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传播
宣城地区的佛教活动始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东汉顺帝年间(126~144)泾县建有万寿寺(县城南5华里处);西晋永平年间(291)宣城建有净国寺,永安年间(304)县城陵阳山建永安寺;梁天监四年(505)郎溪县城建开法寺,大同八年(542)在县城西北建宝光寺,唐贞观二年(628)在县东北建大忠寺,南唐保大二年(944)县东南建有梵王寺,县城南建有兴教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宁国县西110华里处建有崇果寺,会昌年间(841~846)建真觉寺,大中年间(847~859)建奉圣禅院;唐天祜年间(904~907)广德建天寿寺。
区内历代比较著名的佛寺有:宣城的广教寺、景德寺、兴国寺、资胜寺,泾县的万寿寺、水西三寺、大安寺、耸壁寺、台泉寺、岩砻寺、龙澍寺、圆通庵、青莲庵,广德的天寿寺、竹山寺、锁山寺、东泉寺,郎溪的开法寺、寿昌寺、朝阳寺、天泉庵、地藏殿、盘龙寺、黄香寺、护国寺,宁国的奉圣禅院、教忠寺、灵岩寺等。
据民国23年(1934)《安徽省统计年鉴》载,宣城有寺173座、庵100座;泾县有寺57座、庵15座;广德有寺72座、庵4座。民国25年(1936)宁国县有寺32座、庵167座。1950年郎溪县大小庙宇尚存26座。
二、僧尼
据史料记载,民国17年(1928)宁国有僧203人、尼41人;23年宣城有僧66人、尼332人,广德有僧114人、尼15人,泾县有僧106人、尼43人。另据统计,1952年郎溪县有僧19人、尼2人。
晚清时,区内佛教活动日趋衰微,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信佛者更少。建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质的变化,无神论思想深入人心,信佛者几稀。1958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发文,将泾县潘村的台泉寺和城郊的宝胜寺、宣城的京山堂和龙泉寺、郎溪的石佛山列为全区保护寺庙。“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佛教活动得以正常开展。1984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宣城地区的龙泉寺、京山堂、宝胜寺为省级重点保护寺庙。1985年宣城县人民政府批准“小九华”恢复佛事活动,1987年批准了翠云庵的佛事活动。
1978年以后,宁国县批准的佛教活动点有8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汪溪乡的通灵峰、港口镇的龙王庙、庄村乡的修道山、万家乡的泉村和宁墩乡的青林村。
1980年以后,泾县佛教僧人有3人担任政协委员,2人当选人大代表。1985年全区宗教职业者有37人,其中有4人被选为人大代表,8人担任政协委员,11人担任佛教协会委员。
三、名僧
东汉时,宝林禅师在广德县“常就横山巅一石,朝夕屈膝其上,讽诵经典,间或闲游”,传教收徒。唐天祜元年(904),法苑禅师在广德天寿寺讲经收徒。元大德七年(1303),日本名僧号圆照渡海来华,行至广德北乡横岭,见“横之阳五岭森列”,爱其形胜,遂结庵焚香,虔心拜佛。并作一偈云:“日出扶桑是我家,随波逐浪到中华。眼前光景般般别,惟有寒梅一样花”。时称一代高僧。
唐大中三年(849),黄蘖宗创始人希运禅师在宣城开元寺坐堂演法,并于敬亭山南麓创办广教寺。他演法的内容集成为《黄蘖心要》一书。他创办的广教寺,与九华山的化成寺、黄山的翠云寺、琅琊山的开化寺齐名。唐代佛教黄蘖宗盛行江南,希运禅师在宣城、泾县等地的演法传教,影响颇大。
四、管理
明、清时期,宁国府设僧纲司,广德州设僧正司,各县设僧会司,管理佛教和僧尼事宜。民国18年(1929)1月,宣城县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宣城分会。25年,泾县佛教徒集议,获国民党泾县县党部许可,成立泾县佛教协会。民国18年,广德佛教协会成立,26年日军侵犯广德,该会解散。30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广德分会成立,广德县城再次沦陷时分会解散,34年恢复。民国23年,宁国成立佛教分会,有会员147人,中国佛教协会安徽省宣城分会颁给了会员证。建国后,1950年泾县各教教徒成立泾县宗教爱国三自革新委员会。1957年8月,郎溪县成立佛教协会。1984年7月,宣城县成立佛教协会。1986年,泾县佛教徒从三自革新委员会分出,成立泾县佛教协会。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