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邮件】
▲函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本县邮局开办函件(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收寄业务。民国6年(1917)至民国18年(1929),水阳、水东、孙家埠、湾沚、庙埠、狸桥、仁村湾、洪林桥、黄渡、裘公渡、东门渡、雁翅、油榨、双桥、新河庄、沈村、寒亭、芳山、西河、青弋江、红杨树、杨柳铺、周王村、夏家渡等局(代办所)相继开办函件收寄业务。民国19年(1930)至民国21年(1932),《宣城民国日报》、《宣城日报》、《宣城民声报》作为新闻纸印刷品交宣城邮局发行,但份额不大,不久停刊。民国23年(1934)到民国36年(1937)初期间,芜屯公路、江南铁路先后通车,函件的收寄量逐年上升。据民国23年(1934)统计,每日平均收寄外埠函件1538件,接收外埠寄来本埠投递函件901件,转口函件209件,收寄本口投递函件17件。至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函件交换量月平均达15万件,月售邮票计1934元(银元)。当时规定函件资费,信函类每起重20克或其零数,寄往本埠资费2分,寄达外埠的资费5分,每加20克或超过20克,资费按其基数递增。明信片寄往本埠资费1分,外埠的2分。新闻纸分三类,平常类寄往本埠的每重100克资费0.5分,外埠的每50克资费0.5分。抗战爆发后,国内物价飞涨,函件业务萧条。从民国29年(1940)9月20日起,每封平信由原来5分增为8分。接着一增再增,民国34年(1945)10月1日,每封国内平信资费增到20元法币。抗战胜利后,函件业务有所发展。民国36年(1947),宣城局邮票收入每月平均1025.9033万元(法币)。民国37年(1948),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国内函件资费屡经调整,信函由每重20克,金圆券0.01元上涨到1949年解放前夕的1500元,增涨15万倍。民国37年(1948)7月至9月,宣城邮局函件资费(邮票)售出月均为7.7亿多万元法币。
1949年解放初,宣城邮局函件月交换量2.53万件,1959年上升到22.4万件,增长8.8倍。1959—1961年,函件交换量增长不大。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函件业务量随之上升,至1965年函件交换量462.96万件。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函件业务增减无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事业兴起,用邮量增多,加之机构网点,信箱(筒)的普遍设置,函件交换量日益上升,至1985年,函件交换量达815.69万件,是1949年的26倍。全县人均收寄函件15件。函件用户结构为:农业占6.2%,工业占6.3%,乡镇企业占2%,交通运输行业占1.6%,商业物资系统占4.4%,服务行业占6.8%,文教卫生占13%,机关团体占17%,专业个体户占0.5%,城镇居民占4.9%,农民用户占30.5%,义务兵占3.4%,邮电通信(免费)占3.4%。是年,函件业务收入占邮局总收入22%。1986年,函件出口429.8万件,进口212.89万件,转口52.80万件,收入23.85万元。1987年,出口455.48万件,进口224.2万件,转口217.73万件,收入32.49万元。
