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无农田机电排灌,遇水旱灾害,主要依靠人力车水排灌。建国后,多年坚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溉机电设备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迄今,农田排灌已形成机械排灌、电力排灌、喷灌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因地制宜;在各项设施的综合作用下,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大大提高。
【排灌形式】
▲机械排灌1950年,宣城专员公署在双桥、西河分别设流动抽水机站,共配备20余台小功率柴油机,约300马力,投入抗旱灌溉。1952年机站撤销后,机械移交我县。1954年特大洪水,上级政府从外省(市)调来柴油机100台、计1800马力,安排到水阳支援排涝。从此,流动机械排灌在境内的丘陵及圩区逐渐普遍。1957年春,兴建全县第一座固定机械排灌站——养贤圩机械排灌站,装配1203型25马力柴油机13台,当年受益。此后,机械排灌发展迅速。1970年达到高峰,共有固定机灌站24座,排灌机械58台套,总功率4333马力。后由于电力排灌崛起,机灌建设主要侧重于无电的偏僻地区,数量减少,规模较小。但流动机械排灌作为机动力量仍在抗旱排涝中发挥重要作用。1987年全县共有固定机灌站23座,排灌机械34台套,总功率1624马力。
▲电力排灌1959年11月,第一座电力排灌站——五星乡杨滩电力排灌站兴建,装机4台、260千瓦,3年后工竣受益。自此,电力排灌起步,至1964年全县已建成电灌站7座;均由宣城火力发电厂供电。1965年华东电网接通我县后,电力排灌势在必行,一些有条件的机械排灌站也陆续改电;至1970年,全县已建成电灌站68座。1973年后,电灌建设发展迅速,年有递增,1975年超过百座。1984—1987年,对部分电灌站进行了调整巩固,更新改造,全县电力排灌稳步发展。1987年全县有电灌站168座,装机338台,总功率17656千瓦。其中装机200千瓦以上的电灌站有23座。
杨家嘴、养贤、水阳、雁翅、袁村、裘公6座国营电力排灌站归属县机电排灌管理站管理;均建在水阳江畔,一级提水,引用水阳江水源。初建设计均为排灌结合站,后因灌溉渠道占地难开,加之潜水泵等灌溉机械日渐普及,1973年后基本都是只排不灌。
杨家嘴电力灌溉站座落在双轿乡杨家嘴,位于水阳江中上游的西岸,属一圩一站的电灌站。1963年6月建成。1987年装机2台、110千瓦,实际受益农田0.65万亩,旱涝保收0.65万亩。
养贤电力排灌站座落在养贤乡仁村湾,位于水阳江中游的西岸。1957年,国家投资建成养贤圩机械排涝固定站;1965年至1966年进行机改电,装机6台、330千瓦。1987年装机9台、555千瓦,可保1万亩农田旱涝保收。
水阳电力排灌站座落在水阳镇下街头,位于水阳江下游西岸。1972—1973年对原机灌站进行机改电,装电机4台、220千瓦。1987年装机8台、440千瓦,实际排涝1.3万亩。
雁翅电力排灌站座落在雁翅下街头,位于水阳江下游西岸,始建于1965年。1987年装立式电机4台、520千瓦;排涝标准10年1遇,灌溉保证率90%,旱涝保收面积2.93万亩。
袁村电力排灌站座落在杨泗乡袁村,紧靠水阳江支流裘公河,始建于1964年。排涝标准10年1遇,防洪标准50年1遇,灌溉保证率90%。1987年装机5台、275千瓦,旱涝保收面积1.46万亩。
裘公电力排灌站座落在裘公乡葛湾村。建成于1965年,排涝标准10年1遇,防洪标准50年1遇,灌溉保证率90%。1987年装机2台、310千瓦,旱涝保收1.45万亩。
▲喷灌70年代末开始在境内易旱的山丘区及缺水区发展。1979年,首次引进移动式喷灌设备,在水东高梅进行水稻喷灌试点。进入80年代,开始建设固定式喷灌工程。1980年12月,首先在杨柳公社兴安茶场(原陈村)兴建固定式喷灌试点,装17千瓦电机1台,设计灌溉茶园120亩。1982年3月,在溪口新汤茶场装22千瓦电机1台,当年建成受益,灌溉茶园90亩(包括流动机械的受益面积)。1983年3月,又在新汤村潘家小片装17千瓦电机1台,设计灌溉茶园70亩。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3处固定喷灌工程;以及流动喷灌机械16台、83马力(主要分布在溪口乡新汤村、杨林乡飞桥村、水东镇高梅村、金坝乡林场等处);固定喷灌工程和流动喷灌机械在山丘茶园使用较多,效益显著。
▲井灌境内的向阳、黄渡一带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一般是打机电井,提地下水进行灌溉;但遇特大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时,机电井的水源亦感不足。向阳乡自1961年后逐年打机电井灌溉,至1987年共有机电井98眼,灌溉农田1.14万亩。
【小型水电】1955年,第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在双桥杨村兴建;翌年4月工竣投产,装机58千瓦,利用佟公坝水源,实际发电能力28千瓦,效益颇佳。之后,全县小水电建设发展迅速。1958年达到高潮,建站多、速度快;年底,全县共有14座小水电站,装机121千瓦。同年,全县建成水力站9处,设计发电量93千瓦。其中除双桥杨村水电站装配铁制水轮机外,其余均为木制水轮机。60年代小水电建设下落,原电站逐年递减。1962年全县减为3座,装机容量92千瓦;次年仅剩1座,装机容量28千瓦;至1964年全部下马,机房、设备或拆除或他用。70年代以后,小水电建设逐渐恢复。1971年,在塘埂头水库建站1座,装机14千瓦。1975年全县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总容量152千瓦;1977年有6座,装机总容量188千瓦。1987年,全县有塘埂头、东风水库以及马王沟、塔泉、云深处、红茶坑6座小水电站,总装机172千瓦,全年共发电10万余千瓦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