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稻栽培】
▲种子处理传统方法用风选、水漂处理选种。建国后推广晒种,盐水、泥水选种,以及小苏打、石灰水、多菌灵、线菌清等浸种。1971年曾推行隔年浸种催芽法促早熟,但未能推广。此后,以泥水选种、石灰水浸种较常见。
▲催芽传统方法用稻草包稻种,浸于河水,起水后日晒催芽。50年代改用稻桶催芽。60年代后期推广地窖催芽,此法应用较广较长。80年代,随着生产单位家庭化,农户一般采用箩筐催芽。
▲播种播种期一般在清明前后。传统每亩秧田播种200—250公斤。50年代初推广落谷稀,亩播100公斤。后继续推行稀播壮秧法,并针对不同茬口及秧龄长短来确定播种量,一般为早稻亩播100—125公斤、单季稻75—100公斤、双晚60—75公斤、杂交稻10—12.5公斤。
▲育秧传统方法因地而异。山区水温气温较低,多为水播水育;圩畈区一般采取大墁育秧、湿润播种,苗青扎根后日灌夜排培育秧苗。建国后进行育秧改良,先后采用过:合式秧田育秧、场地旱育和小苗带土移栽、蒸汽温室无土育秧、地膜育秧(70年代推行弓架薄膜育秧,80年代改进为地膜覆盖育秧)以及早还早直播等。其中以地膜育秧最为普遍,并沿用至今。
▲栽秧传统方法是大棵稀植,一般为横行8—9寸,直行1.2尺,穴栽十几棵秧苗,农谚有“老6棵、顺手拖、一尺挂两头”。1953年开始推广小株密植,即行穴距6×6寸、每穴栽6棵苗。60年代后密植度又有提高,行穴距5×4寸或5×3寸,一般亩栽3—4万穴;穴栽苗数则根据时序而定,早栽为每穴4—5棵苗、迟栽为每穴8—9棵苗。单季稻和杂交稻栽秧较稀,行穴距6×5寸;杂交稻穴栽1—2棵苗。沿用至今。
▲田间管理
用水:秧田播种后至现青前,以湿润透气为主,遇低温灌水护苗;现青后日灌夜排,3叶期后浅水到底。移栽大田后,水管理的传统方法是:圩畈区水源充足,一般灌水较浅,打苞时深灌,耘田时排水晾脚,并有烤田的习惯;丘陵山区缺水,一般靠天然灌溉。建国后改为浅水栽秧、深水活棵,然后排水晾脚,浅水勤灌促分蘖,蘖足及时排水烤田,深水孕穗、足水抽穗,干干湿湿灌浆到收割。
施肥:秧田施用基肥的传统方法是“烧秧田包子”(将干牛粪用稻草包起来,分埋于秧田中,然后点燃熏烟入土);苗至2叶期,以人粪尿施“接秧肥”。自50年代后期以来,施用化肥逐年递增,“烧秧田包子”逐渐绝迹。追肥一般在2叶期施“断奶肥”、栽秧前4—6天施“送嫁肥”。大田施肥,传统以河塘泥、绿肥、堆厩肥、饼肥为基肥,在第一次犁田时翻犁入土;栽秧前施耖口肥(人粪尿或化肥);返青后排水晾脚,施分蘖肥(传统方法将泥豆磨碎成“泥豆沙”,亩施10公斤)。60年代开始推广在抽穗前施“穗肥”及叶面喷施磷钾肥。80年代推广配方施肥等。双季晚稻提倡稻草还田、田头窖积肥及养红、绿萍作基肥。
除草:秧田传统以人工拔稗;8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二甲四氯”、“除草醚”等除草剂。大田仍沿用传统方法,使用乌头和秧耙除草。
【两麦栽培】小麦冬性品种在霜降前播种,春性品种在霜降后播种;大麦播期一般在11月份。小麦传统的栽培方法为“宽沟窄畦”;建国初改为窄沟宽畦、宽幅条播,亩播种子10公斤;同时用“西力生”、“六六六”等农药拌种。1952年县农场采用此方法,平均单产由过去的50公斤增为190公斤,最高单产达265公斤。70年代,推广深窄沟宽畦撒播法。80年代,推广免耕种麦,化学除草等技术,增产效果明显。
【杂粮栽培】
▲养麦苦(春)荞3月播种,甜(秋)荞处暑播种,点播、条播、撒播均可。常与萝卜、胡萝卜、紫云英混种,先收荞麦,后分次收萝卜,紫云英留作绿肥。
▲蚕豌豆建国后推广:开水烫种消灭蚕豆象;根瘤菌拌种,适时早播(9月中旬);密植;施足基肥,分期追施灰肥;轮作换茬。