▲包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城邮局开办收寄包件业务(包裹和快递小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民国6年(1917),湾沚、水阳、孙家埠、水东、西河、双桥、雁翅、狸桥、洪林桥、夏家渡、东门渡、新河庄、黄渡、庙埠、仁村湾、油榨、芳山、红杨树、沈村、裘公渡等邮政代办所,先后开办收寄包件业务。民国9年(1920),宣城二等邮局开办快递邮件业务,油榨、雁翅、新河庄等邮政代办所开办船舶包裹收寄业务,从水路(宣城—水阳—芜湖)转口交寄邮件。民国14年(1925)到民国22年(1933),双桥至水东邮件,由小火车邮运。民国23年(1934),宣城商埠日益兴盛,每日平均收寄外埠包件12件,每日接收各局寄来本埠投递包件40件,由本局转口包件8件。是年10月1日,宣城二等局开办国内保险包裹业务,以五百元为限,开办万国邮联保险包裹收寄业务。民国24年(1935),每日平均收寄外埠包件12件,接收各局寄来本埠投递包件54件,转口包件16件,同时还开办代收国际小包和国际包件业务。民国25年(1936),每日收寄包件平均数目为15件,接收各局寄来本埠投递包件50件,转口59件。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邮路中断,沦陷区业务停滞,邮政业务入不敷出。为广开邮政收入,民国32年(1943),奉令开办图书小包业务,重量限制准用书籍印刷品,规定资费按小包邮件十分之四收取。抗战胜利后,包件业务逐渐好转。民国35年(1946)全年收寄包件业务约372件(其中小包和图书小包邮件130件),业务收入134.88万元(法币)。民国36年(1947),全年收寄包件约492件,以衣物杂什居多,收入226.2万元(法币),是年9月20日,交通部邮政总局训令,即日起全国邮局收取国内包件逾期费,以弥补全国邮政收入入不敷出的困难。规定:自包件领取通知单到达领取人手中,从次日起算(例假除外,分段收取),5天内每日逾期保管费1000元(法币),超过5天,以5天为起点,每日2000元,宣城局按章办理收取逾期保管费业务。
解放后,1950年规定,包件以公斤为单位:小包每件普通资费起始数为2400元(旧人民币),每件限重15公斤,商包为50公斤(全程或一段经铁路运输的包裹另加收集费1600元),寄往山海关外区域另行计算资费。投递包件收取按址投递费,1公斤以下免费投递,每超过1公斤按国内平信资费加收投递费。宣城局每月收寄包裹200个左右,揽收季节性包裹,如茶行茶叶,一季下来达5—6吨,租用汽车直接送到芜湖,搭乘火车寄达上海等地。到1959年底,一直保持良好势头。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宣城包件出口业务量下降,中期略有回升。1969年,包件业务量、收入跌至解放后历史最低点,总收入4300元,包件出口业务量8600件。1970年至1979年底,包件业务量、收入约以1%速度增长。1980年至1985年包件业务交换量总件数逐年减少,但业务总收入逐年增多。用邮数量,农村居首位,有307件,其中乙类保价包件13件,快递1件;城市居民次之,有116件,其中乙类保价包件8件,快递2件;再者是工业,有59件,其中乡镇企业53件;再其次是专业个体户包件,有31件。1985年,包件总交换量达13万件,收入4.06万元。其中出口3.65万件,进口9.03万件,转口3200件。经抽样测定,商品包件占包件总重量43.7%。1986年,包件进口5.64万件,转口1.6万件,出口3.44万件,收入4.3万元。1987年,出口3.46万件,进口5.33万件,转口2.69万件,收入4.99万元。
▲汇兑清光绪三十年(1904),宣城邮局开办汇兑业务,宣城汇兑专号14027(安徽专号14),当时汇兑业务限额10元(银元),民国元年(1912)为乙类汇兑局,开办汇兑业务限额50元。民国6年(1917)为特类汇兑局,开办汇兑业务款最高限额200元。民国9年(1920),宣城为二等局,普通汇票开发、兑付限额为600元,孙家埠等局所也相应开办汇兑业务。民国14年(1925),宣城二等邮局开发兑付汇票以1000元为限,水阳三等邮局开发兑付以500元为限。随着本埠商业兴起,1931年,宣城局核定为“汇二”类标志汇总局(汇兑标志等级分“汇”、“汇一”、“汇二”,以“汇二”等级最高。“汇”类局开发兑付汇票,款额以200元为限,“汇一”类局开发兑付汇票,款额以800元为限,“汇二”类局开发兑付汇票,款额以2500元为限)。同时,水阳、湾沚开办的汇兑业务以800元为限,水东、孙家埠以200元为限。西河、双桥镇、大汪村代办所也开办小额款项汇兑业务。
