶属皖南分台。民国33年(1944)5月,又重新恢复宣城县无线电台,呼号为XSC、RX,员工5人(其中工役2人),全年经费1920元。1949年解放前夕,宣城县无线电台随同国民党县政府解体。自解放时起至1964年秋止,宣城未设置、配备电台,只是在防汛期间,由芜湖局派员携电台来宣城,随后又撤走。1964年10月,宣城邮电局配备15瓦电台1部,1973年3月15日,开通宣城至芜湖地区明码通信,通报时限为8时30分、19时30分。1983年,宣城电台并入安徽无线明码通信网并兼战备通信。1985年底,宣城电台有交流150瓦、50瓦发讯机各1部,三三九收讯机2部,四三○收讯机4部,15瓦收、发讯机4部。
附:民国时期邮政其他业务
▲代售印花税票民国23年(1934)11月,全国各邮局代售印花税票。民国32年(1943)底,宣城邮局停办代售印花税票业务。民国36年(1947)又开办,当时规定,没有税局的地方由邮局代售税票,邮局收取手续费。
▲代办征询民国37年(1948),宣城邮局已开办征询业务。此项业务的开办是甲乙两地邮局来进行。程序:顾客填写单式,注明所需求的信息和相关内容,交付征询费和来回挂号费,征询结果如何,由对方填写回执,再投递征询人手中。解放后停办。
▲代收货价民国37年(1948),宣城邮局已开办代收货价业务。代收货价是寄发货物包裹的顾客在收寄局填写“代收货价包裹单”卡片一折二联;投递局收到货物包裹和“代收货物包裹单”后,将“代收货价包裹单”上联交与领取人,领取人凭单领取货物包裹,交付货价款额。投递局再将实收货价款额连同“代收货价包裹单”下联一并解与收寄局结算。
▲代收公路局汽车站营业款民国37年(1948)3月,公路局汽车站营业款额每天交付宣城邮局代收。解放前夕停办。
▲人寿保险民国25年(1936)宣城邮局曾开办过简易人寿保险业务,人寿保险最高额为500元,最低额为50元,保险契约未满两年死亡者,不予补偿保险全数。解放后停办。
建国后宣城(县、地区)电信出口业务情况表

建国后宣城(县、地区)邮电收、支与职工总数统计表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