【薯类栽培】50年代推广:冷床改温床育苗,二次剪苗,以藤代种防止黑斑病,平畦双行改为高垄单行,栽苗直插改为水平斜插,翻蔓改为提蔓。县农场试验点曾用月光花嫁接山芋,搭接挂蔓栽培出一棵收获12.5公斤的高产山芋。70年代,推广薄膜覆盖、提前育苗(惊蛰)、增施磷钾肥等,增产明显,沿用至今。
【玉米栽培】小麦收割后播种,多与大豆间作,点宕稀播。50年代开始推广人工授粉、玉米螟防治等技术,沿用至今。
【大豆栽培】旱地大豆多与玉米间种。50年代推广根瘤菌拌种,增产明显。70年代曾推行在路边田埂上栽种。春大豆,3—4月播种;夏大豆,6—7月播种,立冬后收获。泥豆在中稻田套种,立秋后撒播。
【棉花栽培】解放前一般在农历3月下旬播种,掘宕点播,多为一熟棉田。
建国初至60年代前期,主要推广二熟制、高产良种、精耕细作和整枝技术,以及施用化肥、农药等。到1957年,全县二熟棉田面积已占70%左右,其中:麦、棉二熟占65%,油菜(蚕豆)、棉二熟占25%,肥、棉茬口约占10%。此后至70年代末,主要推广苗期管理、连片种植、谷雨播种、条播密植、改变茬口、合理施肥等技术。80年代,植棉趋向油棉两熟、水旱轮作,逐步推广种4—5年油、棉后改种油、稻、稻2—3年。1987年全县油、棉两熟茬口46500亩,占棉田总面积的83.6%。栽培技术趋向油、棉双育苗移栽,推广普及薄膜营养钵育苗和方块育苗移栽技术。1985年,全县棉花育苗移栽面积达50%以上,平均单产51.8公斤、比直播套种棉增产31.3%。此外,还引进营养钵育苗搬钵蹬苗技术和打宕器,推广板茬打宕、套钵育苗移栽技术,棉田施肥增磷补钾,根外喷氮、钾、磷、硼等,推广矮壮素和助壮素等。1987年,全县棉花育苗移栽面积48000余亩、约占棉田总面积的86%。
【油菜栽培】传统方法有直播和育苗移栽2种。直播稀植,有“油菜要油、行间睡牯牛”之说。育苗移栽,播种密,栽距稀。50年代后,改进栽培技术,育苗移栽,分次间苗。重施基肥配合磷肥,以腊肥、苔肥、花肥、根外喷硼为追肥。80年代,推广免耕油菜、稻田套播油菜等新技术,增产明显。
【麻类栽培】
▲大麻播种期一般在三九天,收获期在三伏天,或撒播或点播。
▲黄、红麻传统方法在清明、谷雨间以窄畦点播或撒播。50年代推广宽畦条播密植,亩定苗4万株。
▲苎麻一般以麻根繁殖为主,1985年曾进行种子育苗移栽。苎麻一年收获3次,农谚有“头麻见秧(芒种)、二麻见糠(立秋边)、三麻见霜(霜降)”之说。
【蔬菜栽培】基本沿用传统的栽培方法,一般一年4茬:第一茬以叶菜类为主,约有25个品种;第二茬以果蔬类为主,约有15个品种;第三茬瓜果类混合;第四茬叶菜类和根菜类混合。建国后,改进栽培技术和推广蔬菜新品种,产量和质量均得以提高。50年代引进番茄。60年代引进包心菜,并推广使用农药、化肥和薄膜覆盖育苗等措施。70年代引甘蓝、苤蓝、花椰菜等,推广使用低毒农药、菜用喷灌等。80年代引进推广多个品种和多项栽培技术,如早熟辣椒、食用菌的引进栽培,推行塑料弓棚、地膜覆盖等技术以及施用植物生长素促生长、早熟等。
【烟草栽培】以春烟为主,约占烟草总面积的98%以上,多在冬闲地种植;有部分油菜茬烟。烟稻轮作占种烟面积的25%左右,轮作的形式是4—5年种两头。均采用人工薄膜纸筒移栽育苗,谷雨后移栽。
【花生栽培】沿用传统方法,即:谷雨至立夏播种,亦可在麦行套种,亩播7.5公斤,每宕3—4粒种。50年代推广根瘤菌拌种;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西瓜栽培】沿用传统方法。80年代开始推广营养纸罐育苗、地膜覆盖、整枝、配方施肥、生长素应用等技术措施和一瓜一稻栽培制度,既早熟又增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