民国22年(1933),宣城局开办电报汇兑业务。民国23年(1934)开办代收货价券汇兑业务。民国24年(1935)7月至12月,开发汇票3715张,款额6.9582万元。民国25年(1936)7月至12月,开发汇票6588张,款额15.931万元。同年,新河庄、红杨树、周王村代办所同时开办汇兑业务。抗战爆发后,汇兑业务萧条。民国37年(1948),宣城局每月开发汇票约70亿元(法币)左右。
建国后,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提高,宣城局汇兑业务发展较快。1958年汇费收入是1950年的72倍。至1966年,宣城局汇费收入呈螺旋上升。“文化大革命”期间宣城局汇兑业务和汇费收入增长缓慢。1977年到1985年,汇兑业务发展较快。1985年汇票交换量16.9万张,比1965年的交换量增长4.2%,汇费收入增长3.3倍。是年,宣城局开发汇票以农村居首,城市居民为次,再者为专业个体户和机关团体。1986年,汇票出口8.2万张,进口8.93万张,收入4.54万元。1987年,出口8.48万张,进口9.14万张,收入5.40万元。
▲机要1957年4月1日,县邮电局始设机要通信组织机构,负责机要通信。1965年,县邮电局机普组(机要与普邮在一起互为派押)成立。自1964年到1970年,宣城机要(机普合押)邮路共为10条。详见下表:

1979年7月至1982年6月,宣城邮电局机普组与195个单位建立机要文件收、投关系,同时负责全县37个社镇的机要文件收寄、转、投任务。宣城县邮电局下辖的孙家埠、水东、杨柳、周王、水阳、油榨、寒亭7个邮电支局和溪口、军天湖、新河庄、狸桥、洪林桥、双桥6个邮电所的乡邮员都有机要文件投递任务,县局专、兼职机要人员负责派押至上述邮电支局、所。为完成至各支局所的投递任务,县局进一步把全县分为东南、西北二大片,同时负责直投皖南农学院、安徽省南湖农场、国营敬亭山茶场、人民解放军8348部队的机要文件。1982年4月起,宣城地区行署从芜湖市陆续搬至宣城,宣城局机要通信业务从195个单位增加到300多个单位。是年5月1日起,宣城局和郎溪、广德、当涂、繁昌、南陵、泾县、青阳局建立机要文件互封关系。6月,县邮电局撤销,并入宣城地区邮电局。机要和普邮划开,设机要通信组,1984年3日,设立机要通信科。1984年5月1日,宣城局新开宣城至泾县直达机要委办汽车邮路,由宣城局派押至泾县汽车站邮亭内交接,1985年3月1日,宣城局停止宣城县委、政府对所属辖37个乡镇机要文件的收寄,改由挂号邮寄。4月1日,经省邮电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接办第一条宣城至广德、郎溪自办邮路,实行机普合押。截止年底,宣城局有机要押运、投递邮路8条,机普合押邮路4条。1986年,机要出口14148件,进口10630件,转口6868件,收入0.72万元。1987年,出口14257件,进口11669件,转口6580件,收入0.73万元。
【报刊发行】
▲报纸宣城邮局于民国19年(1930)5月发行《宣城民国日报》(后更名《宣城日报》),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该报停刊。民国27年(1938)8月,《宣城日报》在周王村复刊,发行量每期达800份,民国29年(1940)底停办;民国21年(1932)6月,发行《宣城民声报》,发行量每期达1500份。民国24年(1935)6月停刊,民国35年(1946)复刊,改称《宣城民声简报》,发行量和停办时间失考。
解放初,境内报纸发行不经过邮政渠道,外埠报纸刊物的发行由社会上报商、书店经销。1949年12月,邮电部、出版总署规定报纸、杂志的发行实行“邮发合一”。1950年4月1日起,宣城邮局首先发行《人民日报》,并负责办理各类外埠报纸的收订、运输、投递等业务。1950—1952年,宣城邮局报纸发行量500份到1000份,主要是《皖南日报》、《安徽日报》的订阅发行。1953年起,报纸发行量逐年增长。1956—1958年,报纸刊物派订到每个农村生产队,1958年全县报纸发行量达46769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报纸发行主要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为主。1978年,纸张紧缺,对《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采取限订和定额发行。1980年起,各类报纸敞开发行,发行量大增(详见后页“建国以来宣城邮政出口业务情况表”)。同时,宣城邮局自办零售报刊门市部。1984年11月,接办《宣州报》,向宣城、芜湖、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市县发行。从而由解放后单一的订销局成为订销和发行报刊双重业务局。1987年宣城邮局发行报纸有342种。发行量在5000份以上的有《安徽广播电视报》、《江苏广播电视报》;1000份以上的有《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安徽法制报》、《文汇报》、《宣州报》、《文摘周刊》等。其中《安徽日报》为4122份,《文摘周刊》为4268份,《参考消息》为2154份,《宣州报》为2007份。
▲杂志解放以前,宣城邮局未发行过杂志。1950年4月1日始,宣城邮局负责办理各类外埠杂志刊物的收订、运输、投递等业务。1953年,由原新华书店经营的定期出版的杂志刊物全部移交邮局发行,是年杂志发行量为2982份。“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发行以《红旗》为主,发行量和收入极不稳定。1978年,纸张紧缺,对《大众电影》、《科学画报》等杂志刊物采取限订和定额发行。1980年始,杂志刊物敞开发行,宣城邮局自办零售杂志刊物门市部。1987年宣城邮局除订阅发行国内各种杂志刊物,还订阅发行朝鲜、罗马尼亚等国家画报。订阅发行的杂志刊物共有2019种。发行量在5000份以上的有《党员生活》、《故事会》;在1000份以上的有《半月谈》、《红旗》、《大众电影》、《辽宁青年》、《民主与法制》、《农村百事通》、《作文》、《作文通讯》、《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青年文摘》、《电影故事》等。其中《半月谈》为3415份,《辽宁青年》为2898份,《大众电影》为2416份,《民主与法制》为2146份。
▲报刊社会发行站及零售网点1983年至1984年10月,在百人以上厂矿、部队、学校,先后建立报刊社会发行站的有宣城纺织厂、化肥厂、茶厂、322地质队、地区制药厂、宣城造纸厂、肉厂、宣城县第四中学、宣城中学、棉毯厂、供电局、83543部队、干休所、宣城师范、皖南农学院等15处。
1981年1月至1985年6月,先后建立零售网点的有邮电局劳动服务公司、水阳支局、水东支局、杨柳邮电所、南湖农场邮电所、孙家埠支局、洪林桥邮电所、新河庄邮电所、周王支局、沈村邮电所、油榨沟支局、杨泗邮电所、狸桥支局、昝村邮电代办所、城关个体户、新田邮电所、双桥乡个体户、丁店邮电代办所、溪口乡个体户共19个。
【城乡投递】
▲邮路解放以前,合肥经芜湖、宣城,到屯溪,为省内干线邮路,由汽车运邮。宣城至广德、宣城至青弋江(交换南陵、泾县方向邮件)、芜湖经水阳、狸桥,到郎溪。民国37年(1948)4月,水阳至郎溪邮路改为宣广邮路于十字铺交接,为支线邮路,步班运邮。县内区乡邮路(步班),主要有两条环形邮路,北乡,由宣城城区至庙埠、油榨、仁村湾、沈村,回宣城城区,长75公里;南乡,由宣城城区至夏家渡、板桥、黄渡、新田、上河村、溪口、周王村、榨门口、杨柳铺、毕村铺、双牌铺,回宣城城区,长85公里。解放初期,宣城邮路分为6线,即宣城至广德、宣城至青弋江、北郊至仁村湾、南郊至周王村(均为步班)、宣城至芜湖、宁国(汽车)、芜湖经水阳至宣城(水路,小轮)。1953—1955年,宣城邮路有:宣城至芜湖、湾沚、孙埠、水东、水阳、西河。干线邮路合肥至屯溪经宣城;干线邮路合肥至广德,经由宣城至誓节渡交接。1955年始,宣城城乡邮电局、所设置不断增多,境内邮路相应增加。1961年,全县邮路总长2448公里(包括农村投递邮件路线)。1965年,全县邮电局、所(包括代办所)计49处,邮路总长2203公里。以宣城为中心,区乡邮路分布为:城郊4条,双桥1条,溪口2条,周王4条,水阳5条,湾沚4条,新河庄2条,油榨4条,寒亭2条,西河1条,洪林桥2条,孙家埠4条,水东2条,杨柳4条;水运以宣城为中心通达水阳1条,南湖农场自办邮路1条,共计43条。1979年,全县邮电局、所有19个,邮路四通八达。1984年4月1日起,宣城邮局始通省际干线火车邮运邮路(南京至南昌、南京至厦门)。1985年4月1日起,芜湖至徽州自办汽车邮路撤销,组开宣城至广德自办汽车邮路(属省内干线邮路),全线交换点14个,单程172公里。境内有省内干线9条,即宣城至水阳、新田、狸桥、水东、沈村、军天湖、团山、溪口、寒亭,单程333公里。各乡镇邮电局所至各乡村投递邮路共有60条,其分布为:孙家埠10条,水东4条,双桥4条,洪林4条,狸桥4条,水阳3条,杨泗2条,新河庄2条,油榨4条,团山4条,沈村1条,新田2条,溪口6条,周王2条,寒亭3条,杨柳4条,军天湖1条,单程计1630公里。
▲邮运清末民初,芜湖经水阳至宣城,宣城至河沥溪、郎溪、广德的邮运方式采取旱班和汽机通运两种形式。旱班即由邮差肩挑背扛邮件,步走;汽机通运即水路由小轮带运邮件。
抗战前夕,宣城至江苏方向邮件由水阳转口小轮或邮差运邮,宣城至南陵方向邮件由邮差运至青弋江交接。宣城至芜湖、宣城至孙家埠邮件由江南铁路火车运邮(抗战爆发,日机轰炸,铁路中断);宣城至屯溪由汽车运邮;宣城至广德、水阳、泾县、郎溪,以及至境内各乡镇,均由邮差运邮。抗战期间,宣城至泾县、宁国、青弋江,以及境内乡镇,全由邮差步走运邮。民国35年(1946)起,芜湖至宣城,宣城至芜湖邮件由小轮和汽车运邮,芜湖至宁国、屯溪方向和宣城至宁国方向邮件,由汽车运邮。宣城至十字铺(交换郎溪、广德邮件),宣城至境内乡村邮件,均为邮差人工挑运。
解放后初期,旱班邮运分4线,即广德班、青弋江班、北郊至仁村湾班、南郊至周王村班。水路,宣城经水阳到芜湖通小轮运邮。1950年3月至1955年,宣城至屯溪、芜湖、湾沚、孙家埠、水东,均为汽车运邮。合肥经芜湖到宣城的广德邮件,由宣城委托客车押运到誓节渡交接。1956年起,干线邮路运邮一律归省邮电管理局自办汽车运邮。乡镇邮运由委办汽车、船运邮。1984年4月1日,接发皖赣铁路南京至南昌和南京至厦门火车邮件。1985年4月1日,宣城至广德自办汽车邮运。同年底,自委办汽车(船)邮运路线共9条(即省内干线邮路,详见前“邮路”),单程333公里。1987年,宣城邮局邮运工具有各类汽车16辆(其中邮政运输车5辆),电信生产用车2辆),机要等通信用摩托车5辆,自行车678辆(其中每年均有有损坏)。
▲班次早期资料失考。自民国23年(1934)起,宣城局干线、支线、乡镇邮路的邮运班期为:
逐日班:民国23年(1934)—民国25年(1936),宣城至芜湖,宣城至孙家埠,宣城至屯溪,宣城至广德,宣城至泾县,宣城至郎溪。宣城至夏家渡、黄渡、周王、奚家渡、杨柳铺、寒亭。民国35年(1946)起,宣城至芜湖(水路),芜湖经宣城到宁国至屯溪,宣城至广德(于十字铺交换郎溪、广德邮件),宣城至青弋江(交换南陵、泾县方向邮件)。解放以后,宣城至芜湖,宣城到湾沚、孙家埠、水东等,宣城至广德,宣城至省外各地(皖赣铁路火车转口邮运),宣城至溪口、狸桥、水阳、水东、沈村、新田、团山、军天湖、寒亭等局、所。
隔日班:民国23年(1934)—民国25年(1936),宣城至水阳,寒亭至青弋江,西河至红杨树,油榨至庙埠、沈村,油榨到仁村湾、新河庄、东门渡、裘公渡、水阳、雁翅、黄池,湾沚至芳山。抗战期间,宣城至宁国,宣城至泾县。解放初期,宣城至芜湖(水路)。
三日班:解放以前,县城至乡镇不通汽车,邮运均为邮差人工挑运,境内郊外均为三日班期。
1987年各乡镇邮电局所投递邮路60条,班期为:周三班:孙家埠支局有向阳至鲁溪、河北,建国至同心、西马,峄山至板桥、兴旺,黄渡至许村、扎西;水东支局有水东至飞桥、莲洲、高梅、棕村;双桥邮电所有双塘至七里寺、曹村;洪林桥邮电所有洪林至青隐、南湖、茶山、高桂;狸桥支局有狸头桥至南湖、联合;杨泗邮电所有杨泗至雁翅、红杨树;油榨支局有油榨至马山、青草湖,朱桥至姚埂;团山邮电所有团山至麒麟、霍村、邵村、岗头;新田邮电所有新田至双九、采岗;溪口邮电所有溪口至东华、袁村、高峰、东风,华阳至四合、吕辉;寒亭支局有寒亭至天门、肖北;杨柳邮电所有杨柳至周王农场、柿木、长中、新农。
周六班:孙家埠支局有孙埠至佟公、建国;双桥邮电所有双桥至胜利、丁店;狸桥支局有狸桥至昝村、白马;水阳支局有水阳至雁翅、裘公渡、双合;新河庄邮电所有新河庄至河口、马山埠;油榨支局有油榨至朱桥;沈村邮电所有沈村至岗桥;周王支局有周王至榨门、红星;寒亭支局有寒亭至文昌;军天湖邮电所有总场至各分场。
▲投递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城邮局开始投递本口落地邮件,后渐推广全境,乡镇村由各代办所投送。民国23年(1934)至民国26年(1937),宣城投递段道划分为东北段、西南段、郊外班与市内快投2个段、2个班次。全县有信差6人,城区4人,孙家埠、水东三等局各1人。城区每天投递频次为3次,第1次上午8点,第2次下午1点,第3次晚上7点。民国23年(1934)信差每人每日平均投递各类邮件475件。民国25年(1936),信差日投量1202件。同时增加专司快投1人,开办国际快递邮件业务。宣城24处局、所均开办邮政业务,至乡村邮件由邮差传输,各代办所投送。抗战胜利后,各类落地邮件进口不大。民国37年(1948)城区信差2人,村镇信差1人,主要负责城区和境内邮件投递,日投量669件。
1949年4月,宣城解放后,全县投递员6人,城区设2人,每天上午9时、下午3时出班,投递范围及市郊2.5公里(东北段与西南段)。境内邮件传递时限由原来的5天变更为1至2天。1952年始,投递邮运方式由肩挑背扛渐以自行车代替,邮路也进一步得到延伸。1953年全县邮递员23人,其中步班20人,自行车班3人,担负全县境内投递任务。1959年,投递路线已贯通本县境内各区乡村,年投业务量564万余件。到1969年,全县投递人员45人,其中城市7人,乡邮38人。用于投递自行车16辆。1977年全县投递人员50人(市区投递7人,农村投递43人),用于运邮投递自行车41辆。1980年,城市投递划分5个段,投递员8人,担负整个市区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的投递工作。农村乡邮人员41人,负责全县乡镇、村民组的投递工作。全年进口邮件投递业务量786.6万余件。1982年6月,宣城县邮电局并入宣城地区邮电局,市区投递段道划为6个,行程61公里。农村乡镇投递路线50条,长1421公里。全县用于运邮投递自行车51辆,年投递业务量828万件。1984年,全境农村投递路线长1552公里,其中委办邮路6条,长199公里。投递贯通面为13.5%。
1985年起,市区投递划分7个段道、2个大户段、6个郊外班。即:
7个段道自邮电局、总工会以南人民路、健康路、崇正路、新生路、到民权路止;自邮电局以北十字街、中山路、中山后路、西林路、魁星巷、法制路、阴沟塘、槐树巷、王家巷,到民生路61支号止;自抗建路、澄江路、别士桥巷、半边街、河沿路,到东头湾止;自江滨路、陵阳路、苍塘路、小东门、青年路、南市路、天字路、交通路、朱衣路34号及支号、41号及支号,到小营盘止;自民生路、民族路、孝义巷、塔影东北巷、吕祖庙、景德寺、西头湾、桃源桥,到朱衣路7—39、2—32止;自鳌峰大街、叠嶂路、元宝路,到状元路止;白花园路、环城北路、北菜市巷,到凤凰山止;
2大户段县委、县政府各单位;地委、行署各单位。
郊外班梅村班自南门十字路口至梅村、桂花园;五星班自肉厂至巷口桥火车站、五星乡政府;夏渡班自彩虹旅社至火车站、夏渡乡;西郊班自西门口南至种子公司、西至石板桥村;金坝班包投金坝乡区域;长桥班自长桥以北汽车修理分厂,至松林村。
城区投递频次每天2次,郊区每天1次,市区投递员14人,全程自行车运邮投递路线长84公里。
农村投递员35人,投递路线60条,全程1630公里(其中私人承包投递邮路21条,长537公里),均为自行车邮路。投递频次每天1次,投递班次:周三班43条,周六班17条。全县农村村民组通邮贯通率达43.3%。全县年投递业务量达1128.7万余件。
【集邮】1983年3月23日,宣城地区邮电局设立了集邮专柜,出售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以及集邮用品(镊子、放大镜、集邮册等)。第一个月营业额达3045元。4月15日,于宣城县文化馆举办宣城地区首届集邮展览,参展邮品84框。送展专题有“鸟语花香”、“祖国花朵”、“桥”、“革命先驱”、“祖国啊—母亲”“珍禽奇兽”、“农业的命脉—水利”、“条条邮路通北京”、“革命代代传”、“永保红江山”、“西厢记”“黄帝陵”、“邮苑中妇女”、“青春”、“绿化”、“路”等,共有41个专题,展出各种邮票计有1454枚,参观人员达1580余人。并评出好的邮展品10框、10个专题参加全省首届集邮展览,其中“邮苑中妇女”(省展时改为“半边天”)在全省集邮展览中获三等奖。此后,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日趋活跃。每当周末和节假日或新到邮票时,集邮专柜门市部争相购买票、封者络绎不绝。1983年,集邮收入11842元。1985年4月,宣城地区邮电局成立邮票公司,8月27日,宣城地区集邮协会成立,会员110人。同时,在宣城县城关第一小学举办了宣城第二届集邮展览会,送展110框,邮票达2300枚,参观者达3000余人次。到年底,宣城集邮活动遍及机关、学校、农场、厂矿。建有基层集邮小组和分会各1个。全县集邮爱好者达2000余人,尤以青少年爱好者居多。邮票公司在城区南门邮电局设有集邮专柜门市部,在孙家埠、水东、南湖、军天湖、水阳、叶家湾等6处设有销售点,出售集邮品。出售的集邮品种有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纪念币、纪念卡、明信片、首日封、实寄封,以及各种集邮用品。同时还开办函购及新邮票发行的预订业务。1985年集邮总收入达29655元。
邮政储蓄民国9年(1920)7月1日,宣城二等邮局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经办人员1名,当年存款银数301元。民国23年(1934),每月经办储金存款2次,银数334.5元;每月经办储金付款2次,银数431.15元。次年,每月经办储金存款10次,银数728.63元,每月经办储金付款7次,银数506.88元。民国25年(1936),每月经办储金存款15次,银数1620元;每月经办储金付款10次,银数932元。同年10月1日,开办定期储金业务,每月1次,每月存款银数500元。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宣城沦陷,邮政储蓄业务停顿。民国29年(1940),宣城邮局奉令恢复开办储金业务,至民国37年(1948)9月,宣城“存簿储金”有23户,1948年底,储金业务奉令停办。
1986年7月28日,宣城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年末储蓄余额为9.72万元,1987年末储蓄余额为73.81万元。
建国后宣城(县、地区)邮政出口业务情况表


下一篇:第三节 电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